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社交,拓展人脈的選擇與放棄(1)(1 / 3)

對任何人來說,想憑一己之力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足都是不可能的,誰也離開不三朋四友的扶持。在與人相交的過程中,我們的選擇與放棄至關重要,它不僅關係到能否與對方赤誠相見,還關係到能否結交到生死與共的“鐵哥們兒”。

與高尚的人做朋友

先賢孔子曾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墨子的比喻也很形象,他把擇友比成染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人必而已,則為五色。故染不可不慎也。”與高尚的人在一起,我們也會感染上他的氣質,並能讓自己變得高尚起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選擇的朋友,往往都是和他情趣相投的人。中國有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想要深入了解一個人,往往會將他的朋友圈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如果某人跟一個墮落的人交往,則表示這個人自身品位極低,而且有邪惡傾向。

無論自覺還是不自覺,每個人在交朋友的時候都有自己的標準。選擇什麼樣的朋友,意味著我們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要想讓自己高尚起來,那就要選擇益友、樂交諍友,不要去結交損友。因為一個飲食有節製的人不會和一個酒鬼混在一起;一個舉止優雅的人不會和一個粗魯野蠻的人交往;一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會和一個荒淫放蕩的人做朋友。

陳毅曾說:“難得是諍友,當麵敢批評。”擁有諍友的人往往是品行出眾的人,因為結交諍友不僅是生命中的幸運和福氣,還是一麵可以幫你認清自我的鏡子。諍友是最值得交往的朋友,他們對你肝膽相照、直言不諱,能夠和你取長補短、相得益彰。隻有真正的朋友,才會發自內心地關心你,為你的失誤痛心;隻有真正的朋友,才會對你的盲區和瑕疵直言不諱,希望你快樂成功。

在印度傳教士馬丁的成長經曆中,他受到了一個優秀的朋友的影響。因為這個朋友,他最終讓自己也變成了一個優秀的人。

馬丁天資愚鈍,成績很差,在老師看來他不適合接受大學教育。然而,他的父親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擺脫平庸的命運,最終還是將他送進了劍橋大學。在學校,他認識了一位在初級中學的夥伴。

從此以後,這位稍長的學生成了馬丁的指導教師。馬丁能夠應付自己的學業,但仍然容易激動,脾氣暴躁,偶爾會發泄自己難以抑製的憤怒。值得慶幸的是,他這位年紀稍大的朋友卻情緒穩定,富有耐心。他時時刻刻照顧、指導和勸勉自己這位易怒的同學。

此外,他還阻止馬丁結交邪惡的朋友,勸他認真學習:“這不是要得到別人的稱讚,而是為了上帝的榮耀。”因為這位朋友的幫助,馬丁在學習上進步很快。在第二年聖誕節的考試中,他名列年級第一名。

後來,馬丁成了一位印度傳教士,給很多人送去了無私的幫助。

在選擇朋友的時候,我們應該選擇那些優秀的人、高尚的人。跟那些比自己聰明優秀、經驗豐富的人交往,我們或多或少會受到感染和鼓舞,也能增加生活閱曆。根據他們的生活狀況,我們可以改進自己的生活狀況,與他們成為智慧的伴侶。

古往今來,品德高尚的人一直備受推崇,也是人們願意結交的對象。像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一位“諍友”魏征。雖然隻是個大臣,但魏征常常惹太宗皇帝生氣,不過唐太宗也知道魏征是一片好意,所以生氣過後還是會按照他的建議去做。唐太宗能開創“開元盛世”,其中有魏征的一份功勞。魏征去世後,唐太宗知道自己失去了一個難得的朋友,所以難過得大哭。

雖然那些品德低劣的人常常被人鄙視,但也有人把他們當“知心朋友”。實際上,他們隻能算是一些“臭味相投”的“酒肉朋友”。如晉代富可敵國的石崇,他身邊就聚集了一大群“酒肉朋友”,這些人整天陪他喝酒作樂。他們終日口是心非地吹捧石崇,其實僅僅是為了從石崇那裏獲得一點兒利益。等石崇失勢後,他們就消失得不見蹤影了,有的甚至還落井下石。這種當麵一套、背後一套,隻看重利益的朋友,還是趁早遠離的好。

我們要善於結交諍友,真正的朋友是我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他們能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對朋友坦誠相見,對朋友的缺點、錯誤絕不加以粉飾,敢於力陳其弊、促其改之。就像古人所說“砥礪豈必多,一璧勝萬瑉”,交朋友不在多而在精,貴在交諍友。假如能多結識幾個諍友,那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就會少走一些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