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開羅——尼羅河的恩典(1 / 3)

在人們眼中,埃及是個神秘的國度。金字塔的宏大、獅身人麵像的傳說,還有古代法老的詛咒,都令埃及蒙上了一層薄薄的麵紗……

開羅,文明的搖籃,埃及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的大熔爐。作為中東地區最大的城市,它是亞洲、非洲和歐洲的交通樞紐。過去和現在在這裏交彙碰撞。在它的西部,坐落著埃及古城孟斐斯和世界七大奇跡中惟一現存至今的——金字塔。實際上,穿越開羅的旅行是一次能穿越時空的經曆。

盡管曆史悠長,在埃及人眼中,開羅仍然是年輕的,因為僅僅是在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之後,現代開羅才逐漸形成。

開羅最著名的景觀是沿沙漠西部的邊緣而排列的60座金字塔。和人們的普遍想法相反,並不是三座大金字塔,而是隻有胡夫的大金字塔才被列入到世界七大奇跡中。這座金字塔是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大約在公元前2560年建造的,以此作為他死後的墓地。大金字塔在建成時的高度是145.75米,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它的高度已經降低了10米。世界最高建築物的桂冠在它頭上戴了有4300年之久。金字塔在曆史上曾經激發了人們無盡的想像力。當拿破侖在1798年進軍埃及時,他的驕傲之情不禁溢於言表:“將士們,四千年的歲月在金字塔的頂端注視著我們啊!”

這就是開羅,悠久而光榮的曆史放射著迷人的光輝,現代卓越的成就更增添了這個城市的魅力。

這就是開羅,文明的搖籃,文化的源泉,亞洲、非洲以及歐洲的交融之地。

這就是開羅,一個社會經濟、政治活動的國際化大都市,正在為世界各國的和平和全人類的利益而積極不懈地努力著。

生命的履曆——金字塔

金字塔的尖頂在望,我們距離金字塔還有10裏。這次航行剩下的時間裏,我佇立在甲板上遙望這些陵墓,隨著我們的船隻逐漸駛近,金字塔越來越顯得高大,直到聳入雲霄。

我承認,乍見金字塔,我心中隻有讚美。我知道,哲學家看見人類建造的最偉大的建築是墳墓,也許會感歎或嘲笑。可是,為什麼把胡夫金字塔僅僅當做一堆石塊和一具骷髏呢?人決非因為感到自身的微末才築起這樣的陵墓,他們這樣做是由於本能地意識到自身的不朽。這座墳墓決非生命曆程完結的界碑,而是進入無限生命的標誌。這是通往永生世界的不朽的大門。第歐杜爾·德西西裏說:“埃及人都認為生命極為短促,而且是無關緊要的。相反,他們十分重視讓德行在身後留下永久的紀念。為此,他們稱人世的住宅為客棧,人們在那兒不過是匆匆來去的過客。但他們稱死者的墳墓為永恒的住所,那是人們最終的歸宿。所以帝王對興建宮殿似乎漠不關心,但他們為建造自己的墳墓耗盡了全部精力。”

今天,人們希望一切建築物都有明確的用途,而不考慮對人們來說存在一種更為崇高目的的精神用途。難道墳墓不會使人得到任何教益嗎?如果墳墓可以使人領會一點哲理,為什麼非難一個國王使這樣的教益變得永久?宏偉的建築物是所有人類社會的燦爛光輝的主要組成部分。除非認為一個民族在曆史上能否留下名字無關重要,人們不能非議這些成為一個紀念那些雖已泯滅的民族,卻使它在後代中間得以永遠存在的建築物。那麼,這種建築物是圓形劇場還是陵墓式的又有什麼關係?對於一個已經湮滅的民族,一切都是墳墓。一個人死後,他的生命的建築物比他死亡的建築更加虛妄。墳墓至少是他遺骨的歸宿,而宮殿能夠保存幾許他逝去的歡樂呢?(夏多布裏昂)

有些博物館賣的是建築,像美國或日本地區由富豪所建立、占地驚人、由名建築師設計的博物館,也許館藏都是從世界各地東拚西湊而來,但還是值得一看,因為它的“殼”本身就是可以傳諸後世的藝術品,比如洛杉磯的蓋洛美術館和日本的雕刻之森,拜訪的人至少有一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於山水之間;有些博物館大隱於市,讓人心疼的是一段坎坷離奇的身世曆史,一走進去,曆史的滋味便沁入肺腑,像秘魯的黃金博物館、埃及的開羅博物館,就是這一族的翹楚。

沒有一個博物館比開羅的埃及博物館更令人一見傾心,特別是在坐了一趟尼羅河遊輪之後,恍恍惚惚從晃漾的感覺回到清明。一路從亞斯文、路克索、阿布參貝回到開羅,看了大大小小的神廟、廢墟、金字塔、女王殿、法老陵寢,大致領會了古埃及雕刻和壁畫以及象形文字的奧妙之後,踏進埃及博物館,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那些金字塔和陵寢裏頭被偷走的就是這些東西!

