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reference_book_ids\":[7255230563060026420,7143858459778223141,7205585680024472634,7263413869832309799,6933088476095056904,698214049682293046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9,\"start_container_index\":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4},\"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109046350297189383,6838936263853083655,7225560265360673804,6992952061541223454,7236253131019914292,7267077380982705167,6857436090370886663,7254873615454178367]}],\"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109046350297189383,6838936263853083655,7225560265360673804,6992952061541223454,7236253131019914292,7267077380982705167,6857436090370886663,725487361545417836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5,\"start_container_index\":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0},\"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109046350297189383,6838936263853083655,7225560265360673804,6992952061541223454,7236253131019914292,7267077380982705167,6857436090370886663,725487361545417836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109046350297189383,6838936263853083655,7225560265360673804,6992952061541223454,7236253131019914292,7267077380982705167,6857436090370886663,725487361545417836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5,\"start_container_index\":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0},\"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109046350297189383,6838936263853083655,7225560265360673804,6992952061541223454,7236253131019914292,7267077380982705167,6857436090370886663,7254873615454178367]}],\"8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9,\"start_container_index\":8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4},\"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109046350297189383,6838936263853083655,7225560265360673804,6992952061541223454,7236253131019914292,7267077380982705167,6857436090370886663,7254873615454178367]}],\"1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5,\"start_container_index\":13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0},\"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109046350297189383,6838936263853083655,7225560265360673804,6992952061541223454,7236253131019914292,7267077380982705167,6857436090370886663,7254873615454178367]}],\"14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1,\"start_container_index\":14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6},\"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109046350297189383,6838936263853083655,7225560265360673804,6992952061541223454,7236253131019914292,7267077380982705167,6857436090370886663,725487361545417836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我們要求自己進步,本來是很好的事情,但希望得越多,心靈也就越容易受外界影響,朋友的評價、陌生人的目光都會讓人感到局促和擔憂。“我表現得得體嗎?”“為什麼有的人毫無禮貌?”“我的計劃會成功嗎?”“現在是虛張聲勢的時機嗎?”帶著這樣的疑問,成長的進取心反而變成了一種壓力,讓生活失去了樂趣。
生活是一個過程,看得太重,就會脫離生活的簡單,忽視心靈的感受。讀一讀《菜根譚》,我們的內心便又找到了初生時的寧靜純粹。
