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孫子兵法》(2)(1 / 3)

《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6930888998395186184,7267090241087867904,7255238555826392118,6838936292718283790]}],\"18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6,\"start_container_index\":18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0},\"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6930888998395186184,7267090241087867904,7255238555826392118,6838936292718283790]}],\"2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24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6930888998395186184,7267090241087867904,7255238555826392118,6838936292718283790]}],\"13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1,\"start_container_index\":13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quote_content\":\"《陌上桑》reference_book_ids\":[6893376047341898760]}],\"9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2,\"start_container_index\":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7},\"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0,\"start_container_index\":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6},\"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6959122730671164446,7071200596837010446,6833642850618444808,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7,\"start_container_index\":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0},\"quote_content\":\"《戰爭與和平》reference_book_ids\":[6988533058454457381,7259681029919607866,7259681030645222461,7259681029915413539,7259681029907024932,6867361923558542343,725968103036420404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2,\"start_container_index\":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6},\"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2749040317329603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6,\"start_container_index\":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0},\"quote_content\":\"《物種起源》reference_book_ids\":[6931966736845523982,6959122740787825671,7257371397461118013,7263389528902077452,717695886187246699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3,\"start_container_index\":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7},\"quote_content\":\"《古代社會》reference_book_ids\":[71658602406493583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7,\"start_container_index\":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2},\"quote_content\":\"《浮士德》reference_book_ids\":[6901126779545586696,726710888043643188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6,\"start_container_index\":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1},\"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5848097832,6890728374843477006,6838936275928484877,7255203659015785531,7233628637428190242,7257455404240604215,7012517992130939934]}],\"1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start_container_index\":15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quote_content\":\"《鏡花緣》reference_book_ids\":[7232192947125488643,7267077394983291964,7222920244497484800]}],\"5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start_container_index\":5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6930888998395186184,7267090241087867904,7255238555826392118,683893629271828379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亞默爾讀了這則消息,立即作出判斷:南軍缺少供給,已盡人皆知。但這事發生在李將軍的大本營裏,而且已到了宰馬吃的地步,說明戰事快結束了。

他早已利用電報同東部市場保持密切聯係,對那裏豬肉價格了如指掌。現在看到機會已到,立刻簽了一個大膽的銷售合同:以較低的價格賣出一批豬肉,約定遲幾天交貨。當地銷售商當然樂於接受這樣低的進貨價格,他們哪裏知道戰爭即將結束,這裏的市場價格會迅速跌下來。

結果不出亞默爾所料,不幾天戰局和市場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他從中賺到了100萬元的巨額利潤,他成功地從一個小市民變成了大富翁。

做一行就要留心一行的信息,這樣才能在自己的領域中隨時調整行動,就像亞默爾那樣把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好。但是收集信息也不一定是隻關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隻要是人所未知的信息,都有可能成為自己的資源。下麵的故事就是一個跨行業跨領域的範例。

曾經有一名記者受命采訪畫家李可染,當他興衝衝地來到李家時,方知李可染已經去世了。因某種原因,李可染辭世的消息尚不為人知。這位記者探得這一情況,心中怦然一動,馬上趕往寄售李可染書畫店堂。讓他驚喜的是,李可染的絕筆書畫仍原價掛在那裏。記者馬上向親友借錢,將李可染生前寄售的書畫全部買下。

一個月之後,李可染去逝的消息才漸漸傳到海內外。等到那些書畫愛好者準備購買李可染生前的親筆書畫時,那些絕筆墨寶早已經躺在記者的家中了。

信息對善於發現的人來說,隨時都是價值。

青少年怎樣來安裝腦袋的CPU,分析處理對自己有益的信息呢?

古書《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無當於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意思是說,學習和記憶如果不能動員五官參加活動,那就學不好,也記不住。遠在兩千年前,古人就已經認識到讀書學習要用眼看、用耳聽、用口念、用手寫、用腦子想,這樣才能增強記憶效果。同樣,我們獲取信息也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如果總是粗心大意,任何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就很難發現有用信息。

