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孫子兵法》(2)(2 / 3)

孫武講求戰略的藝術,他非常讚成為自己創造機會來贏得勝利。曆史上還有一個為自己創造機會的故事,那就是毛遂自薦。

毛遂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謀士,他投靠在平原君門下,但是一直默默無聞。

一次,秦國大舉進攻趙國,趙國都城邯鄲被秦軍團團圍住,情況危急,平原君奉命去楚國求救。出差之前,平原君召集了他所有的門客,決定從中挑選出20個足智多謀的人一同前往。他挑完19個合乎條件的人之後,最後一個怎麼挑也覺得不滿意。這時,毛遂主動站出來說:“我願意隨平原君前往楚國,哪怕是濫竽充數!”

平原君見是平常毫無名聲的毛遂,便婉轉地說:“真正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像錐子裝在口袋裏,錐尖子很快就會穿破口袋露出來,而被人發現。你到我門下已經三年了,我還從未聽到有人在我麵前稱讚過你。我這次去是要救趙國,怎麼能帶上沒有本事的人去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毛遂不以為然,據理力爭:“您說得很對,但是我之所以沒有像錐子那樣引起您的注意,是因為您從來就沒有像放錐子一樣把我放進您的口袋。如果您之前注意過我,我敢保證,我不僅會像錐尖子一樣鑽出口袋,我還會使整個錐子都像麥穗子一樣全部露出來。”平原君覺得毛遂說話氣度不凡,便答應毛遂,帶他連夜趕往楚國。

平原君一到楚國就立即拜見楚王,想請他出兵救趙。可是從早上一直談到中午,事情還沒有進展。隨同前往謀士們在台下急得團團轉,這時隻見毛遂一手提劍,大踏步跨到台上。他兩眼逼視著楚王,毫無膽怯之心。他從趙楚兩國的關係談到這次救援趙國的意義,並分析了趙亡之後楚國麵臨的危險,對楚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一番慷慨陳詞之後,楚王被他說動了,當天下午便與平原君締結盟約。楚王很快派軍隊支援趙國,趙國得以解圍。

毛遂被眾多門客淹沒在平原君的視線中,三年來沒有機會施展才華。但是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他沒有退卻,而是信心十足地推薦了自己。最初他被人懷疑,甚至譏諷,但是他沒有意氣用事,而是堅持要把握住這個機會。

還有人三年都沒有機會表現自己,於是就自己給自己創造機會。

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一位被載入史冊的女皇帝,她在選賢任能和對外政策方麵都受到後世的讚揚。但是武則天剛進宮的時候,幾乎沒有什麼名氣。在眾多的妃嬪當中,也不是最漂亮的。但是武則天對自己非常有信心,看待事情也比尋常女人大氣。她希望自己能夠得到皇上的寵幸。但是作為一個出身一般的宮女,要被皇上選中談何容易。於是,武則天就想出了一個辦法。

有一天,武則天知道皇帝要去禦花園遊園,於是趁皇帝走近的時候,坐在假山後麵唱歌。哀婉的歌聲傳到了皇帝的耳朵裏,皇帝便命人將她叫到眼前。從此,武則天便進入了皇帝的生活。

從一般的才人(當時後宮妃子的一種等級)到一代女皇,武則天無疑走了一段讓世人驚詫的路。試想,如果她不為自己創造機去吸引皇帝,她可能會和其他宮女一樣,在後宮中孤獨地老去,甚至連皇帝的龍顏也見不到。

為自己創造機會,就能夠將自己最好的一麵發揮出來,如同打仗一樣,把主要的兵力都用到敵人的要害上,也能夠很好地掩飾自己的短處,避免被對方抓住。

我們既要像毛遂那樣推薦自己,也要像武則天那樣為自己創造機會,隻有多為自己尋找機會,我們才能夠知道自己到底適合怎樣的生活方式,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珍惜生命,遠離僥幸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所以說用兵的方法是,不要指望敵人不來,而要指望自己有充分的準備;不要指望敵人不進攻,而要指望自己有不被攻破的實力。