《菜根譚》說,心靈純淨、心氣平和的人,內心充滿了美好的情緒,就像常在天朗氣清的環境中一樣,人也如同明亮的鏡子和寧靜的湖水,反射出美好的景象,世界上也就沒有什麼值得厭惡和生氣的事情了。這樣的態度,正是我們目前最缺少的;這樣的境界,也是我們終其一生所向往的。在增長智慧、知識的同時,不忘關照內心的感受,用《菜根譚》去衝淡人生的得失,我們的生活才不會有失偏頗,對鏡自視,也能更加釋然。
豁達的心靈最自由
純淨的水珠才能映照出明亮的世界
心體澄徹,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常在麗日光風之內,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
心靈純淨、心氣平和的人,內心充滿了美好的情緒,就像常在天朗氣清的環境中一樣,人也如同明亮的鏡子和寧靜的湖水,反射出美好的景象,世界上也就沒有什麼值得厭惡和生氣的事情了。
當我們戴著太陽鏡的時候,整個世界的顏色會因為鏡片的顏色而改變,有人選擇淡淡的綠色,有人鍾愛淺淺的茶色,有人傾向暖暖的橘黃。對待每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又何嚐不是帶著自己的“心理眼鏡”呢?同樣一朵花,有的人看到它的積極和熱情,有的人則是看到它的孤單和衰敗之勢;同樣一個甜甜圈,有人看到金黃的餅圈,有人看到的卻是其中的窟窿。
事情總是朝著我們不能預計的方向發展:大方的人從來不在意別人是否會回報自己,卻往往得到了回報;小氣的人總是擔心自己吃虧,把周圍的人都想成是吝嗇鬼,到頭來也被別人算計。世界就是這樣一個循環,你對它微笑,它就報以你微笑的答複;你對它皺眉頭,它會回以一臉苦相。所以,如果你想看到一個美好善意的世界,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的心靈首先變得純淨。
世界著名的童話大師安徒生出生在丹麥一個貧困的家庭裏,他的爸爸是一個鞋匠,媽媽是一個洗衣工,祖母年老無力,常常出門乞討來補貼家用。在別人的眼中,安徒生是一個可憐的小孩,沒有玩具,也沒有什麼朋友,吃穿就更是沒有條件講究了。
但是在安徒生的心中,這些都不是什麼值得傷心的事情,相反,他童年的每一天都過得很快樂。安徒生在自家矮小的雜物室裏麵玩耍,把爸爸撿來的一些廢舊物品當成玩具,給每一個玩具都編出一個故事;祖母常常講故事給他聽,他幾乎能把每一個都記住,並且自己再“加工”一番,講給家人聽。安徒生沒有上學念書,但是他已經把家裏所有的書都自學過了,因此能夠讀書寫字。當他從藏在小屋裏編故事的“鼻涕蟲”長成一個翩翩少年的時候,心中已經裝滿了傳奇的故事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如他的故事中經常有的場景那樣,安徒生懷著一顆純潔的處子之心踏上了人生的旅途,眼前的一切對於他來說都是神秘而美好的,他始終相信自己能夠獲得好運氣。安徒生一開始並沒有專門從事創作,他嚐試過演舞台劇,並為表演創作劇本。開始的路程總有困苦和波折,但埋藏在他心中的童話故事讓他一直對生活充滿激情和希望。最終,他的童話被譯成各種文字,走進世界各地的家庭,帶給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和無窮的歡樂。這種魔力正是源自他童年時的那顆敏感、活躍的心靈——在別人看來一隻臭烘烘的舊襪子,在他的眼裏卻是美麗的公主逃難時留給哥哥的記號!他的才華喚醒了讀者的童心,讓孩子們珍惜勤勞、美麗和善良的品質,懂得去保護弱小的人。
同樣,隻要我們心地純淨,不夾帶虛榮、偽善的雜念,雖然不一定能成為一個童話大師,但至少可以看到一個美麗的世界,讓我們的心靈變成透明的純淨水,世界的斑斕色彩也會在我們的眼前一一呈現。
但是總有一些人,常常覺得事事都不如意,對周圍的人也總是感到失望。有人甚至毫無理由地去討厭一個陌生人,對別人充滿敵意,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事情也總是先給一個最壞的想象。如果你總是認為別人壞,就會常常不由自主地尋找“證據”來證明自己的猜測,到最後,原本善意的人也會被那些放大了的細枝末節投射出一個歪曲的影子。
其實,隻要你帶著善意去接納他人,對方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接納你。但是很多人都害怕自己吃虧,不願意向別人示好。想一想,就算別人拒絕你的善意,你自己也沒有失去什麼,反倒是對方失去了一次獲得關心的機會。
生活中的事情,也要用一顆透明的心來對待。一次考試失敗,如果緊緊盯著不理想的分數,從此一蹶不振,隻會讓自己錯失改正的機會;如果讓失敗的懊惱很快過去,發現自己知識的疏漏,帶著積極的心態去學習和彌補,將來就不會在同一個地方再次跌倒。
也許有人會想:“經曆過成長的痛苦,我已經無法回到那一顆幹淨純粹的水滴了。”可你知道嗎?從黃河中取一瓢水,靜靜地等待,渾濁的泥水也會慢慢澄清來,更何況人的心靈呢?
從現在開始,將自己內心的抱怨和不滿清空。你可以將所有的想法寫下來,然後耐心地為自己分析和解答,努力給出一個樂觀的解釋。心理學家曾經研究過,一個並不快樂的人常常提醒自己微笑,慢慢就能走出情緒的低穀。所以,讓我們從行動開始,慢慢沉澱自己的心。
做自己,人生才有真意
逸態閑情,惟期自尚,何事處修邊幅;清標傲骨,不願人憐,無勞多買胭脂。
安逸閑適的心情,僅僅是因為自己的追求,而不是為了討好別人,又何必處處在意自己的形象;清新雅致的氣質,從心底散發,不必在意有沒有人垂憐自己,也就犯不著多買胭脂水粉來裝扮出可人的模樣了。
我們常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彩,但是看到別人手中的鮮花和獎杯時,羨慕之餘,也難免產生顧影自憐的情懷。為什麼陽光總是照耀著他人,而自己身處黑暗?如果成為獨一無二的人就能帶來快樂的話,那麼快樂的陽光其實是照耀著每個人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不一樣的心靈,隻是你習慣把目光投向別人,卻忽略了自己身上也是一片燦爛。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一天,森林王子獨自到花園裏散步,令人震驚的景象出現在他眼前:花園裏所有的花草樹木都枯萎了,園中一片荒涼。
王子從鳥兒那裏聽說,橡樹由於自己沒有鬆樹那麼高大挺拔,因此輕生厭世死了;鬆樹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樣結許多果子,於是死了;葡萄哀歎自己隻能終日匍匐在架上,而不能像桃樹那樣直立,也死了;桃樹感慨自己的花朵雖美,卻不如玫瑰那樣熱情誘人;玫瑰也隱隱抽泣,它歎息自己沒有紫丁香那樣高傲脫俗……其餘的植物也都垂頭喪氣,沒精打采,隻有狗尾草在茂盛地生長。王子問道:“別的植物全都枯萎了,為什麼你這小草這麼勇敢樂觀,毫不沮喪呢?”
狗尾草回答說:“我一點也不灰心失望,是因為我知道,如果您想要一棵橡樹,或者一棵鬆樹、一叢葡萄、一株桃樹、一棵紫丁香,等等,您就會叫園丁把他們種上,而您對我的希望,就是要我安心做小小的狗尾草。我有像狗尾巴那樣的身體,孩子們都愛用我來編織玩具,我覺得很開心!”