另外,了解信息的重要步驟就是要適當采取行動。多關注新聞媒體、網絡、社會動態、新發明、政策法規等,從中捕捉靈感、機會。對從不同渠道收集來的信息進行對比、鑒別,並通過各種辦法確定信息的可信度。就像孫武所說的那樣,主動分析、探測,甚至做些小動作來掩飾,也許就能淘汰掉不起作用的信息,看到真正的機會。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教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貪圖利益的就用利益來誘惑他,國家內亂的就趁機攻打它,實力雄厚的就時刻防備它,軍事強大的就避開它,憤怒的就越是要激怒他,讓他喪失理性,唯唯諾諾的就要用威嚴的氣勢來教育他,安逸的就要讓他勞碌起來,關係親密的就要離間他們,讓他們之間起異心。

孫子對用兵的看法,就是一句話非常簡短的話:“兵者,詭道也。”很多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帶兵打仗要講求詭詐和欺騙。並且將它和後人所說的兵不厭詐混為一談。研究孫子的專家都為他鳴冤叫屈。在專家看來,孫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用兵打仗,講求的就是逆向思考、鬥智鬥勇。”看來專家對孫子的評價遠遠高出常人。在孫子眼中,戰爭不是鉤心鬥角,而是在智慧上的交鋒。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兒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這是孫子對用兵的見解。即便是有能力也要故意表現得沒有能力,好讓敵人放鬆警惕,要采取行動的故意表現得漫不經心,近距離的戰爭故意表現出要走很遠的路,要打遠距離的戰爭時又故意表現得好像在很近的地方準備一樣。所有這一切,都屬於“障眼法”,是為了故意混淆敵人的視聽,讓他們失去判斷的能力。

“障眼法”和前麵的話結合起來,就是孫子提倡的重要用兵方法,也是馬克思主張的一種思維方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們要學會隨時調整自己的思維,在不同的情況下對自己和他人有不同的期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

麵對喜歡動怒的對手,就更要激怒他來找到進攻的有利時機,貪圖小利的對手,就要用利益來誘惑他,讓他透露出重要的情報。麵對強大的對手和弱小的對手,如果都采取強攻的手段,很可能還沒有來得及收拾弱小的一方,就已經被強大的一方打敗了。

田忌是齊國的一員大將,他很喜歡賽馬。有一日,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一場比賽。他們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要讓相同等級的馬之間進行比賽。

齊威王的馬匹自然是優中選優的,田忌在前幾次比賽中都以絕對的劣勢輸了。垂頭喪氣的田忌等不及比賽結束,就打算離開賽馬場。這時,田忌在人群中看見了自己的好朋友孫臏。孫臏對他說:“我看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孫臏還沒說完,田忌就生氣了:“想不到你才挖苦我!”孫臏說:“我不是挖苦你,我有辦法讓你贏他。”

田忌以為孫臏有上等的好馬,孫臏卻說一匹馬也不需要更換。田忌毫無信心:“那還不是照樣得輸!”孫臏胸有成竹地拍拍胸脯:“你就按照我說的做吧。”

齊威王正得意洋洋地誇耀自己馬匹的時候,看見田忌和孫臏迎麵走來,便站起來譏諷地說:“怎麼,還想比賽嗎?”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一次!”齊威王知道田忌不想在朋友麵前出醜,心裏暗暗發笑,於是吩咐手下,把前幾次贏得的銀錢全部抬來,另外又加了一千兩黃金,放在桌子上作為賭注。一聲鑼響,比賽開始了。

孫臏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局輸了。齊威王站起來說:“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臏先生,對策也不過如此啊。”孫臏也微笑著,讓田忌摸不著頭腦。接著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勝了一局,這時齊威王有點心慌意亂了。第三局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勝了一局。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了。比賽的結果是田忌三局兩勝,贏了齊威王。

田忌失敗的原因就在於他按照常規思路比賽,而沒有看到馬匹之間的對比差距。但是孫臏把馬匹獨立起來看,拋開上中下的等級區別。同樣的馬匹,調換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能轉敗為勝。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也是我們逆向思維、隨機應變的一個前提,是為今後一係列事情順利發展做的準備。

拿別人的票乘車

屺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路況複雜的地方不宜住宿,四通八達的地方要結成邦交,生存困難的地方不要久留,容易被包圍的地方要使用計謀,走投無路的地方要背水一戰。有的路途未必要經過,有的軍隊未必要硬戰,有的君命未必要遵從。

孫武是一個講究“慎戰”的軍事家,他從來不接受毫無準備的戰爭,也從來不冒險。這顯得孫武有點膽小,缺乏氣量,其實這是孫武愛民之心使然。如果拿著士兵們的性命去冒險,那樣的軍事是不負責任的。凡事謹慎小心,同時也要懂得靈活應變,在合適的地方做合適的事情,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的生活法則。

關於靈活應變,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兩個美國人和兩個猶太人搭火車旅行。

美國人很單純,每人買了一張票;而猶太人精打細算,兩個人隻買了一張票。美國人見到這種情形,就問猶太人:“你們隻有一張票,那等列車長來查票,你們怎麼辦?”

