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終南山 問道(1 / 1)

玄宗最近幾日,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在太史府,翻閱有關武曌皇子的有關記載。幾日查找也不是一無所獲,確在史書裏找到了,武曌六皇子李賢,曾流放巴州,後被武曌派去監視太子賢的人,假傳聖旨,毒死太子賢。可是既然是假傳聖旨,但是假傳聖旨的人,並沒有處死,而僅僅隻是降職,仍在朝為官。

按理說,假傳聖旨,毒死皇子,是死得不能再死的大罪,但武曌隻是將元凶降職。加之艾求帶的話“巴州流放,隱居集州太子洞,得道光霧山。”玄宗越發覺得事出有因。既然正史無法求證,隻有另想他法。

玄宗每年都有到終南山避暑,和終南山道觀觀主問道討論大道。唐玄宗仍奉道教為國教,終南山是老子得道寶山,並著《道德經》,曆代終南山觀主倍受道教推崇,加之道觀上下對《道德經》潛心領悟。特別是問道觀主,對《道德經》的領悟超過了以往若有終南山的弟子,據說已達化道之境。道家修道分為:問道、見道、明道、心道、化道和創道。真正達到創到隻有李耳一人,化道大成者也僅張道陵,傳說終南山道觀立觀祖師,天縱奇才也隻達到化道小成。而如今問道不倒六十就達化道初成,實是不簡單。玄宗本也極有慧根,但忙於國事俗務,但對《道德經》所講大道也頗有心得,因此每年都會去終南山避暑論道。

玄宗每次去都是晚上留宿山下,早上徒步登山觀日出,不坐轎不騎馬,不僅是對李耳的尊敬,而且更契合道,步行靈山觀日出,對於成天忙於俗務的玄宗來說是難得的精心悟道的機會。

一路沿著上山石階,山上鳥鳴不斷,天上朝霞滿天,或有輕紗薄霧飄逸於山穀,當第一縷陽光為山峰鑲上金邊時,玄宗會停下打坐吸取天地間元陽紫氣,這也是問道教於玄宗簡單實用的養生之道,有固本培元,強身健體之效。

中午玄宗到達太乙山道觀,同問心共用齋飯,吃完齋飯二人來到清風亭,開始論道。

“不知皇上這次又會帶來怎樣高論,貢貧道參詳。”要是不是問道發話,其實是很難發現亭子有其人,清風亭臨崖而建,柱子就地取石材打磨成圓柱,頂用山中柏木搭建,上蓋清瓦,簷口的石灰上已滿布苔蘚,偶有清風,問心素色麻衣道袍不為所動,就連須髯也自然下垂,紋絲不動。而玄宗身著白素絲綢道袍,翡翠玉簪挽起道髻,衣袍和發須隨風飄起,乍看倒有幾分仙風道骨。但隻有修為達到化道之境方才會完全融入環境,隻要他不想人看見,便可隱其形跡。

“每次都討論道,這次我想問下如今天下修道隻人,到底有多少高人。”玄宗這次話題,令問道感到很意外。

問道還是如數家珍,娓娓道來:“道家出了一些閉關百年不出的老前輩,我不知外,當世高手龍虎山、丹霞山、青城山、峨眉山、終南山道家門派的掌教修為都在心道大圓滿甚至以上的修為,佛家嵩山少林、西藏迷蹤、西域遊僧都有與前者相當的修為。但是還有一些無門無派的他們修為也非常了得,其實這些人才是天縱奇才,悟性絕佳之輩。因為他們沒有門派的厚實底蘊支持,幾乎全靠自己對道的領悟,往往這些人能獨辟奚徑,前途不可限量。”

聽了問道的講述,玄宗震驚不已:“沒想到世上竟有如此多的絕世高人。但不知道國師是否聽說過忘賢明道真人,修為如何?”

“你說的是明道真人,如果要安輩分算的話,他可以算是我太師叔輩,我太師父曾經點化此人,有意傳其衣缽,可惜此人不願加入我派,後來太師父留下《道德經》。後來此人憑著絕佳的天府,對道的領悟到了很高的境界,一年前我們偶遇,我也看不出他到底達到了怎樣的境界。”

“國師可知此人未入道時俗家身世?”

“我也曾聽前掌教師叔說起過此人,此人對於俗家身世諱莫如深,一些知**士,出於對此人的尊重,也不願透露,所以知道此人俗家身世的,幾乎沒有了!”

玄宗在終南山得道了忘賢明道真人確有其人,而且是得道高人,甚至修為超過了大唐國師。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手機用戶請到m.qidian.co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