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對人體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自從茶被發現和利用以來,茶與茶療一直是我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茶作為單方或與其他中藥組成複方,用來內服或外用。以此作為養生保健、防病療疾的一種治療方法,即稱為茶療。茶在中國最早是以藥物身份出現的,中國對茶的養生保健和醫療作用的研究與應用有著悠久的曆史。茶療可謂中國茶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古代茶療方劑被廣泛運用,諸多典籍都有相關的記載。到了近代,特別是現代,茶療的應用幾乎隨處可見。如《中國藥學大辭典》《中國醫學大辭典》《藥材學》《中藥大辭典》《瀚海頤生十二茶》《家用中成藥》《食物療法精萃》《養生壽老集》《中國藥膳學》《中國藥學》等諸多著作中,都記錄有許多茶療方劑,其取材易、製法簡、應用方便、療效好的特點,備受人們的歡迎。

性味,是中藥的重要理論,一般又可稱之為“四氣五味”。四氣(或四性),即寒、涼、溫、熱,表明藥物的寒熱特性。五味,即辛、甘、酸、苦、鹹,表明藥物的味道。這兩者,都與該藥的功效與主治有著很大的關係。茶的性味,《新修本草》作“味甘、苦,微寒,無毒”,《本草綱目》改作“味苦、甘,微寒,無毒”,基本相同,隻更改了兩個字的位置。這是比較符合茶的實際味道的。中醫理論認為:甘者補而苦則瀉,可知茶葉是功兼補、瀉的良藥。微寒,即涼也。具寒涼之性的藥物可以清熱、解毒,這也與茶的實際功效相符。其他各家的論述,也大體類似。例如:《本草拾遺》作“寒,苦”,《湯液本草》作“氣寒,味苦”等。

茶療融保健與治療於一身,包括“防”與“治”兩個方麵。

“防”就是喝茶養生保健;“治”就是用茶(含藥茶)治療疾病,這也具體體現了茶療的原則:第一、以預防為主,特別要重視自我保健,學會科學喝茶並養成習慣是對疾病最好的預防。第二、兼用多種保健治療措施。比如經常喝茶、晨練,不吃過甜或過鹹的食物,綜合起來做保健效果會更好。第三、注意身體防治與心理調節相結合,這也是茶療最重要的原則。因為人體生理的變化往往會引起心理的變化,如果人們能夠自覺地將喝茶、物理療法、藥物療法與心理療法等結合起來,就會很容易保持身心健康。

茶療的傳統劑型有湯劑、散劑、丸劑、衝劑、以藥或食物代茶劑等。近年來又出現了一些新形式:如以袋泡劑取代傳統服法、以科學方法製成膠囊劑或結晶體衝泡劑、提取茶葉中的有效成分製成口服液或片劑等。茶方的用法也發展為調服、和服、頓服、噙服、含漱、滴入、貼敷、擦、塗、熏等。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加上環境汙染等因素,極易出現免疫力下降、疲勞、“三高”等亞健康狀態。人們也深知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畢竟身體是事業的基礎,一旦失去了健康,就會失去工作、失去職位、失去朋友,給自己和家庭帶來痛苦,給社會增加負擔。中醫學認為,人出生後就要注意養生才能健康一生。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人的免疫功能20歲時最強,30歲就開始下降,因此養生要趁早。

中年是人生中最值得驕傲的歲月,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砥柱,也是幹事業的黃金時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壓力的不斷增加,健康狀況在“透支”。而且既不能依靠老年長輩的關愛,也難以期望子女的照料。因此中年人的健康主要還要靠自己來關注、來把握。老年人愛護好身體,不讓子女分心,就是對孩子最大的關心和愛護。但是由於人本身存在的惰性,像運動健身,有的缺少條件,有條件的也往往難以堅持;像食療,也往往因為或缺乏這方麵的知識,或因采購原料、烹飪加工麻煩望而卻步。在這種情況下,喝茶保健的茶療養生方式在都市悄然興起,並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一、活血補血方

紅棗綠茶

【配方】紅棗10枚,白糖10克,綠茶5克。

【做法】將紅棗加水和糖,共同煎煮至紅棗熟。再將茶葉5克用沸水衝泡5分鍾,將茶葉倒入紅棗湯內煮沸即成。

【用法】每日1劑,多次溫服。

【功效】補精養血,健脾和胃。適用於貧血、久病體虛、維生素缺乏症。

大棗生薑蜂蜜茶

【配方】大棗25克,生薑10克,紅茶2克,蜂蜜適量。

【做法】1.將大棗加水煮熟晾幹。2.生薑切片炒幹,加入蜂蜜炒至微黃。再將大棗、生薑和紅茶用沸水衝泡5分鍾,最後加入蜂蜜調味即成。

【用法】每日1劑,分3次服用。

【功效】健脾補血,和胃,助消化。適用於食欲不振、貧血、反胃吐食。

枸杞紅茶

【配方】枸杞子10克,紅茶3克,鹽適量。

【做法】將枸杞子用食鹽炒至發脹後,去鹽,加入紅茶,用沸水衝泡5分鍾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