在思維上,孫子不斷強調要靈活多變,不能一根筋。很多人往往會被這種強調迷惑,以為孫武的智慧就是從別人的身上找破綻,而不讚成自己強大。這是對《孫子兵法》的一種誤解,孫武的“慎戰”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強調如何使自己強大,也就是“內修”。

讓自己的實力變得強大,而不要存在僥幸心理,希望不幸和困難不來進犯,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一種生活態度。曾經有一位作家在自己的傳記中寫道:“我不祈求上帝讓我平安無事,我隻祈求上帝在考驗我的同時,賜予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真金不怕火煉,的確,隻要我們準備充分,擁有戰勝苦難的實力,無論何時都能夠經受考驗。

怎樣讓自己的生命充滿力量、提高實力呢?首先,我們要戰勝僥幸心理。考試之前猜題,考試時作弊;在口頭表達上,經常使用可能、也許、萬一、大概之類的詞彙;總是期待著“意外收獲”;不肯腳踏實地地努力,反而將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好運”上;熱衷於彩票、股票、賭博等投機行為。僥幸心理也許會讓我們一時得過且過,但是之後卻可能要為此付出代價。

1960年的一天,蘇聯準備進行航天發射,著名航天專家在發射前發現運載火箭出現異常,建議推遲發射,親臨現場指揮的涅傑林元帥卻命令道:“莫斯科正在等著我們,無論如何也要保證明天按時發射!”軍令如山,科學家們隻好把希望寄托在“萬一沒事”上。次日上午,火箭發射時發生了劇烈的爆炸,包括涅傑林元帥在內的現場百餘名軍人和科學家不幸罹難。

我國航天科學家們也麵臨過同樣的情況。2001年9月,我國神舟三號宇宙飛船即將發射,當時已經萬事俱備,500多位科學家翹首以待飛船升空。然而,工作人員突然發現一個電路觸點不通。聽到消息後,有人認為問題不大,沒必要耽誤發射。但是,鑒於科學領域的數次重大事故的教訓,加上擔心飛船上同一批插頭可能還存在批次性質量問題。指揮部決定:立即更換所有這種型號的插頭,絕不能讓飛船帶著疑點上天,這個決策雖然使飛船發射推遲了3個月,但也因此萬無一失。

科學容不得馬虎,我們生活中也同樣不能夠馬馬虎虎,抱著僥幸心理。但是我們隨便慣了,覺得一直沒什麼事,就放鬆警惕,越是這樣就越會發生危險。

2005年7月28日,河北省的一個煙花爆竹廠發生特大爆炸事故,造成32人死亡、91人受傷。事故的原因就是車間違規生產,在晾曬場外大麵積晾曬藥球和花彈,還將大量成品爆竹放在雜品倉庫裏。事後該廠副廠長說:“每次我從堆放煙花爆竹的場邊走過時,心裏也特別害怕,自己也知道這樣很危險,但僥幸心理和經濟利益驅使我們明知故犯。”

據公安部門分析,所有的安全事故中,70%~80%是由於人們的僥幸心理造成的。如果我們能夠將這種僥幸心理徹底根除,對經濟利益和人們的生命安全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考試的時候,不要指望剛好遇到自己複習過的題目,而要充分複習,盡量多地複習所學的知識點;待人處世,不要指望自己的謊言能瞞過一時,而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誠實對人,打好生活的基礎。

提高實力的第二步就是要看到實力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耐心和恒心。我們來看一看這樣一組數據:左思寫《三都賦》、曹雪芹寫《紅樓夢》用了10年;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5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用了20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了27年;徐霞客寫《徐霞客遊記》用了34年;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用了37年;馬克思寫《資本論》、摩爾根寫《古代社會》用了40年;歌德寫《浮士德》用了60年……幾乎所有的偉大作品和偉大發明都不是幾天之內完成的,需要長久的積累和準備。

