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可以買到時光的回程票,在人生的旅途中,隻有胸懷像大海一樣寬廣的人才能坦然麵對現實、接納現實。因此,我們就需要尋找一些克服狹隘的方法:
首先,學會從整體和長遠的角度看問題,不要僅僅停留在自己的世界裏,“心底無私”才能“天地寬”。
其次,參加集體活動,比如郊遊、問題討論等,增加與同學、老師、家長間的交流,擴大交際麵,加深與外界的了解與溝通,更透徹地了解別人與自己,增長見識,拓寬心胸。
再次,豐富自己的課餘生活。如果有很多興趣點,就不容易因為一件事情的失敗而產生挫折感。成績不好的人,可能擅長跳舞,也能在舞蹈中找到成就感;喜歡閱讀的人,看過很多別人的成長故事,也就不會因為自己的小小得失而痛苦不堪了。
無論在何時,都要記住,如果你想像大海那樣寬廣偉大,首先就必須學會接納一切川流。
偏執的人常常需要付出更多代價
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僨事失機者,必執拗之人。
能夠建功立業的,大多是謙虛圓通的靈活之人;喜歡惹是生非、錯過機緣的,大多是固執己見、不肯變通的人。
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有一日掉進了水中。“上帝啊,我不會遊泳,請來救救我吧!”基督徒虔誠地禱告著。
這時,過來了一艘船。“上來吧!”船上的人急忙靠近落水者,準備營救他。“不,我要等上帝來救我!”基督徒堅持著,船隻好離開了。
過了一會兒,又來了一隻船,基督徒還是堅持要讓上帝來救自己,不願意上船。
就這樣,過去了三艘船,基督徒也筋疲力盡,最後溺水而亡。
基督徒的靈魂被召喚進了天堂,他看見了上帝。
“上帝,你為什麼不來救我?”基督徒滿腹委屈地問。
“我的孩子,我已經派去了三條船……”
上帝沒有拋棄這個信徒,是偏執讓他丟掉了性命!做人要有原則,但同時也要有變通的能力。很多年輕人都過於看重原則,總是堅持要有“自己的個性”,卻忽視了他人的建議,最終走上了偏執的道路。
偏執就是把自己的偏見當成至理名言,從而誤入狂妄的陷阱,讓自己成為一個“自我崇拜”的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其實,人生是一個取舍的過程,其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半途而廢”,隨時調整自己,找到更好的前進方向。懂得變通,不鑽牛角尖,不一條道走到黑,隨時隨地接納更好的觀點和方式,也是人生應該掌握的智慧。
偉大的法國作家巴爾紮克曾經說過:“在人生的大風浪中,我們應常常學船長的樣子,在狂風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貨物扔掉,以減輕船的重量。”的確,要想在風浪中繼續前進,就要學會放棄,如果一味地堅持什麼都不鬆手,最後可能就是船傾人亡的結局。
有一個小測試:在一個暴風雨的夜裏,你駕車經過一個車站。車站有三個人在等巴士,其中一個是病得快死的老婦人,一個是曾經救過你的醫生,還有一個是你長久以來的夢中情人。如果你隻能帶其中一個走,你會選擇哪一個?
