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場》reference_book_ids\":[7259645557298170932,7260441028111371325,7045214716133657607,7259645557289782287,6947638689354746916]}],\"20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4,\"start_container_index\":20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9},\"quote_content\":\"《浮士德》reference_book_ids\":[6901126779545586696,7267108880436431883]}],\"15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start_container_index\":15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254873615454178367,6857436090370886663,7225560265360673804,7267077380982705167,7109046350297189383,6992952061541223454,6838936263853083655,7236253131019914292]}],\"2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3,\"start_container_index\":23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8},\"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254873615454178367,6857436090370886663,7225560265360673804,7267077380982705167,7109046350297189383,6992952061541223454,6838936263853083655,7236253131019914292]}],\"2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27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254873615454178367,6857436090370886663,7225560265360673804,7267077380982705167,7109046350297189383,6992952061541223454,6838936263853083655,7236253131019914292]}],\"28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8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254873615454178367,6857436090370886663,7225560265360673804,7267077380982705167,7109046350297189383,6992952061541223454,6838936263853083655,723625313101991429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1,\"start_container_index\":28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6},\"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254873615454178367,6857436090370886663,7225560265360673804,7267077380982705167,7109046350297189383,6992952061541223454,6838936263853083655,723625313101991429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8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254873615454178367,6857436090370886663,7225560265360673804,7267077380982705167,7109046350297189383,6992952061541223454,6838936263853083655,723625313101991429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1,\"start_container_index\":28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6},\"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254873615454178367,6857436090370886663,7225560265360673804,7267077380982705167,7109046350297189383,6992952061541223454,6838936263853083655,7236253131019914292]}],\"10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4,\"start_container_index\":10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0},\"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虛榮的空氣讓美德變質
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標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
為了表現出高人一等的情操才去做善事,為了得到名譽和讚揚才去幫助別人,為了驚世駭俗才鑽研學問,為了標新立異才去保持名節,這些做法都是與美德相矛盾的戈矛。倒立花叢中的雜草,最容易夾雜,也最難去除。要洗滌盡這些不好的思想渣滓,消滅這種念頭的萌芽,才能看到美德的真正麵目。
追求真善美是這個世界不斷進步的動力,名譽也往往與之聯係在一起。然而,過於看重名譽,就變成了虛偽的人,心靈也就裝滿了虛榮。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虛榮心,虛榮心與羞恥心隻是一個尺度的問題。不想讓人看到自己邋遢的樣子,不想讓人知道自己的才疏學淺;想讓人稱讚自己的拿手菜,想用滔滔雄辯來贏得別人的尊重……這些都是與羞恥、光榮、名譽聯係在一起的小細節。柏格森曾經說過:“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著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單純為贏得別人的讚譽而做事,就是虛榮了。
虛榮心理的表現是多方麵的:對自己的能力有過高的估計,自命不凡;炫耀自己的特長和成績,期待得到表揚;將父母或他人的榮耀也當成自己的,常說“我爸爸他們……”;不懂裝懂;花錢擺闊氣趕時髦,等等。
仔細分析,其實虛榮是自尊心過分的表現,是一種追求虛表的心理缺陷。一個虛榮心重的人,所追求的東西莫過於名不副實的榮譽,所畏懼的東西莫過於平凡甚至醜惡的內心的本質。榮譽和美德是一種無形的價值,他們不會因為別人的誇獎而變多,也不會因為無人知曉而貶值。刻意去追求榮譽,就像戴上了虛榮的枷鎖,色彩華麗,卻無比沉重。
虛榮會囚禁你的心靈,讓你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掂量自己能否得到稱讚。為了維持自己的美好幻影,你的真心必須收斂,言語處處斟酌,到最後隻能不勝其苦,幻影破滅成灰。而那些因為虛假的名譽而建立起來的友情、愛情,都會在你露出真相之時抽身離開。虛榮猶如不純淨的包裝袋,裏麵夾雜的各種氣體隻會讓你的美德變質。
既然虛榮心帶來的後果如此嚴重,那麼我們該如何克服呢?