配合行動的秘密武器

主動的劉邦得天下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凡是先到達約定的戰場而等待敵人的一方,就會比較從容,後到達戰場而奔赴迎戰的一方,就會比較勞頓。因此說善於作戰的人,總是調動對手卻又不被對手所調動。

很多人讀到這句話會感到不解:怎麼,難道過去打仗和約會一樣,還得約好了時間和地點的嗎?我們在這裏需要補充一點小知識:在春秋以前,禮既是治國、治軍的根本,也是衡量戰爭的重要價值尺度。春秋時期雖有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的趨勢,但實際上周禮對人民的影響還是非常深刻的。春秋戰國時期,遵從禮儀、看重信義、輕視詭詐之術和“先禮後兵”等是戰爭的重要特點。戰爭禮中就包括約定交戰的時間和地點,等到雙方都赴約之後,才會開戰。如果一方投降,也有一套投降的禮儀。孫武是春秋時期的人,當時的戰爭就是按照古禮進行的。

孫武說早先到達約定地點的一方往往占據優勢,這是因為無論從作戰的物質準備還是心理準備上,先到的一方都把握了主動權。“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開始就占據主動地位的人很容易一氣嗬成,把握絕對的優勢。

曆史上有名的楚漢之爭,就是一場關於主動權的典型戰役。秦朝滅亡之後,各地的武裝勢力都希望能夠成為新的君王一統天下。這個時候西楚霸王項羽提出“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誰先到達關中誰就是新王。

當項羽的大軍還在和其他對手混戰的時候,實力相對弱小的劉邦趁機趕往關中,當時有一個軍事要地叫函穀關,是占領關中的必爭之關,劉邦趕在項羽之前拿下了函穀關。當相遇的部隊趕到時,駐守函穀關的士兵已經是劉邦的人了。

項羽帶領自己的40萬大軍攻破函穀關,決定與劉邦一決勝負。當時劉邦的軍隊隻有10萬人,在數量上與項羽的差距很大,於是劉邦主動要求與項羽議和,便有了“鴻門宴”的故事。項羽看重義氣,聽到劉邦的辯解之後,就一再猶豫要不要除掉劉邦,正在他舉棋不定的時候,劉邦已經假借上廁所的名義逃走了。項羽再一次失去了把握主動權的機會。

劉邦入主關中之後,非常看重自己在當地百姓心中的人氣,於是,貪財的也不搶奪民財了,好色的也不侵犯良家女子了,他的脫胎換骨也贏得了民心,再次贏得了主動地位。而項羽入關之後,因為錯失機會,便將怒氣撒向百姓,到處燒殺搶掠,人心惶惶。這也更加鞏固了劉邦的正麵形象。

項羽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錯失了主動地位,最後隻好在烏江自刎。

應對戰爭的時候需要積極主動,我們麵對生活中的事情也要在行動上先發製人,把握主動。主動就是不需要別人點撥就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事情。對我們青少年來說,主動有以下幾個方麵需要做好:

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職責。青少年正是儲備知識、形成自己思想的年紀,我們首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多學習、多動腦。學習不僅是讀書習字,也是學習生活常識、學會獨立自強。

在認識了自己的責任之後,我們要主動去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事情。課業上要多練習多思考,不懂就問,提前將要學習的內容看一看,趕在老師講課之前“占領”重要的思考點,就像劉邦把住函穀關一樣把握學習的重要關口;生活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且也要學會先發製人。明天要穿的衣服在睡覺前就準備好,要帶的東西也提前收拾到書包裏,那樣就不會丟三落四了。

如果還有精力,可以主動幫助別人完成他們的任務,比如幫助媽媽做家務、幫助同學理解知識,這些從長遠來看,也是在占據生活的主動地位,會為你贏得信任和友情,使你在今後的生活中更加輕鬆自如。