很多人都隻選了其中唯一的一個選項,但最好的答案是:“把車鑰匙給醫生,讓醫生帶老人去醫院;然後我和我的夢中情人一起等巴士。”
讀完這個故事,相信每個曾經偏執的人都會開始改變自己的想法。思想上的調整與認識以一種良好的心境為前提,才能有效果,因此,我們可以用各種方法讓自己的心靈寧靜下來。
第一,閱讀好書以開闊視野。實驗表明,經常閱讀偉大人物的傳記,更能使那些固執的人得到心靈上的慰藉。豐富的知識使人聰慧,使人思想開闊,使人不至拘泥於教條的陳規陋習。但是應該注意的是,越有知識越要謙虛,這是做人的美德。為人處世要尊敬和信任他人,多培養寬容的態度。不要隻是欣賞自己的成績,而議論別人的不足,也不要去計較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要和勤奮好學、謙虛謹慎、品德優良的人多交往,養成虛心向別人求教的習慣。
第二,要克服虛榮。人無完人,誰都會有缺點和錯誤,這用不著掩飾。我們要以真誠的態度來對待生活,樹立遠大的目標,追求美好、崇高的東西。不要整天把心思放在修飾打扮和趕時髦上,更不要誇誇其談,不懂裝懂。
第三,要善於克製自己的抵觸情緒,以及無禮的言語和行為。對自己的錯誤要主動承認,善於應用幽默,自我解嘲地找個台階下來,不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
如果你意識到了平日裏自己的行為有些偏執,那麼,提醒自己不要陷於“敵對心理”的旋渦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處世待人時注意糾正,這樣會明顯減輕敵對心理和強烈的情緒反應。要懂得隻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學會對那些幫助過你的人說感謝的話,而不要不疼不癢地說一聲“謝謝”,更不能不理不睬。要學會向你認識的所有人微笑。可能開始時你很不習慣,做得不自然,但必須這樣做,而且要努力去做好。要在生活中學會忍讓和耐心。
第四,要善於接受新事物。固執常和思維狹隘、不喜歡接受新東西、對未曾經曆過的東西感到擔心相聯係。為此,我們要養成渴求新知識,樂於接觸新人新事,並學習其新穎和精華之處的習慣。
把“我”請出去,讓世界走進來
世上隻緣認得“我”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前人雲:“不複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又雲:“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世界上有種種癖好、種種煩惱,都是因為大家把“我”字看得太重。前人曾經說過:“如果連我都在意,又怎會在意外物的貴賤?”還說:“不把我的身體當成我,煩惱也就無從侵入了。”這真是一語中的,說到要害了。
林語堂有一句很形象的話:“自己萎弱,惡人健全;自己惡動,忌人活潑;自己飲水,嫉人喝茶;自己呻吟,恨人笑聲,總是心地欠寬大所致。”心地狹隘的人,總是覺得別人過得比自己好,把自己弄得很痛苦,在別人眼裏這種心理又非常可笑。
生活中,有些青少年聽到老師或家長的幾句批評就無法接受,甚至發火、痛哭;隻愛交與自己觀點一致的朋友,而容不下比自己優秀或與自己意見有分歧的人;遇到一些得失、委屈,或生活、學習上的一點失誤,便耿耿於懷、斤斤計較、寢食難安,這都是因為把“我”看得太重,心裏隻裝得下自己,世界當然就變得狹隘了。
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曼德拉,曾經因為自己反對種族歧視的主張而被捕入獄27年。當他出獄並贏得總統一職後,還是有歧視黑人的事件發生,並且明目張膽地將矛頭指向曼德拉本人的黑人身份。
2000年,在南非政府總部大樓的一間辦公室裏,工作人員像往常一樣開機辦公,出現的開機畫麵讓人們驚呆了:曼德拉總統的頭像逐漸變成了一隻黑猩猩!整個政府部門和南非的黑人民眾都為之憤怒,社會掀起一股不平靜的反對歧視思潮。
當曼德拉聽聞了自己的“黑猩猩形象”之後,他沒有像同事們那樣憤怒,而是非常平靜地說:“我的尊嚴並不會因此受到損害。”幾天後,在參加南非地方選舉投票時,當投票站的工作人員例行公事地對照他身份證上的照片與其本人時,曼德拉慈祥地一笑:“你看我像大猩猩嗎?”逗得在場的人開懷大笑。之後,在一所農村學校的竣工典禮上,曼德拉幽默地對孩子們說:“黑猩猩看到你們有這樣的好學校,也會十分高興呢。”話音剛落,數百名孩子都幸福地笑了。
麵對別人的惡意嘲諷,曼德拉隻是坦然一笑,他的尊嚴不僅沒有因此受到傷害,而且贏得了人們的稱讚和敬重。那些生活在歧視當中的黑人,也從他身上看到了前途的光明。試想,如果曼德拉因為這針對自己的侮辱而大搞政治運動,整個國家又將如何發展呢?