第一,認識到虛榮心給自己帶來的危害。虛榮心強的人,在思想上會不自覺地滲入自私、虛偽、欺詐等因素,這與謙虛謹慎、光明磊落、不圖虛名等美德格格不入。虛榮的人為了表揚才去做好事,對表揚和成功沾沾自喜,甚至不惜弄虛作假。他們對自己的不足會想方設法遮掩,不喜歡也不善於取長補短。青少年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長期,渴望進取的心理最容易受到虛榮心的侵蝕,因此要格外注意反省自身。
第二,端正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正確理解權力、地位、榮譽的內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實含義。青少年正處於自我意識覺醒的階段,不少人對生活、前途、人生的態度很容易流於過分追求外在的浮華,講排場、擺闊氣、大吃大喝,更以為攀比是時髦的象征,這都為虛榮心的滋長提供了土壤,讓人變得“輕飄飄”起來。隻有著眼於現實,把自己的理想與社會結合起來,通過艱苦努力,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障礙,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和抱負。
第三,要學會自我控製。人的需求是無止境的,當你滿足了現在的需求後,就會產生新的需求,永遠都沒有終結,而虛榮心也會越來越膨脹,因此要學會自我控製。控製過度的欲望是非常重要的。在想要得到某樣東西前,可以自問一下,自己是否需要它?它對自己真的有用嗎?如果自己內心的答案是否定的話,就要去控製自己的欲望。
自我控製還包括對自己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以達到更好的自我鞭策的目的。
第四,排除環境的不良因素。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尊重,但是人的價值還是由自己來決定。我們身邊可能會有一些不良的因素,隻有自己把握是非,堅持正確的原則,才能拒絕虛榮,也才不會因為虛榮而犯錯。
隻有抽空了虛榮的氣息,還心靈一個純淨的環境,才能讓美德永不變質。
贈人玫瑰,就贈他喜歡的顏色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批評別人的錯誤不要太嚴厲,要考慮到別人是否能夠接受;教育別人學習好的方麵,要求也不要太高,要讓他能夠操作。
一天,弟弟向哥哥請教一個數學問題。哥哥已經是小學五年級了,因此對他來說,小學一年級的算術實在太簡單了。“就是這樣啊,這都不懂!”哥哥大概解釋了一下,扔下弟弟就自己玩去了。
晚上媽媽回家以後,聽到弟弟委屈的哭訴,便把哥哥拉到一邊對他說:“我問你,你知道你的數學老師讀了多少書嗎?”
“我們所有的老師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的,數學老師還是研究生呢。”
“那他講課怎樣?”
“他對我們很好,每次我們不懂的,他都會講很多遍。”
“你想想看,如果老師按照你對弟弟的態度來對你,你能學到知識嗎?你們的難題對他來說根本就不值一提,但老師還是一遍一遍地講給你們聽,而且要用你們都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講明白。和老師比起來,你這個哥哥做得怎樣?”
媽媽的一席話讓哥哥沉默了。
的確,隻要哥哥把自己放在弟弟的位置上想一想,也就不會嫌弟弟無知了。但是,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哥哥”,在某一方麵不如自己的人麵前沒有一點耐心,總是說“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都不明白”之類的話,傷害了朋友的感情不說,也不能夠幫別人解決困惑。
每個人在某個方麵都會或多或少地比別人強或弱,正是因為能夠相互幫助、相互彌補,才能形成一個優秀的社會,文明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前進的,如果不能幫助別人,這個人的存在對社會來說就是沒有價值的。
但是,有幫助別人的態度和行動,卻不一定能起到幫助別人的效果。如果你的本意是為了幫助人,結果卻傷害了別人的情感,那還算什麼幫助呢?幫助別人需要一些耐心和智慧。
首先,不要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經曆,就算是雙胞胎,也不能保證有完全一樣的理解能力,對朋友、陌生人之間來說就更是如此。因為自己明白,就感到別人什麼都不懂,其實是無知的做法。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連偉大的科學家都不敢居功自傲,而是將自己的成就歸結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又有什麼值得誇耀和自命不凡的呢?