但是,主動與蠻幹是完全不一樣的,不能為了爭奪主動地位就一味求快,而不經過慎重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雖然說日本獲勝,但是它更加速了日本的失敗——美國人因此團結起來積極參戰,美國對自身的軍事防禦能力也開始懷疑,變得更為謹慎小心。這樣的情況下,日本的主動地位很快被美國取代,這種不經過思考的行動,則是變主動為被動。因此,我們在主動行動之前,一定要學會冷靜思考,不可衝動妄為。

占據優勢的三部曲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古時候所謂的善於用兵的人,是在很容易取勝的條件下戰勝的對手,所以說這種善於用兵的勝利,沒有運用機智的名聲,也沒有勇武的戰功。所以,他取得勝利,是因為從不失誤。所以說,善於用兵的人,首先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同時也絕不失去讓敵人失誤的機會。

孫武在這句中講的是作戰要沒有失誤。失誤對於戰爭來說是重大的致命傷,不僅自己在失誤時會亂了陣腳,也會讓敵人抓住弱點來進攻。

避免失誤是占據優勢的基本前提,如果要把握絕對的優勢,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就要好好利用自己的長處。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三個旅行者一同外出,一個帶著一把傘,一個拿著一根拐杖,一個什麼也沒拿。傍晚回家時,帶著傘的淋得透濕,拿著拐杖的跌得渾身是傷,第三個人卻什麼事也沒有。前兩人不解,問其原因。第三個人回答說:“正是因為我沒有帶什麼,當大雨來時我躲著走,當路不好走時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沒有被淋濕,也沒有跌傷,你們失誤是由於你們憑借了優勢。”

生活中,對自己的優勢過分自信,反而會把自己置於不利境地。做任何事情都一樣,如果一味地強調外在因素的好壞,不從主觀上下工夫,那曆史上就不會有那麼多憑著自己頑強的意誌和不懈地努力成就大業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說的不正是這優勢和劣勢的關係嗎?

在避免失誤、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之外,還有一項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的智慧,那就是改變戰場,把劣勢變為優勢。

雅典奧運男子110米欄的冠軍劉翔少年時,身體素質出眾,上海市普陀區少年體校的跳高高級教練顧寶剛便將他招入名下練習跳高。劉翔從小就十分好強,練習刻苦,成績提高很快。但在快速提高一段時間後,劉翔的成績就停滯不前了。劉翔以為是自己不夠用心,就加強練習。一段時間後,橫杆的提升還是微乎其微。這時,顧寶剛找到劉翔,無奈地對他說:“以你現在的身高,在跳高上最多也就是個亞洲冠軍,你的腿如果再長5厘米就好了。你好好考慮一下是否放棄跳高……”劉翔因自身的不足而痛苦,但他又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在顧寶剛的建議下,他開始改練跨欄。2004年雅典奧運會110米欄賽場,劉翔羚羊般跨越一個個橫欄,風馳電掣地第一個衝過終點,世界震驚,電視機前的顧寶剛感慨道:“他幸虧矮了5厘米。”

在體育界因為身體原因轉行的還有跳高公主伊辛巴耶娃。她從小就非常喜歡體操,夢想著有一天能夠成為世界冠軍。母親將她送去練習體操,她揮汗如雨地練習,嚴冬酷暑毫不間斷。然而,沒練習幾年,她的個子越長越高。

在體操隊裏,人長高,意味著土豆發芽,是要被“扔掉”的。伊辛巴耶娃落寞地離開了體操隊,但心中的世界冠軍夢依然在燃燒。她將自己的夢想寄托到另一個體育項目上——撐竿跳高,這是一個身材越高優勢越大的運動項目。今天的伊辛巴耶娃不僅獲得了奧運會、世界田徑錦標賽等各種大賽的冠軍,更將女子撐竿跳高的世界紀錄一次次刷新。