在曆史上,與曼德拉的選擇大相徑庭的國家首腦也大有人在:1654年,瑞典與波蘭發生大規模戰爭,僅僅是因為在一份官方文書中,瑞典國王的名譽頭銜比波蘭國王少了一個;一個小男孩向格魯伊斯公爵扔了一塊石子,於是引起了瓦西大屠殺,23萬多人在屠殺中喪生,之後更是發生了長達30年的法國第一次宗教戰爭……
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不能容忍任何人對自己的小小挑釁,常常將自己受到的傷害放大,自己也因此感到更加痛苦;而心中有大局的人,卻可以把自己置身事外,忽略別人對自己的傷害,不僅讓事情朝著最優的方向發展,也很好地保護了自己的情感。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認為,能夠開創一番事業的人,一定是一個心胸開闊的人。而心胸開闊的第一步,就是要放下自己,敞開心扉。
那麼,青少年朋友如何把“我”請出去呢?
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人生大方向。沒有目標的旅途總是漫長而痛苦的,有方向的人就能堅持到底。“我想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讓周圍的人感到快樂的人。”隻要心中藏著這樣的想法,為人處世的原則就會明朗很多。目標猶如心靈的安穩歸宿,遠大的目標讓心靈充滿力量,看到了自身的渺小,心靈自然也就更加開闊,不會過於看重眼前的得失。
其次,要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係。與人相處,肯定會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因為人們在表達的時候常常發生偏差,所言並非所想。如果太看重自己,缺乏氣量,斤斤計較,就很難交到朋友;相反,如果胸懷寬闊,讓不愉快的事隨風而逝,就會有更多的心情去感受快樂。謙遜、忍讓、寬容都是年輕人在交往當中很難做到又必須做到的,如果你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些品德也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
再次,要有意識地開闊自己的視野。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總是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裏,時時刻刻提防傷害,也就很難看到遠處的美景。爬到山頂的人才知道“一覽眾山小”的妙境,能夠體會到這種感覺,跋山涉水又何妨?青少年應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閱讀優秀的作品,看到那些優秀的人經曆過的苦難,自己眼前的處境就會變得不再那麼艱難了。
退一步世界更廣,淡一分滋味更長
爭先的徑路窄,退後一步自寬平一步;濃豔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長一分。
眾人都在爭搶的路就會顯得格外擁擠不堪,如果選擇後退一步,也就能多享受一份寬鬆;辛辣濃烈的味道雖然刺激,卻不能長久地品嚐,隻有清淡的米飯和水才是常伴人生的滋味。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上學放學的時候最容易堵車,在就餐時間去食堂吃飯,也很難買到自己喜歡的菜飯。如果看會兒書再去做這些事情,一來避開了高峰的擁擠之苦,二來也享受了輕鬆自如的生活節奏。這就是《菜根譚》中讚賞的處世方法:避開大流,安享清靜。
現在是一個講求效率的時代,從學校到公司,大家都在追求更高的效率,以完成更多的事情。人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幾乎沒有時間靜下來思考生活的意義。其實,關於人生,還有很多問題等待解答,至少怎樣的人生才有意義這個問題,就值得好好思索。而這就需要我們放慢腳步,退出喧鬧的生活常態,在自由的空間中尋找答案。
