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開羅——尼羅河的恩典(2 / 3)

雕像作品大多數是表現國王、王後、太子、顯貴、獵人、樂師和傳教士的,還有表現曆史人物,或為神造像的。國王雕像頭頂王冠,滿戴胸徽,有時還用鰻魚作腿──象征他們是海神奧洛貢。武士雕像則是右手持矛、左手拿盾、全身披掛的立像。一般說來,青銅雕像是靜態的,講究勻稱協調,尺寸大小依被表現對象的身份地位而定。

青銅頭像是多種多樣的,所表現的性格也各不相同:一種風格極其優美,橢圓形麵龐塑造得生動活潑,目光炯炯,嘴唇線條逼真,造型以寫實為基礎;而另一種風格則具有象征性特點,麵部表情莊嚴肅穆,造型粗獷,簡樸美觀。

貝寧的青銅動物雕刻十分出色,其題材有豹、鱷、雞、蛇、鳥、魚、蟲等。貝寧雕刻家在創作動物形象時,有時竭力準確地表達可視的形體,有時則絕妙地塑造動物的特征。

貝寧青銅雕刻的發展,對尼日利亞藝術有著很大影響。當時,貝寧的青銅圓雕和浮雕,在鑄造的技術上和雕刻的技巧上,已經超過同時期的歐洲雕刻水平。

突尼斯——北非的古城

突尼斯,一塊在地中海和沙漠的夾縫裏生長的綠洲;突尼斯,一座連接非洲與歐洲的橋梁。在曆史的積澱和時間的衝刷下,它融合了迦太基、古羅馬、阿拉伯、奧斯曼等多個帝國的文化精髓。遊走在被收納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七處遺址上,突尼斯的偉大和神奇令人驚歎。

突尼斯城是突尼斯共和國的首都,位於地中海南岸的突尼斯灣,阿拉伯古老的建築藝術與先進的現代建築格調相互映襯,又交相融合,大放異彩,這一切,使突尼斯成為令人向往的旅遊勝地。

提起突尼斯城,人們馬上會情不自禁地聯想起北非的曆史。這座曆史悠久的城市,為紀元前迦太基國家所建。關於這個城市的興建,有許多美妙的傳說,其中一種是這樣說的:由於爭權奪利,腓尼基泰爾王國王室內部相互猜忌,互相殘殺,年輕美貌的公主艾麗莎為了逃避這場糾紛,泛舟海上,長期漂流,曆盡艱辛,最後在突尼斯登陸。這位東方公主向當地柏柏爾人某部落的首領馬西塔尼請求借一張牛皮之地作為棲身之處,馬西塔尼聽說隻借一張牛皮那麼大一塊地,滿不在乎地答應了。然而,聰明慧巧的公主,卻把牛皮切成很細很細的皮絲,再連接起來,在緊靠大海的山丘上圍起了一塊很大的地皮,建起了迦太基城。後來,城市逐漸擴大,成為當時奴隸製國家迦太基的首都,占地300多公頃,擁有成千上萬的住宅和劇場、體育場、浴室。公元前264年起,羅馬人與迦太基人發生了三次激烈的布匿戰爭(因迦太基人被羅馬人稱為布匿人,故名),公元前146年,迦太基人戰敗,首都迦太基也被攻破,羅馬軍隊縱火焚燒全城,相傳熊熊烈火整整燒了六天六夜。後來羅馬人以此作為屯兵駐紮的營地,迦太基又慢慢重建成新的城市。公元647年,阿拉伯人開始征服北非,為防止羅馬軍隊從海上斷絕陸地給養,於公元698年再次火燒迦太基。現在,突尼斯市區東北郊17公裏處的迦太基遺址就是當時曆史變遷的見證。這裏,現存有劇場、公共浴室和渡槽等遺跡。那石築的渡槽高達數丈,長約百裏,形成一條氣派雄偉的“天河”。那圓型階梯式古羅馬露天劇場矗立在一座公園的小山上,可容納萬名觀眾。突尼斯獨立後,劇場修繕一新,一年一度的迦太基文藝節就在這裏舉行。