如果你也覺得狗尾草是最明智的,也覺得橡樹沒有必要羨慕鬆樹,玫瑰也不用歎息自己的“庸俗”,那你就同樣沒有必要羨慕別人身上的長處,勉強自己去接受別人的夢想和裝扮。你身上一定有別人不能感受的東西,那就是你獨一無二的心靈。
然而,淹沒自己的心靈,甘當別人的複製品的人,仍然很多。比如在穿著打扮上,很多人注重潮流,不管當下流行的東西是否適合自己,都一定要去追趕時尚,看到明星的發型,自己也跟著去做一個。在學習上,也有不少這樣盲目跟隨的人,看到成績優秀的人在做什麼深奧的習題,自己也去買一本回來研究。本來,看到好的東西就積極地學習是很好的,但是在學習之前,也應該多多地思考一下自己的情況,然後再決定要不要跟隨?
明星們的美貌不是因為他們身上的衣服,而是有人幫他們挑選了適合自己的衣服;同樣,成績優秀的學生不是憑借做深奧題目拿到好成績的,而是他們找到了符合自己的水平的練習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基礎,盲目模仿,隻能是“東施效顰”。
在黑暗中徘徊迷失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點亮自己,照亮周圍,看到自己的處境。那些眼睛隻看著遠處閃爍的光芒的人,往往注意不到腳下的懸崖,盲目追隨的結果,很可能是跌入深穀。
做自己並不是狂妄自大或者妄自菲薄,做自己的第一步是接納自己的現實,就像玫瑰應該看到自己是因為代表著無處不在的愛,才會被一些人認為是庸俗的。其實這種庸俗,代表的是愛的存在。
接納自己的現實之後,還要相信自己可以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獨立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和使命。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比自己優秀的人和不如自己的人,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你需要發現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後耐心地改進,準備接受失敗和痛苦。青年時期正是為自己籌備行囊的時期,你準備得越充分,就能行得越遠。
拋棄那些並不適合自己的條條框框,就像放棄與自己的身材不相稱的衣服,而去選擇適合自己身材的衣服。自己是自己的主語,從今以後的生活,就是去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大海從來不拒絕泥沙
我果為洪爐大冶,何患頑金鈍鐵之不可陶熔。我果為巨海長江,何患橫流汙瀆之不能容納。
我如果真的是能夠冶煉一切的熔爐,何必擔心有不能熔化的頑固金屬;我如果真的是廣闊的長江和浩瀚的海洋,何必擔心容不下淤泥和汙濁的水。
一個真正能夠成就大事的人,首先是一個懂得寬容的人。如果熔爐有不能接納的銅鐵、湖河有不能容納的水流,那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烘爐大冶”,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巨海長江”。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不能夠寬容地接納,就隻會讓自己感到痛苦,身陷痛苦之中,就隻能裹足不前。紫羅蘭可能得到別人的讚賞,也有可能被人遺棄街頭,任人踩踏。當一個腳底將它的身體碾碎,而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上,這就是寬容。
與寬容相對的是狹隘。現實生活中,人生周遭的一切都是瑣碎的事物,很容易使人產生狹隘的心理,使你常常沉浸在莫名的煩惱中,感到困擾和心煩。隻有克服了狹隘的心理,才能從瑣碎的煩惱中掙脫,變得坦蕩、心胸開闊,也才能成為一個比以前的自己更加成熟、有所進步的人。
美國總統威爾遜曾對他的對手說:“如果你握緊一雙拳頭來見我,我可以保證,我的拳頭會握得比你更緊。但是如果你來找我說:‘我們坐下來,好好商量,看看彼此意見相左的原因何在。’我們就會發覺,彼此差距並不那麼大,相異的觀點並不多,而且看法一致的觀點反而居多,也會發覺隻要我們有彼此溝通的豁達、誠意和願望,我們就能溝通。”
很多人都和威爾遜的選擇一樣,“吃軟不吃硬”。麵對劍拔弩張的衝突,如果你對人家說一兩句不中聽的話,發發脾氣,可能你會有一種情緒得到發泄的快感,但對方卻會因為你的語氣和態度而更加惱火,痛苦會讓對方本能地保護自己,從而反過來傷害你。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問題解決,反而更加嚴重。而寬容和豁達則會把事情引向好的方向,使大家開始相互理解,從而找到一個都能接受的解決途徑,這樣你不僅不會受傷,還能接納更多的朋友,學到更多的人生智慧。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在同類中做到最好,學生想拿最高的分數,醫生想救治所有的病人,警察想製止所有的犯罪,我們對美好的追求是一種天性,已經深入我們的血液,因此我們向往自然界中的勝利者,比如雄鷹、山川、大海……那麼,怎樣成為勝利者呢?還需要從認識人生開始。
從來不會有沒有波瀾的大海,也從來不會有沒有曲折的人生。看起來再順利的人,也有痛苦的體驗,如果因為一點不如意就身陷悲傷的情緒,其他的事情也會受到影響,整個人生就將陷入一個悲傷的循環中。隻有寬容、接納一處的不如意,繼續往前走,才能擺脫這種循環。寬容是一種自我精神的解放,就像範仲淹在文章中所寫的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恢弘大度,胸無芥蒂,才能吐納百川,成就自己的人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