猶太人神秘地笑而不答,上火車不久,便傳來列車長查票的聲音,隻見兩個猶太人立刻擠進一間廁所內。

列車長查票,來到他們的車廂,敲了敲廁所的門,說:“車票看一下!”門開了一條縫,一隻手拿著一張票伸出來。列車長沒想到,一間廁所內,躲著兩個人,他看過票後,道:“嗯,好了,謝謝!”又把票從門縫中塞了回去。

猶太人利用小聰明,成功地逃了一票。

到了目的地,他們四人玩得很盡興。踏上歸途買票時,兩個美國人心想:早上來時,猶太人的方法真不錯。於是他們幾經討論後,決定也買一張票就好。輪到猶太人時,隻見他們搖搖手,說這次就不買票了。

上了火車,兩個美國人非常期待,不知道猶太人又有什麼好方法,說時遲那時快,列車長又來查票了。兩個美國人顧不得觀看猶太人的新招式,就趕緊鑽進了廁所。

“砰、砰”兩聲,猶太人敲了敲廁所的門,門應聲而開,一隻手拿著一張票,從門縫中伸出來。猶太人說:“嗯,謝謝……”兩個猶太人拿了票,立刻往前一節車廂的廁所奔去。

這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隨機應變,將會獲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盲目跟隨別人、照搬舊經驗,會束縛手腳和大腦,輕易地敗給別人,敗給自己。

隨機應變需要逆向思維,即思考和解決一個問題不是從習慣的正麵入手,而是“倒過來想”、“反其道而行之”,或從某個側麵切入,從而找到新視角、新突破口。對於這種方式,人們已經不陌生了,然而一旦遇到具體的問題,人們還是習慣常規思維,很多本來可以解決的問題,也被人們看成是難以解決的問題了。

在古代寓言中,記載著一個故事:

誰能解開奇異的高爾丁死結,誰就注定成為亞洲王。所有試圖解開這個複雜怪結的人都失敗了,大家無論怎樣絞盡腦汁地尋找頭緒,也沒有一個成功。後來亞曆山大試了試,他想盡辦法要找到這個結的線頭,結果還是一籌莫展。“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結規則,”他說完就拔出劍來將結劈為兩半。結果,他成為了新的亞洲王。

隨機應變並不需要什麼錦囊妙計,也許就像揮刀斬亂麻一樣簡單,重要的是需要放鬆自己的思維,讓它可以從生活的經驗中找到最簡便的方法。新的觀念、好的主意,常常來自攔腰截斷那些習慣而成的思維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領域。但是我們又常常習慣於已有的思維模式,很難做到創新和靈活,正如一位名人所說:“任何人都能在商店裏看時裝,在博物館裏看曆史。但是具有創造性的開拓者在五金店裏看曆史,在飛機場上看時裝。”

其實,隨機應變的訣竅就在於尋找事物之間的聯係。為什麼看到交通發達的地方就想著要和別人結交呢?因為日後做生意或者經過都需要和別人打交道。隻要看得長遠,就能想出其中的聯係。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係的,麵對一個思維對象,不能僅僅局限於傳統習慣,更不能死守一個點。學會逆向思維,你的未來之路將越走越開闊。

青少年在逆向思維、隨機應變時,可借鑒以下幾點:

第一,鼓勵自己懷疑、反駁、否定前人包括自己在內的理論和既定的做法;鼓勵自己向專家、學者以及自己挑戰。當然,這不是在鼓勵青少年懷疑一切。如果隻是為了反駁而反駁,就變成毫無價值的胡攪蠻纏了。

第二,要豐富自己的智囊庫。隨機應變需要一顆靈活的頭腦,但是靈活並不是天生的,多學習一些曆史,就能為自己的智囊庫多增加一些材料。

另外需要提醒青少年的是,隨機應變需要有大的把握。孫武提倡慎戰,是對軍隊負責;我們自己利用新思路解決問題,需要對自己的人身安全負責。如果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就再也不會有下一次嚐試的機會了。