劉翔和伊辛巴耶娃,都是將自己在一個領域的劣勢變成了另外一個領域的優勢,才獲得成功的。如果不轉換角度,他們很可能還在電視機前看著別人的比賽,抱怨自己的身體條件。

避免失誤、發揮優勢進而利用好劣勢,這是占據優勢地位的三部曲。隻有從最基本的出發,我們才能步步為營。看到自己的優勢,我們就一定可以讓自己的光芒更加耀眼。

虛張聲勢的美人羅敷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

用兵在形式上的最高境界,就是沒有形式。沒有形式,那即便是深藏的間諜也不能窺知信息,智慧的對手也無法謀劃對策。依照對手的作戰形式克敵製勝,即使把勝利擺在眾人麵前,眾人也無法了解,眾人就算了解我作戰的形式了,也不能領悟我贏得勝利所憑借的形式。

在武俠小說中,但凡真正的高手,必定身懷絕學,他的一招一式都是變化無常的,會根據對方的招式來改變,這樣的話,對手就找不到破綻,無計可施,而高手的功夫是招招致命……這樣的情節我們已經非常熟悉了,“無形”已成為豪俠的境界,深入到我們的文化當中了。

“無形”,就是孫武所說的“行兵之極”的一種用兵方法。這種方式的好處孫武已經說得很明白,甚至有點玄妙,不僅連敵人的高級間諜和資深謀士都無法打探到情報、想出對策,除了想出無形之招的軍師本人,恐怕連聽候軍師調遣的將兵們也未必能明白其中的奧妙,隻能贏得糊裏糊塗。

無形陣的強大威力我們已經能夠體會了,但是怎樣做到這樣來無影去無蹤、虛虛實實亦真亦幻呢?我們不妨接著看看孫武下麵的話: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這段話是說用兵要像水一樣,水會根據流經的地形來改變,知道高處不可逾越,就流向低處;同樣,用兵也要避開不能戰勝的地方,而從敵人虛弱的地方下手。水的形狀變化無常,所以用兵的形式也不能固定不變,而是要依著對方的形式來變化。

漢景帝的時候,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經常南下侵犯漢朝的領土。有一次,匈奴的軍隊入侵了漢將李廣管轄的上郡,李廣帶著數百個騎兵反攻匈奴。

看到李廣的一小隊人馬反擊,匈奴以為是漢軍的先遣部隊來誘敵了,於是擺開了陣勢,嚴正以待。看到匈奴的大軍時,李廣的部下感到寡不敵眾,想趁機逃跑,李廣卻說:“我們這個時候逃跑,敵人就察覺我們是因為人少而膽怯了,必定會趁著人多追打我們,到時候一個也逃不掉。還不如留在這裏,讓敵人以為我們是大軍到來前的誘兵,反而不敢輕舉妄動。”李廣命士兵下馬,卸鞍休息起來。

黃昏時,匈奴果然派了一個騎兵過來打探情報,李廣一見便馬上引弓射死了敵人的探子。匈奴感到李廣他們勝券在握,便在午夜悄悄地退兵了。

李廣明明隻有百餘人,卻給敵軍造成有大軍在後的錯覺,並且射死敵軍的探子,更加囂張地挑釁對方,這就是一種虛虛實實的戰略,可謂領悟到了用兵於無形的奧妙。

生活中沒有戰場那樣生死攸關,虛虛實實的戰法也沒有太大的必要。但是有時候也需要故弄玄虛,來增加自己的勇氣和信心,改變自己的不利地位。

在我國古代的漢樂府民歌中,有一篇《陌上桑》講的是一個美麗的少女羅敷與仗勢欺人的使君之間的故事,羅敷正是用避實就虛的辦法,擺脫了使君的糾纏。

一天,美麗的羅敷提著籃子去郊外采桑葉,路上所有的人都停下腳步欣賞她的美貌和華麗的裝扮。一個使君(小官吏)帶著人馬路過,使君一見羅敷便想據為己有,於是貿貿然上去問:“寧可共載不?”意思是,你願意和我一起坐車嗎?