我方才悟到,尼羅河畔那一串雄偉建築所提供的震撼教育,似乎隻是骨架而不見細節,數千年來,來自各地及埃及本土的盜墓者猖狂到可以公開出版《盜墓須知手冊》,公元前2000年也有這樣的記載:連法老國王自己也曾加入盜墓的行列……所以古跡裏頭,保持得再完整的,也隻剩下搬不走的東西。法老的陵墓相當集中,金字塔目標又顯著,使得埃及政府有能力保護古跡之時,裏麵的文物幾乎蕩然無存。

還好有一位早夭的國王圖唐卡門二世,他的陵墓“不幸”被另一位法老王的陵墓擋住了出口,讓我們除了曆史的場景之外,還可以看見3500年前精致得讓人仿佛發現“埃及人可能是外星人”的證據。當法老王擁有任何現代工匠也做不出來的精致座椅時,我們的老祖宗才剛剛離開彩陶或黑陶文化時期呢。古埃及人已然在尼羅河畔建立了一個文化優美的帝國!幸運的是,我剛好碰上“木乃伊特展”。想進入博物館中的特展,必須另付昂貴門票,我看到了曆史上最偉大的自戀狂拉曼西斯二世(大約3250年前在位)的木乃伊。埃及古跡中現存的雕像,絕大部分都是他生前令工匠為自己樹立的。他東征西討,寵妃無數,榮華享盡,也不可一世,有鷹鉤鼻的他和最愛的一位妃子卻被後人當成曆史遺跡參觀,如果天上有知,會不會心甘情願?

埃及博物館處處驚奇,但到埃及,不能隻看它的館藏而已。如果沒有目睹那些壯觀的金字塔與神廟,無法想像那一個時代的繁華偉麗,盡管許多神廟已成殘垣斷壁,但我回憶中的尼羅河畔,卻是曆史給我最慷慨的贈予。

貝寧城——非洲藝術的聖殿

尼日利亞曆史名城貝寧城,是古代強國貝寧王國的都城,以青銅雕刻和木雕著名。這裏依然保留著傳統的非洲古老城鎮的鮮明特色。古代貝寧城廢墟、藏品豐富的貝寧博物館、古老的貝寧王宮、奧吉亞門酋長故宮大廈及阿索洛酋長祠堂會讓你領略獨特的非洲風情。

尼日利亞曆史名城貝寧城始建於公元9世紀,曾經是古代西非強大的貝寧王國的京城,是當時非洲發達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前後持續800年時間。貝寧王國是中世紀的一個非洲人王國,著名的非洲古老文化之一的貝寧文化便產生在這裏。貝寧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有人認為可以同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青銅藝術品相媲美。貝寧文化的傑出代表除青銅雕刻外,還有象牙雕刻、木雕等。貝寧城還以傳統的銅器製造業而聞名,其原因是公元15世紀同歐洲的貿易往來頻繁,不斷從歐洲進口金屬。1897年,英國殖民者入侵這裏,城市遭到很大破壞。尼日利亞獨立以來,貝寧城得到恢複和發展,成為尼日利亞南部工商業和文化中心之一,但依然保留著濃厚的曆史古城風貌。

貝寧城內名勝古跡眾多,最著名的是古老的貝寧王宮。貝寧王宮又稱奧巴宮,始建於公元10世紀左右,迄今保存完好。王宮建築風格獨特,高大的宮殿和眾多的寶塔組成和諧的建築群體。宮殿大廳的梁柱和回廊上裝飾有青銅雕像和浮雕,其內容多為描述戰爭場麵和狩獵情景。宮內還有聖殿和神龕等。那些寶塔的頂端有大鵬展翅狀的青銅製品。王宮四周以紅色圍牆環繞,圍牆上有眾多的浮雕,其內容多為描繪重大的曆史事件,精雕細刻的人物形象逼真。王宮的大門采用橡木板鑲嵌而成,莊嚴高大,堅固實用。貝寧王宮已成為古代貝寧王國的重要遺址,具有極高的曆史文化價值。

我心中的貝寧古王國

從尼日利亞最大城市拉各斯向東200公裏,就是埃多州的首府、百年王國貝寧所在地——貝寧城。我蜷坐在黃色中巴窄小的座位裏,沿著年久失修的高速公路,去參加貝寧王國遭英國殖民者入侵100周年的紀念活動。在經過了3個小時的顛簸後,中巴駛進了一座寧靜的小城,不高的建築都掩映在高大的樹木後麵,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貝寧古國嗎?