另外,要真正做到助人為樂,就是要將幫助本身當成一種快樂。任何幫助都是對自己能力的一次檢驗,自己掌握了的知識,才能講給別人聽,而解釋的過程,也是一個複習強化的過程。
幫助別人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充滿善意,為別人著想。善意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最好禮物,隻要你是帶著善意去幫助別人的,不管效果如何,你至少讓對方的心靈感到了溫暖。
在隆冬臘月,有一個乞丐向周圍的人伸出了乞求的手。很多人沒有理睬他,自顧自地走了。這時有一個中年人路過,看到乞丐凍得瑟瑟發抖,忍不住上前握住了他的手,說“抱歉,我隻有一張公交卡。”這是乞丐第一次被別人握手,他感動得哭了。“謝謝您,這已經足夠了。”
善意是一切感情中最無私、最寬容的力量。如果隻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才去幫助別人,幫助也就變得冰冷而毫無意義。
懷著善意去幫助別人時,也不要忘記為別人著想。我們常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如果贈給對方的玫瑰正是他喜歡的顏色,豈不更好?
有一個老奶奶遇到一個登門討飯的年輕人。他隻有一隻手,站在門口氣急敗壞地等待施舍。“你先幫我把院子裏的柴火挪一下,我再給你找吃的。”
“你沒有看見我是個殘疾人嗎?老天,真是個瞎眼老太太。”
“可是你明明還有一隻手啊,想吃飯就搬。”
年輕人餓得發昏,隻好按照老人的話去一塊一塊地挪木柴。等他幹完,天已經黑了。這時老奶奶改變了態度,對他微笑著說:“孩子,你幹得很好。我知道你因為殘疾而痛苦,但是你不要忽略了自己還有一隻手。”年輕人突然明白了,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氣。
其實,給那個年輕人一碗飯,也可以幫到他,但是老奶奶看到了年輕人最需要的,不是一口飯,而是生活的信心和動力。她幫他找回了生命的動力,這樣的幫助,才更有意義。
耐心讓蝸牛爬上了金字塔
語雲:“登山耐險路,踏雪耐危橋。”一耐字極有意味。如傾險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撐持過去,幾何不墜入榛莽坑塹哉!
常言道:“爬山要耐得住山上的陡坡險路,走雪路要能夠走過潛伏危險的橋梁。”這個“耐”字有很深的意味。就像複雜危險的人情世故、坎坷波折的人生道路,如果不靠著一個耐字支撐,遲早會栽到雜草叢生的溝裏!
提到耐心,我們不禁要想起這個世界上最柔軟的東西——水。水無色無味,遇到任何阻攔都會變化,卻有“水滴石穿”的本領;水從不抱怨自己流經的地形多麼複雜,不爭辯,也不解釋,抓住一切可行的方向,從容流去,奔赴海洋,這就是水的耐性。荀子曾在《勸學篇》中寫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水就是憑借鍥而不舍的性格,翻山越嶺從不放棄。柏拉圖說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耐性也是水的智慧結晶。隻要我們有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就能夠戰勝困難,創造奇跡。
美國曾有一家報紙刊登了一則園藝所重金征求純白金盞花的啟事,高額的獎金讓許多人摩拳擦掌。但在自然界中,金盞花除了金色的就是棕色的,連植物學家都無法培植出白色的,許多人一陣熱血沸騰之後,就把這則啟事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20年之後,那家園藝所意外地收到了一封信和一粒純白色金盞花的種子。這件事很快就引起軒然大波。
寄來種子的是一個年已古稀的老奶奶。當她20年前偶然看到那則啟事後,便怦然心動,從此開始了自己的金盞花播種生涯。她撒下了一些最普通的種子,精心侍弄。一年之後,金盞花開了,她從那些金色的、棕色的花中挑選了一朵顏色最淡的,任其自然枯萎,以取得最好的種子。次年,她又把它種下去。然後,再從這些花中挑選出顏色更淡的花的種子栽種……年複一年,終於,20年後的一天,她在那片花園中看到一朵金盞花,它不是近乎白色,也並非類似白色,而是如銀如雪的白。
一個連專家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在一個不懂遺傳學的老人手中化解了,這不是一個隻有靠耐心才能創造的奇跡嗎?