突尼斯城既具有濃厚的阿拉伯色彩,又富有歐洲現代化情趣。舊城是由商業、手工業、民用住宅組成的具有民族傳統色彩的古色古香的城區。這裏,最高的房屋也隻有兩層,大多為拱形頂蓋。街道狹窄彎曲,市場一個緊接一個,店鋪一個緊挨一個,往往一條街就是一個行業,銅器、金銀首飾、香料、地毯、木雕品、皮革、馬鞍、嫁妝等等,應有盡有,樣樣俱全。從早到晚,人如潮湧,熱鬧非凡。這一切,再加上四處手工作坊的鏘鏘聲、小販的叫賣聲,散發出濃烈的阿拉伯風土氣息,使人仿佛進入了《天方夜譚》所描繪的世界之中。

北非古城探秘

誰要是到過北非的古城,漫步其間,他就會永遠保持著曾經體驗過的美感:在那裏,他不僅看到過去的文明遺跡,還能感覺到時光的流動,各民族文化傳統相互影響,觀點、趣味、希望、探索、曆史……

北非曾經有過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也經曆了被嚴重破壞的艱難歲月,它擁有極為豐富的曆史、悠久的文化遺跡,這裏有大撒哈拉沙漠、舉世聞名的岩石壁畫、優美的羅馬古城廢墟、基督教教堂、拜占廷城堡的遺跡、摩爾人的著名建築藝術以及柏柏爾人技藝精湛的工藝製品。

在漫長的富於戲劇性的曆史中,許多民族曾經爭奪非洲北部,自古以來,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摩洛哥三者命運休戚相關。

對古代非洲的有係統的研究,始於19世紀後幾十年。法國考古學家率先進入這片蠻荒之地,他們的研究成果己寫成經典著作。越來越多的人對這片廣袤的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的曆史發生濃厚興趣,尤其是建築和雕刻藝術吸引了眾多藝術家的目光。在一個由美術學院組織的假日考察小組帶領下,我踏上了這塊向往己久的遙遠、陌生、神秘的大地——突尼斯。

突尼斯位於非洲最北端,早在10000多年前就有原住民族,稱之為巴巴裏人。3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來到這裏,從事商業、貿易、軍事。之後經曆了動蕩漫長的曆史歲月,三次迦太基戰爭,東羅馬帝國時期又被阿拉伯人、西班牙人、土耳其人、法國人等輪番統治,直至1957年創建共和國。

由於它地處北非,古代曾是中亞人、地中海人赴歐洲之前的聚集點。經過了各個不同曆史時期,突尼斯人與來自撒哈拉大沙漠的各部族通婚、繁衍後代,已形成了豐富的多元文化融合。

北非人早在2世紀就開始大量使用從希臘、意大利、阿爾及利亞、小亞細亞運來的大理石,采用平砌方法,用巨石建成連綿不斷的住宅區。羅馬時代的古城建造得十分牢固且富麗堂皇,古城布局的“骨架”被時間殘忍地暴露出來,兩旁石柱林立,城市力求整齊統一規劃嚴謹:筆直的大馬路穿過市中心正方形的生活區,用於慶典、集會的大廣場,以及劇場高高聳立的大拱門則反映出羅馬精神的城市生活特征。

在羅馬占領者統治時期建造的古城,體現了羅馬精神和生活方式:考古發掘者發現了神殿、鬥獸場和公共浴室。

我們在這些永恒的石塊群中漫步,中午輕飄的煙霧籠罩著古城,巨大的石塊上閃著深淺不一的暗影,激起人們無盡的幻想……

建築上還飾有鑲嵌畫、彩色圖案、銅像和石像。非洲人發展了羅馬藝術曾經有過的那種生動感人的元素。這種縷刻的本身就以其嚴格高超的雕技、韻律和理性美令人讚歎!

沿著大馬路不僅可以看到建築和雕刻的城牆斷片,而且街道本身也是逐漸高起來的。街道路麵平坦寬闊,可以想像當年的情景:隆隆的戰車和從市郊來的農民貨車在路上來來往往,奴隸們用轎子抬著富有的主人穿過,市場上神殿旁擠滿了五顏六色的人群。

這些大理石柱廊雕刻在城市中起了不少作用,經過了幾千年看上去還是活生生的,這些雕刻大多數都是古代希臘文明衰弱時期的雕刻原作的仿製品,它們描繪了帝王貴族的生活,歌頌帝國的強大威力,在一些浮雕和石棺上還有表現人物鮮明性格的肖像。

