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體察環境氛圍變化,尋找話題的“著眼點”
環境氛圍是一個動感變化、隨意性較強而又具有豐富內涵的話題。可以這樣說,一個善於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處理矛盾的人,隻要將話題的著眼點放在環境氛圍上,就會有取之不盡的話題。
5.選擇一個好的開場白
最好是以征求建議的口吻開始。政治、體育、股市、時尚都可以聊,但不要談已經問過的或容易引起爭論的話題。
放棄“哥們兒義氣”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很多人甚至為了金錢、地位等物質利益做出損人利己、傷害友情的事情。這種時候人們愈發地想找到一個知心朋友,找到一個“鐵哥們兒”。當然,“鐵哥們兒”並不等於隻知道“江湖義氣”的狐朋狗友。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一直把“義”看得很重,把“仁義”視為做人的根本。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其中,“義”是指一種道德範疇,是公正、合理而應該做的。可是在生活中,很多人將古人所說的“義”簡單地理解為“講義氣”,並將其作為衡量朋友的標準,認為不“講義氣”的人就不是真朋友。實際上,這是人際交往的一個誤區,“哥們兒義氣”與友誼之間並不能劃等號。
需要友誼、渴望友誼無可厚非,但絕不能將“哥們兒義氣”當做友誼,因為二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友誼是以理解和支持為基礎的,可這種支持也是有原則的,它維護的是正當利益。而講“哥們兒義氣”的人,通常會不負責任地迎合朋友的不正當需要,有時甚至會不辨是非、不顧後果地“為朋友兩肋插刀”。這絕不是真正的友誼,也稱不上“義”。
山東電視台有一檔叫做《道德與法製》的欄目,曾經報道過一個令人歎息的故事。某高中的一個高三學生高考結束,正在家中等大學通知。可能是高考之後如釋重負,他的自我約束能力也不如在學校時自覺了。
他的一個很好的朋友在外麵打球,結果跟別人發生了口角,並打了起來。對方身強體壯,他的朋友吃了虧,被人打了。知道這件事後,他便覺得哥們兒之間義氣最重要,不能看著朋友被欺負。二話沒說,他拿起水果刀便去找對方報仇。
他被義氣衝昏了頭腦,失去理智,見到對方便一刀捅向了那人的胸口。沒想到對方當時便重傷,還沒送到醫院就不治身亡了。他也被警察帶走,等待法庭的判決。高考通知書下來了,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某著名的醫科大學。可惜的是,此時法院的判決書也下來了,他以故意殺人罪被判處無期徒刑。
原本一個前途無量的優秀青年,就因為“哥們兒義氣”的一時衝動,釀成了人生的悲劇。不知這苦果滋味如何?
受影視或文學作品中“江湖義氣”的影響,很多年輕人以“俠義”標榜自己,為了所謂的“鐵哥們兒”兩肋插刀。其實,故事中的這種“哥們兒義氣”是一種非理智的行為,是一種盲從和無知。真正的“鐵哥們兒”不是這樣的,那是一種惺惺相惜、相濡以沫的經過時間證實的友誼。
“鐵哥們兒”之間往往心心相通,一般來說,戰友、同學、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更容易成為“鐵哥們兒”。由於彼此利益衝突較小,有機會肆無忌憚地表現自己的興趣和感情,所以相互之間更容易真心以對。時間長了,彼此間的牽掛增多,自然也就成了“鐵哥們兒”。
有“鐵哥們兒”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的心有所寄托,對這種來之不易的友誼,一定要悉心嗬護。他們原本以為會一直開心到老,沒想到因為一些莫名的煩惱而各奔東西。每個人都會長大,都會麵臨著社會、家庭、工作的壓力,可能會忽略朋友,也可能與朋友產生利益衝突,結果讓一段美好的友情付諸流水。為了保持這段友誼,我們最好不要和“鐵哥們兒”一起共事,一旦雙方涉及到利益的分配,很容易因分配不均或意見相左而起衝突。
如果“鐵哥們兒”之間共事,很容易進入一種尷尬的境地。假如大家的素質都很高,覺得在一起會有更強的競爭力,最後可能因誰也不服誰而出現“窩裏鬥”;假如大家的素質普遍較低,那共事反而會將彼此的缺點全部暴露出來,影響事情的發展。朋友之間最好保持著合適的距離,關鍵時候能彼此關心、彼此支持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