憑借耐心而贏得成功的人在曆史上不勝枚舉,文學領域的任何一部巨著,都是作者多年嘔心瀝血的結果。耐心沒有什麼秘訣可以傳授,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行動去堅持。
維勒是一位著名的推銷大師,一生曾創造了無數個銷售上的奇跡。因為年齡大了,即將告別自己的職業生涯,應人們的邀請,他將作一場演說。
演說在市中心的一個體育場內進行。這天,會場上座無虛席,人們在熱切地、焦急地等待著。大幕徐徐拉開,舞台的正中央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為了吊這個鐵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鐵架。維勒在熱烈的掌聲中走了出來,站在鐵架的一邊。他穿著一件紅色的運動服,腳下是一雙白色膠鞋。
這時,兩位工作人員抬著一個大鐵錘,放在維勒的麵前。主持人邀請兩位身體強壯的聽眾到台上來,維勒請他們用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
年輕人掄起大錘奮力向那吊著的鐵球砸去,一聲震耳的響聲後,吊球一動不動。他用大鐵錘接二連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氣喘籲籲,還是未能使鐵球晃動。
會場寂靜無聲,這時,維勒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個小錘,然後開始認真地麵對著那個巨大的鐵球敲打。他用小錘對著鐵球“咚”地敲了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再用小錘敲一下。人們奇怪地看著,維勒“咚”地敲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就這樣持續地敲著。
10分鍾過去了,20分鍾過去了,30分鍾過去了,會場早已開始騷動。維勒仍然一小錘一停地敲著,仿佛根本沒有看見人們的反應。許多人憤然離去,會場上到處是空著的座位。
40分鍾後,坐在前排的人突然叫道:“球動了!”
霎時間,會場又變得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那個大鐵球。那個球以很小的幅度擺動了起來,不仔細看很難察覺。維勒仍舊一小錘一小錘地敲著,人們靜靜地聽著那小錘敲打大鐵球的聲響。
鐵球在大師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它拉動著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年輕人用大錘也沒有打動的鐵球,在維勒小錘的敲打中卻劇烈地擺蕩起來,終於,場上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在這個世界上,能夠爬上金字塔的動物除了人,就隻有兩種:一種是雄鷹,被賦予了有力的翅膀,是天生的征服者;另外一種,就是蝸牛,它弱小、緩慢,卻有其他動物沒有的品質,那就是耐心。無論目標和夢想有多麼遙遠,隻要我們不懈怠、不放棄,充滿耐心地走下去,困難總會被我們征服,我們的夢想也總會有實現的那一天。
鎮定的步伐最穩健
遇事隻一味鎮定從容,縱紛若亂絲,終當就緒。
遇到任何事情,隻要堅持從容鎮定,即使是雜亂如纏在一起的絲線,最後也會理出頭緒的。
在美國,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叫做喬納森。喬納森並沒有過人的才華,也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卻成了全美國人心中最優秀的青少年楷模之一。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約翰·喬納森18歲讀高中時,有一天,他獨自在父親的農場裏幹活。當他在操作機器時,不慎在冰上滑倒了,他的衣袖絞在機器裏,兩隻手臂被機器切斷了。喬納森忍著劇痛跑了400米來到一座房子麵前,他用牙齒打開門栓,爬到了電話機旁邊,用嘴咬住一支鉛筆,一下一下地撥動他表兄的電話,他表兄馬上通知醫院去營救。
