正文 第6章 處世,尋求得與失之間的平衡(2)(1 / 2)

比如學藝術,對吹、拉、彈、唱、舞蹈、小品、影視表演都有興趣者,肯定不會有大成就,隻能是樣樣都通、樣樣稀鬆,但均上不了台麵。然而,假如在吹、拉、彈、唱上能重點攻其一點,並苦學苦練、堅持不懈,那很有可能練成絕技,成為聲名鵲起的演奏家、歌唱家、藝術家。

比如交友,如果交得太濫太多,可能多半是酒肉朋友,有好處時蜂擁而至,大難臨頭時一哄而散,節骨眼上誰也不能指望。與其交友遍天下,還不如重點地深交幾個“高質量”的朋友,如管仲與鮑叔牙、俞伯牙與鍾子期、馬克思與恩格斯,相互之間解衣推食、慷慨無私。

又比如幹事業,是我們一輩子的立身之本,四麵出擊、用心不專是萬萬不可取的。我們應該擇其一業、舍棄其他,然後苦心鑽研下去,以求取得突破,成為專家,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招鮮,吃遍天”。反之,假如一個人老是跳槽、見異思遷,什麼都想試試,這山望著那山高,往往什麼都做不好。

1996年,巴菲特被美國《財富》雜誌評定為美國第二大富豪,被公認為是股票投資之神。他就是“做事專一”起家的典型。

在11歲時,巴菲特就投資了人生的第一張股票,他把自己和姐姐的一點小錢都投入股市。剛開始一直賠錢,他的姐姐也一直責怪他,而他堅持認為持有三四年才會賺錢。結果,姐姐把股票賣掉,而他則繼續持有。事實證明了他的想法。

20歲時,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在那一段日子裏,跟他年紀相仿的年輕人都隻會遊玩或是閱讀休閑書籍,但他卻大啃金融學的書籍,並跑去翻閱各種保險業的統計資料。在巴菲特的心裏一直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做一名成功的金融家。隨著經驗的積累和知識的豐富,他賺的錢越來越多。

1954年,巴菲特如願以償地來到葛萊姆教授的顧問公司任職。兩年後他向親戚朋友集資10萬美元,成立了自己的顧問公司。到1969年,該公司的資產增值30倍。讓人沒想到的是,他解散了公司,退還了合夥人的錢。他這樣解釋自己的行為:“我想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投資上。”

經過幾十年堅持不懈,巴菲特向世人證實了自己的投資理念。他認為,他今天之所以能靠投資理財創造出巨大財富,完全是靠近60年的堅持不懈。

“人生苦短,轉瞬即逝”,再加上精力不濟、財力有限等主客觀條件的限製,不管是誰,都不可能全麵收獲、處處成功。一個希望什麼都得到、什麼都成功的人,到最後極有可能什麼都得不到、什麼都不成功。雖然同樣辛辛苦苦忙了一輩子,但因為大小通吃、不懂得擇重取之,結果還是一事無成。

那麼,怎麼規避大小通吃,做到擇重取之呢?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每天給自己列一張優先表,區分出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和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然後選擇重要的優先去處理。

呂端大事不糊塗

在日常生活中,爭論往往在所難免,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我們很多時候都需要據理力爭。但是,某些情況下,我們跟別人爭論的都是非原則性的事情,這時我們就要考慮是不是該裝糊塗,用恰當的方法使爭論降溫,而不是大事小事都追根究底。

人生在世,沒必要對什麼事情都斤斤計較、過於算計,該糊塗的時候就不妨糊塗一下,該聰明的時候別犯糊塗就行了。古話說“呂端大事不糊塗”,講的就是小事可以糊塗,到了關鍵的大事上一定要拿出大智大謀。

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誰對誰錯並不重要,關鍵是自己的身份與立場。假如我們總是斤斤計較,拘泥於細節,那周圍的人都不會好受。假如每一件事情都要精心地算計,人為地弄複雜,會讓人產生敬而遠之的念頭。過於精明不會有好人緣的,隻能讓自己變成孤家寡人。

在一次宴會上,主人引用了莎士比亞的一段話,講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但是,這位主人一直強調這段話出自於《聖經》。

“先生,您錯了,那是莎士比亞說的。”一位客人霍爾先生馬上否定。

“不可能!這一定是《聖經》裏麵的。這個我再清楚不過了!”那位先生立即反駁道,而且情緒顯得很激動。

格林先生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古典學教授,對莎士比亞非常有研究,他就坐在人群中。很快,他就成了為爭執雙方主持公道的人物。霍爾先生心裏暗自高興,想著這下就可以獲勝了。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格林先生說:“霍爾先生,您記錯了,這位先生才是正確的,那的確是《聖經》裏麵的原話。”

宴會結束之後,在回家的路上,霍爾先生問格林先生:“你明明知道我是正確的,為什麼故意那樣說?”

“你當然是對的,”格林先生毫不遲疑地說,“但是,今天我們受邀而來,作為客人,何必在這種事情上爭論呢?那樣隻會讓大家都不愉快,主人也會陷入尷尬。”

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做呢?像格林先生一樣先為主人著想,保證整個宴會氣氛的和諧,還是像霍爾先生一樣一爭對錯?其實,這種對錯本來就是無關緊要的,沒有必要為此把氣氛搞僵。無論做人還是做事,該糊塗的時候就要糊塗,隻要大事不糊塗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