貝寧古王國是非洲黑人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始建於10世紀,曾經興盛一時,存在時間長達800年,在非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占有著重要地位。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裏,人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貝寧古王國的文物。駐站期間,我曾多次去過拉各斯島上的尼日利亞國家博物館,那裏的一座青銅雕像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高貴的國王身旁,居然有一個西方人模樣的雕像,而他的身份是奴隸!能使喚洋奴的國王何其了得!雖然年歲久遠,無法考證這個西方人是如何混進王宮的,但這個雕像從一個側麵說明了貝寧古王國當年的強盛。

安頓下來後,我便出門去探訪古王國的遺跡。一堵厚重的牆顯現在我的眼前:赭黃色的牆體好像伸向無盡的遠方,幾人合抱的大樹靜靜地守在大牆旁邊。王宮到了。王宮前的廣場就是此次百年慶祝活動的主會場之一。

1897年2月,正是大英帝國在全球肆無忌憚地巧取豪奪之時,他們在西非也加緊了殖民步伐。在對貝寧這片沃土垂涎已久、不能得手的情況下,英國人悍然動用軍隊進入貝寧腹地,貝寧人民與裝備精良的英國軍隊激戰7天7夜,終因寡不敵眾,貝寧城淪陷。英軍侵入後,將王宮中的青銅和象牙雕刻藝術品洗掠一空,並流放了貝寧國王奧巴。的確,貝寧王國的青銅和象牙雕刻藝術品造型優美,栩栩如生,是貝寧文化的代表,也是貝寧古代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在100年前英軍入侵時,存放在王宮和神廟中的5000多件文物都被掠走,貝寧文化遭到了滅絕性的損失。100年來,英國軍人當年掠奪的大批文物已經散失在世界各地,有相當一部分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毀於戰火之中,目前尚有至少3000件存放在各國的博物館裏或被私人收藏。

貝寧文化讓我感到,在英國人入侵之前貝寧王國的文明是多麼發達。黑人的祖先在這片大陸上創造了多麼燦爛的文明,這都是人類無可估量的文化遺產。也許今天的貝寧人在邁入21世紀時,應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祖先們幾百年前就能做到的,他們現在也可以做到。

貝寧王國的藝術

貝寧城是王國的都城,也是善於鑄造銅器和製造木器的城市。貝寧王國的美術,突出表現在雕刻方麵。貝寧雕刻是世界藝術中的典範之一,完全可與希臘、羅馬的雕刻媲美。早在1280年,為了幫助貝寧用青銅鑄造雕刻品,伊費國王派鑄工專門傳授這種技術。貝寧王國從伊費獲得鑄造術之後,在貝寧城建立起青銅鑄造作坊。伊費雕刻對貝寧的影響頗大,甚至有些作品好像是直接模擬的。13世紀以後,貝寧匠師傳承伊費衣缽,雕刻技藝很快超過了伊費,並做出了獨特的創新。

貝寧美術的高峰出現於15~16世紀初,正值奧巴埃瓦雷和埃西吉統治時期。貝寧青銅雕刻藝術是奧巴的宮廷藝術,它表現王宮貴族,頌揚國王權利,並著力塑造他們的武士和盟友形象。一些優秀的匠師被集中到宮廷裏,有些名工巧匠還被國王封為貴族,因此他們創作的雕刻品都歸國王所有,成為王室珍寶。這一時期的作品大都是為宮廷鑄造的頭像、小雕像和浮雕。

16世紀,貝寧城已經成為人口稠密、經濟繁榮和文化發達的城市。當時,貝寧王宮建造十分宏偉、富麗堂皇。奧巴宮殿是貝寧城內的一座王城,建築規模宏大,裏麵有很多大廣場,廣場四周築有壯麗雄偉的回廊,經過4個大廣場才能到達金碧輝煌的深宮內院,院內宮門重重,四通八達。宮內柱廊和宮牆上鑲嵌著表現王家題材的青銅浮雕。宮內寶塔林立,塔頂以展翅的朱鷺、頭部下垂的大蛇等動物雕刻作為裝飾。王宮內院的宮牆上,還裝有一排排供奉祖先和神靈的壁龕,裏邊安放早期國王的青銅像,兩旁佇立著侍從們的小青銅像。在謁見宮門口,佇立著一隻巨大的青銅豹,它是王權的象征。貝寧國王還特製一些小青銅豹作為王國使節身份的標誌。整個貝寧城十分壯觀,城牆高大,街道寬闊,兩旁住宅整齊,房頂還飾有動物雕刻的小尖塔。這些房屋建築和裝飾足以體現出非洲人民精湛的建築和雕刻藝術。此外,貝寧青銅雕刻作品還有各種姿態自然的雕像,諸如有紀念意義的頭像、裝飾浮雕、小型麵具、動物雕刻、腰間佩帶的作為官職證物的小裝飾品以及各種祭祀器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