羅敷自知使君難纏,斷然拒絕一定會激怒他,萬一使君強行搶人她肯定不是對手,於是,她從容地說道:“使君你真是糊塗啊,你自己有妻室,羅敷我也是有相公的人。而且,我的相公不是別人,而是如今赫赫有名的大官。”

為了讓使君相信確有其人,而且官權遠在使君之上,羅敷如此地形容了她的相公一番: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係馬尾,黃金絡馬頭,腰間鹿盧劍,可直千萬餘。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聽完羅敷的話,使君自慚形穢,灰溜溜地走了。其實,羅敷未必有這樣一位出類拔萃的相公,她隻是虛張聲勢,嚇唬嚇唬使君罷了,這一招怎能不說是高明之極呢?

高人知低頭,小人闖大禍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所以,要士兵們英勇殺敵,首先要激怒他們;要奪取敵人的物資,就要用實物來獎勵他們。在戰爭中繳獲十輛以上的戰利品的,要獎勵最先繳獲的士兵,並且更換戰利品的旗幟,混合編入我方的隊伍,優待俘虜,善加利用,這樣就是所謂的戰勝了敵人,又使自己更強大。

通常說“殺敵一百,自傷八十”,尤其是在古代短兵相接的時候,誤傷是不可避免。因此,要化險為夷、及時補充自己的實力,就需要將戰俘化為自己的後備軍,這也是孫武所說的“勝敵而益強”。

秀政是日本古代的一位大臣。一天,仆人在領地的城牆附近,發現有人豎立了一麵木牌,上麵列舉著30多條秀政的政治過失。家臣們商量之後,決定把那麵木牌拿給秀政看,並且非常憤怒地說:“豎立這塊木牌的人,實在太可惡了,應該逮捕他並嚴厲處罰。”

當秀政把木牌上所寫的一一讀過以後,馬上對家臣說:“有人這樣嚴格地指正我,實在太難得了。我應該把它看成上天的賜予,並當做傳家之寶,好好收藏。”於是,他把木牌用一隻精美的袋子包起來,然後再裝進箱子裏,並召集家臣幕僚,將木牌上所列舉的過失,認真仔細地檢討。

本來,被揭短是眾人厭惡的事情,對被揭的人來說,對方無疑是自己的敵人。但是秀政認真地聽取了別人的批評,把本來攻擊自己的罪證變成激勵自己的工具,就會增加自己的力量,這也是武俠小說中所說的“借力打力”,化險為夷。

化險為夷有一條非常保守的方法,就是量力而行。

懂得量力而行的人,不會在自己的能力之外貿然行動,這樣也就不會招來危險。孫武在書中說: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就是說有十倍於對方的兵力,就要圍困它;有五倍於它的兵力,就要攻打它;隻有對方的一倍多,就分散攻擊它;與敵軍匹敵,就要能戰則戰;比敵人的兵力少,則要能逃就逃。

在20世紀80年代末,有一個少年的名字被全國人民熟知,他就是四川雅安的撲火小少年賴寧。有一天,賴寧的住所附近發生了山林火災,他積極加入到救火行動中,奮力撲火四五個小時,並獻出了自己14歲的生命。

賴寧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一時間學習賴寧的口號在全國少年中間傳開。但是考慮到青少年的時機能力和生命安全,教育部在90年代末的時候又決定不再提倡年少年學習賴寧,因為孩子們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比起救火,少年的生命更為可貴。

賴寧的名字漸漸被人們遺忘了,當我們麵臨困境時,如果雙方之間力量懸殊,就不要盲目反抗,而要盡量保護好自己。

量力而為是在危險之中降低傷害的最明智的辦法,它不需要太多玄妙的智慧,隻要我們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就可以了。賴寧是出於一片好意,希望自己能幫助大家撲滅大火,但是也有一些人為了顯示自己,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

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趙奢有一個兒子趙括,自幼熟讀兵書,談到帶兵打仗,滔滔不絕。但是趙奢深知兒子隻有嘴上功夫,在臨終時告誡他千萬不要真的領兵打仗。