喬納森接受了斷肢再植手術,一個半月以後,便回到了自己的家裏。半年以後,他已能微微抬起手臂,並能夠回到學校上課了,他的全家和朋友都為他感到自豪。
美國人為什麼喜歡喬納森呢?有的說,他聰明,用鉛筆打電話,還會用嘴打開門。有的說,他喜歡幹活,我們喜歡勤勞的人。還有的說,他身體真棒,一定曾努力鍛煉身體,不然早沒命了。一位學者概括了這些人的回答,人們除了佩服他的勇氣和忍耐力外,還有一種遇事冷靜沉著的精神。他一個人在農場操作機器,出了事後,能保持冷靜沉著,頑強自救,所以他是好樣的。
喬納森的冷靜還體現在這樣一個細節:他把斷臂伸在浴盆裏,為了不讓血白白流走。當救護人員趕到時,他被抬上擔架。臨行前,他冷靜地告訴醫生:“不要忘了把我的手帶上。”
一個人在關鍵的時候,在危難之中能夠保持鎮定,不僅是一種可貴的品質,而且也是戰勝困難、避免危險的重要條件。
原子彈是國家軍事實力中的重要環節,製造原子彈是非常危險的,我國的原子研究專家鄧稼先,就是一個冷靜鎮定的人。
有一天,鄧稼先開完會回到家裏,很疲倦,很快便進入了夢鄉。剛入睡不久,急促的電話鈴聲把他驚醒,是基地打來的電話。他披衣起來,聽那邊彙報說出問題了。彙報的人非常緊張,但鄧稼先異常沉著,他迅速詢問對方各種數據,等情況基本清楚之後,他告訴對方打開什麼,看看數字是多少,告訴對方應該是多少;再關上什麼,看看數字是多少,應該是多少。他用這種方法了解了事情的變化情況,提出了處理方法,使遠在千裏外的事故現場的人,止住了哭泣,穩定了情緒,工作忙而不亂。就這樣,他通過專線電話連續處理了五六個小時,直到天亮,終於化險為夷,人員無一傷亡,而且挽回了98%的損失。
還有一次,一位工作人員在檢查裝置的吊車時發現有一個電火花,這時是淩晨五點,鄧稼先幹了一夜剛躺下,聽到消息後立即趕到現場。他一項一項地核對記錄,一直核對到下午四點,終於查出了產生電火花的原因,消除了隱患。28年的核武器研製工作,所遇到的難關成千上萬,但他從不馬虎,所以他指揮的核試驗每次100%的成功。
重大成功的背後往往是巨大的失敗風險,麵臨危機和困難時,我們最需要、首先也必須做到的便是沉著和冷靜。一個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的人才能在危難麵前不亂陣腳,充分運用他的理性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力量想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而另一方麵,沉著和冷靜還能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讓所有的人都能安心地共渡難關。
培養鎮定從容的性情,是很多人一生的追求。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像陶淵明那樣,身處山穀陋巷,還能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要培養鎮定從容的氣質,首先就要學會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情緒。任何時候都不要圖一時之快發泄心中的喜怒,也不要將自己的情緒寫在臉上,這樣的人才能夠慢慢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遇事沉著鎮定的人。
美德與善行是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貧家淨掃地,貧女淨梳頭。景色雖不豔麗,氣度自是風雅。士君子當窮愁寥落,奈何輒自廢弛哉!
貧窮的人家要經常把地掃得幹幹淨淨,窮人的女兒要把頭梳得整整齊齊,雖然沒有豔麗奢華的陳設和美麗的裝飾,卻有一種自然樸實的風雅。有才的君子,怎能一遇到窮困憂愁或者際遇不佳,就自暴自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