控製生活的多米諾骨牌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

國家用兵而變貧困,是因為遠道運輸造成了經濟負擔,遠道運輸會造成百姓貧窮;在靠近大軍駐紮的地方,物價會飛漲,物價一漲國家的財力就會枯竭,財政一告急國家就會向百姓增加賦稅。

這段話本來是孫武強調要在帝國準備糧草,避免因為戰爭而把自己拖垮的,但是節選了讀下來,又有了另一種妙趣,那就是事物聯係的妙趣。

曆史就像是一副巨大的多米諾骨牌,總是一張接著一張倒下,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錯,曆史都將改寫。秦始皇因為強調法治和改革而強大,之後有了橫掃千軍、一統中國的實力,但是他在戰勝之後沒有修養生息,而是修築長城、勞民傷財,因此秦朝很快就被推翻了。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到前因後果的聯係。比如我們現在把能源都用完了,那人類的子孫後代就會因為能源枯竭而麵臨生存困境。

小小的齒輪可以轉動巨大的鍾擺,並不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一個齒輪咬著另一個齒輪,慢慢變大、變強的。同樣,很小的錯誤也可能引發巨大的錯誤,正如俗語所說的“兒是偷針,長大偷金”,小時候順手牽羊的習慣不改,長大了就會慢慢變成可恥的盜賊。

有一位少年犯在教管所中回憶自己的犯錯經曆時,給媽媽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媽媽,我記得小時候我從鄰居家的茅草屋頂上撿了一個雞蛋,藏在懷中帶回家,您說我真聰明,還知道為家裏著想。從此我就處處為家裏著想了,看到人家家裏有我們沒有的東西,總是想著怎樣拿到自己家裏去。

“我拿過針線、布料、紅薯,進城以後就拿燈泡、小收音機、練習本,我被關進教管所,就是因為我想把別人家的電腦拿回家……媽媽,我真希望我沒有拿過那個雞蛋,或者您當時打我一頓。”

兒子的信讓母親泣不成聲,但是大錯已經鑄成,悔不當初也晚了。

現在為了補貼家用去做偷盜的事情很少見,但是我們常常在一些壞習慣上縱容自己:一天不想做作業就拖一天,自己的衣服總是堆很久也不洗,這樣就會形成懶懶散散的生活作風,做事情也缺乏雷厲風行的魄力。因此,一定要拿出利劍斬斷小事情與大錯誤之間的聯係。

聯係不僅是縱向的,還是橫向發展的。《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處在一個小國林立、相互兼並的時期。當時還沒有統一的政權,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而發動戰爭是很常見的事情。在眾多的諸侯國中,秦國逐漸強大。位於山東的齊國,曾經在“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的治理下,一度權傾中原,但是在隨後的兩百多年中,漸漸消沉了。齊國雖然也是大國,但並沒有對秦國的強大警覺起來,還是一味地與秦國交好,與其他諸侯國也並無軍事上的準備。

等到秦王的軍隊將齊國周圍的弱小諸侯國吞並殆盡時,齊國才領悟到唇亡齒寒的道理,但為時已晚,很快就被秦國打敗了。

這告訴我們,不要總是得過且過。我們總是和周圍的事情聯係在一起的,美國的金融危機會波及全世界,更不必說長期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人發生什麼變故了。因此,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要盡量地與人為善。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給自己贏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常言道,“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人與人之間就像皮與毛之間的關係,一環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到整個生活圈。

現在還在揮霍青春的人,以及那些沉迷在遊戲當中的人,可能還沒有看到現在與未來的聯係。肆無忌憚地玩耍和放縱自己,當機會來臨時,他們會發現自己毫無準備,這是最大的悲哀。而那些正在勤學苦讀、努力思考和學習的人,將來麵對機遇時就會從容不迫。現實就是擺在我們麵前,怎樣選擇,就看我們自己。

抓住機會或者創造機會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我方要向敵人必須趕往的地方出擊,我方行軍的路線要在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但凡進攻就一定勝利,是因為進攻的是敵人守衛不嚴的薄弱環節;但凡防守就一定牢固,是因為我們死守的是預測到敵人一定會攻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