但是趙括完全聽不進去,父親去世後,他就被任命為將軍,代替廉頗的位置,領兵攻打秦軍。廉頗自知趙國較弱,益嚴防死守,趙國也就一直勉強自保。輪到趙括時,他不顧趙國的實力,把兵書上的各種攻打計謀都羅列出來,想要一舉攻秦,結果被秦軍圍困,全軍在斷糧一個多月之後,四十萬大軍被秦軍活埋,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在行動上量力而行,而不僅僅是有自知之明,這一點對青年人來說尤為重要。趙括因為身兼要職,魯莽行事讓國家為此付出代價,而我們是自己的將軍,如果我們不能夠量力而為,那麼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要說化險為夷,連保全自己都會困難。

清空死神的賬單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投入戰鬥,時間一久就會耗損軍力、挫傷銳氣;攻打城池時兵力已經不濟,長期在外作戰,國家的財力就會不足。耗損軍力、挫傷銳氣、實力不濟、財貨枯竭,那麼其他諸侯國就會趁機起兵,那時就算是智慧的人,也無力回天了。所以我們從來隻聽說笨拙但追求速度,還沒聽說過靈巧但可以持久拖戰的。

據專家考證,在孫武的時代,戰爭一般就打一天,很少有久戰的。孫武一再強調要速戰速決,還是考慮到打仗要損耗財力,讓國家經濟發展受到拖累。

說話、辦事雷厲風行,速戰速決,也是我們應該有的品質。下定決心,通常要考慮很多因素,尤其是在做重大決定的時候,常常感到難以取舍。這種時候,如果猶豫不決,就會失去很多機會,時間也白白浪費了,到頭來隻能空談夢想,毫無改變。說話迂回曲折,拐彎抹角,也會讓對方不得要領,反而浪費了彼此的時間。

清代作家李汝珍的小說《鏡花緣》裏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林之洋等人在酒樓喝酒,服務生錯把一壺醋給了他們。林之洋喝了一口,酸得口水直流,忙喊服務生調換。這時旁邊的一個老儒連連擺手,示意不要喊,說道:

“今以酒醋論之,酒價賤之,醋價貴之。因何賤之?為甚貴之?其所分之,在其味之。酒味淡之,故爾賤之;醋味厚之,所以貴之。人皆買之,誰不知之。他今錯之,必無心之。先生得之,樂何如之!弟既飲之,不該言之。不獨言之,而謂誤之。他若聞之,豈無語之?苟如語之。價必增之。先生增之,乃自討之,你自增之,誰來管之。但你飲之,即我飲之;飲既類之,增應同之。向你討之,必我討之;你既增之,我安免之?苟亦增之,豈非累之?既要累之,你替與之?你不與之,他安肯之?既不肯之,必尋我之。多縱辨之,他豈聽之?他不聽之,勢必鬧之。倘鬧急之,我唯跑之。跑之,跑之,看你怎麼了之。”

老儒的意思無非是醋貴於酒,聲張出去就要加錢,還是不要聲張的好。但是秀才的酸腐勁讓他濫用“之”字,廢話連篇,讓人哭笑不得。這個故事雖然誇張,卻告訴青少年一個道理:言不在多,達意則靈。說話要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嘮叨囉唆,不得要領,勢必令人生厭。

我們在平常的交流中,想要彼此溝通順暢,也要學會言簡意賅,使對方在較短的時間裏獲取較多有用的信息。在說話的時候,使用的語言還要力求通俗、易懂,如果不顧聽者的接受能力,用晦澀難懂的語言,即使再精煉,對方也不能接受,還會事與願違。

“明天,明天,還有明天”,很多人總是在這樣的自我安慰中度過一個又一個今天,而明天的明天還有事情要做。這樣積累著一些未完成的任務和心願,我們心有未甘地老去了。有這樣一個故事講給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