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提到的安東尼·羅賓,對李嘉誠的讓利理論十分讚賞,並應用於實踐中。不管和任何人合作,他都用這樣的思考模式,結果他的合作夥伴越來越多。在台灣地區演講時,他曾說:“有一個經紀人,他有買房子還貸款的壓力,而我沒有什麼壓力,但給他的提成不夠,沒有辦法付貸款。為了幫助他付清貸款,我給他額外的提成。我的另一個合夥人,他什麼都不懂,我還得教,結果我和他對開分。為了幫助他消除生活壓力,我願意多犧牲20個點。”
尊嚴比金錢更有價值
俗話說“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這才算得上最舒心的生活。不勞而獲或許可以暫時得到一些利益,但是,犧牲的卻是自己的尊嚴和別人的尊重,失去的則是長久的利益。殊不知,尊嚴比金錢更有價值。
隻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一天,我們就不能抹殺錢的作用和重要性。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離不開錢,但錢並不是人生的全部。我們需要錢,那是為了用錢購進所需,但我們沒有必要將錢奉為上帝,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用合法的、正常的途徑去賺錢,以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才是最開心的事。
有些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的工作太辛苦,要完成的事情顯得那麼沉重,財富是那麼的遙不可及,於是,變得心灰意冷,不願意去做。可是,假如遇事都能竭盡全力,那我們就會無所不能。因為很多看來不可逾越的障礙,不過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置的,隻要能竭盡全力就不再是問題。
有個年輕人在岸邊釣魚,他的旁邊坐著一位老人,也在釣魚。兩個人坐得很近,奇怪的是,老人家不時有魚上鉤,而年輕人一整天都沒有收獲。
終於,年輕人沉不住氣了,問老人:“我們兩人的釣餌相同,釣魚的地方也是一樣,為什麼你就能輕易釣到魚,而我卻一無所獲呢?”
老人從容地答道:“我釣魚的時候,隻知道有我,不知道有魚;我不但手不動,眼不眨,連心也似乎靜得沒有跳動。於是,魚便不知道我的存在,所以它們咬我的魚餌。而你心裏隻想著魚吃你的餌沒有,眼睛也不停地盯著魚,見有魚來咬鉤,你心裏就急躁,情緒不斷變化,心情煩亂不安,魚不讓你嚇走才怪。這樣又怎麼會釣到魚呢?”
是啊,心都靜不了,又如何讓魚上鉤呢?假如我們急於賺錢,錢反而可能都進了別人的口袋,因為我們的心太迫切、急躁了,我們的行為也充滿了功利色彩和目的性,這就像那個年輕人一樣。
假如我們能像那位老人一樣從容不迫、順其自然,對工作盡自己的努力,且不過分奢求,一顆心安安穩穩、沉靜清明,那該得的總會得到。天上不會掉下餡餅來,世上也沒有免費的午餐,想擁有較好的物質生活,就必須付出努力
1914年的冬天,在刺骨的寒風中,美國加州沃爾遜小鎮來了一群逃難的流浪者。由於長途輾轉流離,他們一個個麵黃肌瘦、疲憊不堪。善良的沃爾遜人家家燃炊煮飯,友善地款待這群流浪者,鎮長親自為他們盛上粥食。
很明顯這些流浪者已經很多天沒吃到食物了,一個個狼吞虎咽,連句感謝的話都顧不上說。隻有一個年輕人例外,當鎮長把食物送到他麵前時,這個骨瘦如柴的年輕人問:“先生,吃您這麼多東西,您有什麼活兒需要我做嗎?”
鎮長覺得,給每個流浪者一頓果腹的飯食,這是每個善良的人都會做的,並不需要什麼報答,於是答道:“不,我沒有什麼活兒需要你做。”年輕人的目光頓時暗淡下來,他的喉結劇烈地上下動了動:“先生,那我不能隨便吃您的東西,我不能沒有經過勞動便得到這些東西。”
想了想,鎮長對他說:“我想起來了,我這兒確實有點活兒要你幫忙,不過得等你吃完飯以後再去做。”“不,我現在就去做,等做完活兒,我再吃這些東西。”年輕人激動地站了起來。
鎮長非常讚賞這個年輕人,但他知道這個年輕人已經很久沒進食了,又走了這麼遠的路,他沒有力氣做什麼活兒了。可是,如果不讓他做,他是不會吃東西的。鎮長思索片刻,說:“小夥子,你願意為我捶背嗎?你知道,人老了,腰背就總是酸疼。”他一邊說,一邊還握拳輕輕敲了敲自己的腰。
年輕人便十分認真地給鎮長捶起背來,過了幾分鍾,鎮長說:“可以了,小夥子,你捶得棒極了。”說完將食物端到年輕人麵前。年輕人這才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鎮長微笑著注視著年輕人:“小夥子,我的農場太需要人手了,假如你願意留下來,那我就太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