可是再沒有什麼能比存留在原野中大量的鑲嵌畫使北非古城更顯得生氣盎然了!這些畫被用來裝飾建築物和私人住宅。非洲鑲嵌藝術是在悠久的古代傳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地的匠師們熟練地運用早在希臘文明衰弱時期就在地中海沿岸國家廣泛流行的題材和造型範本。這些作品描繪了現實生活的場景:打獵、捕魚、收獲節日、賽馬、鬥獸……所有這一切被表現得饒有興味、詳盡無遺,它們是非洲土地上最富時代美、最生氣勃勃的事物,它們透過遙遠的時代,仍閃耀著純樸的永不消逝的美。(劉璿)

來突尼斯之前就聽說:“若到突尼斯,必遊迦太基。”迦太基古城遺址離突尼斯市不遠,它是奴隸製國家迦太基的首都。坐車來到比爾薩山丘下,這裏隻剩下殘垣斷壁,但昔日市井的繁華、殿宇的巍峨風韻依稀可見。

迦太基帝國距今已近3000年了,相傳這樣一個奴隸製強盛帝國的創始人竟是一位名叫艾麗莎的漂亮公主。為了逃避同胞哥哥的追殺,她帶著隨從,乘船西渡,來到現稱做迦太基的地方,看到這兒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可控製地中海交通要道,於是決定在此地建城。然而他們的舉動觸犯了土著人的習俗,根據當地柏柏爾人的習俗,禁止外來人占有超過一張牛皮大小的地方。聰慧的艾麗莎成功地運用這條法律,把牛皮剪成一根根又細又薄的皮條,用皮條圍圈,使她得到了所想要的地盤。

沿西麵坡路攀上山丘,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聖·路易大教堂。它雄踞在丘頂北部,是1890年為紀念遠征北非而死在此地的法國國王聖·路易九世而建造的。大教堂的東側毗鄰著一座宏偉建築,是迦太基文明博物館,專門展出迦太基考古區出土的各個曆史時期的文物和資料。館內一塊刻有腓尼基文字的巨石吸引了我。石上的字跡至今清晰可辨,傳說就是這古老的字母後來成為希臘和阿拉伯采用字母的根源,從而流傳到世界各地。

站在山頂,地上零星地灑落著一些古跡殘痕。厚大的石塊砌成的牆基、粗大斷折的花崗石圓柱顯示了當年巨型建築的規模和輝煌;原殿堂廊廈中雕有花籃形、卷葉形、鈴形、荷花形、棕櫚葉形、獸形、扇形等各式形狀的花崗石柱頭,雕刻精細,逼真生動。這裏曾是迦太基帝國的政治中心。

雖然迦太基帝國在這兒曾經輝煌過,但隨著曆史的前進和時間的消逝,特別是它在“羅馬——迦太基百年大戰”中以失敗告終,巍峨的皇宮、繁榮的市井、固若金湯的城池……都隨著帝國的滅亡而灰飛煙滅。因此,現在看到的殘存遺跡多數是羅馬人在其占領時期重建的。山腳下有恢弘壯觀的安東尼公共浴池和可容納幾萬人的古羅馬劇場,劇場現成為當今一年一度著名的“迦太基國際聯歡節”的主會場。迦太基,這塊古老的土地,不但收留了柏柏爾人、腓尼基人,而且接納了古羅馬人、汪達爾人、拜占廷人、阿拉伯人和奧斯曼人,它承載的曆史太多太多。神遊故國,是多少人的夢想。

蒙特利爾——小巴黎

走進蒙特利爾,你會慢慢發現,這是一塊北美洲大地上最與眾不同的神奇土地。淵源流長的曆史,留給蒙特利爾豐厚的文化遺韻;浪漫的法蘭西風情,讓人隨處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悠閑寧靜;溫存友善的法裔人,以其善良、寬容和熱情,包容著來自世界的各種文化。斯的偉大和神奇令人驚歎。

作為魁北克省最大的城市,蒙特利爾的法語居民占多數,體現出獨特的法國文化底蘊,被認為是北美的浪漫之都。它也是加拿大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約在350年前由法國人建立,爾後歐洲其他各國移民紛紛湧入。因此,在所有的北美大城市中,當屬蒙特利爾的歐洲風情最濃鬱。蒙特利爾的市旗圖案是由四朵小花組成的,分別代表最早建設蒙市的英格蘭、法蘭西、蘇格蘭和愛爾蘭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