每個生命都渴求一份寧靜和灑脫,因此每個人都不應該因為忙碌而迷失自我,否則所做的一切都沒有了意義。同時,我們周圍的人也需要一份閑適和自在的成長空間,而這種空間,就需要相互禮讓和相互體諒來成全。
國慶長假,小希一家人都決定去首都看看體育場館,重溫一下北京奧運會。他們很早就預定了機票,假期的第一天就開始了北京之旅。來到北京以後,他們發現和自己想法一樣的人很多,全國各地的人都利用節假日出門旅遊,這次大家的目的地都是北京。
當小希幸福地走下車,進入奧林匹克公園時,她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偌大的公園竟然全是遊客,不僅沒有地方靜下來好好欣賞各處的建築,即使走進景點室也隻能走馬觀花。“早知道我們就改日再來了,這麼多人擠在一起,哪裏還有心情看風景。”
後來,小希和家人商量著去了幾個不那麼出名的景點,果然人就少了很多。一邊看著古都風光,一邊看著自助的旅遊指南,小希又找回了旅遊的快樂。
小希在經過最初的人海旅遊之後,選擇避開最著名的景點,就是一種明智的退讓。雖然著名的景點大家都想經曆,但如果失去了旅遊的心情和意境,看任何事物都會索然無味。這是一種選擇放棄,同時又是一種交換,其實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在交換,用自己的時間和他人交換,交換心情、交換夢想,而這一切的最根本動力,就是為了得到更舒適的生活。如果看清了目的,退讓三分也是前進三分,自己將從表麵的失去中得到真正的時間和心情的收獲。
那麼,怎樣做到適當地後退呢?
首先,要善於看到別人的優點和可取之處,多角度地看問題,就會發現固守自己的思維定式也會犯下錯誤。聽到不同的觀點時,哪怕與自己的截然相反,也不能怒不可遏。每個人都和你一樣,都是在捍衛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相信別人的智慧,也就不會輕易否定他人,而是謙遜地承認自己的疏忽。
另外,也要有一顆仁慈的心。“得理不饒人”就是一個很好的反例:因為自己的在理,就不能放過別人的錯誤,這除了傷害他人,並不能充實你的觀點,而且今後當你不小心犯錯,也會受到嚴厲的責難。在人際交往中,讓步是一種常用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它不是懦弱、失去人格的表現,而是一種修養。
曾有一位青年與朋友發生爭執,各不相讓,結果不歡而散,兩個人的友誼也因為彼此在氣頭上的過火言語而難以恢複。後來他說:“真希望這件事情從未發生過。假如我當時稍微有點警覺性,覺察到他對這個話題多麼敏感,很可能就會婉轉地說:‘我們看法不同,那也沒什麼。’這樣就可以避免發生不愉快。為了一時的暢快,我失去了多年的友誼,真是後悔啊。”
青年人剛剛開始自己的人生,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經曆,所以看得格外重要,這是人之常情。但是你也要看到,周圍的人也是那麼在乎別人的看法,如果你執意反對,他會多麼傷心。如果你希望保存一份長久的感情,就必須學會退讓,要知道,即使是親人之間,也難免發生衝突,適時地讓一讓,就讓所有人找到適合自己的姿勢。
換一個角度看生活
高低緩急,奏出自己的《命運》
身不宜忙,而忙於閑暇之時,亦可儆惕惰氣;心不可放,而放於收攝之後,亦可鼓暢天機。
身體不宜過於忙碌,但是在閑暇的時光中找一點事情來做,就可以防止懶惰的氣息;心靈不宜過於閑適,但是在緊張之中放鬆一下,也可以捕捉到內心的靈感,領略到生活的真諦。
音樂之所以扣人心弦,就在於它懂得收放緩急,就像《梁祝》中有纏綿柔美的愛情渲染,也有雷鳴閃電般的反抗掙紮。一曲聽完,我們也仿佛經曆了一場切身的情感,思緒萬千。這就是變化的魅力。
生活也與音樂相似,需要不同的節奏來改變心情,轉換方向。如果總是處在單一的環境中,就很容易產生厭倦。正如隻有平時緊張地學習,才會覺得周末分外珍貴和放鬆,如果長期無事可做,又會向往上學、工作。新鮮的環境和節奏總是讓人精神振奮,有一種從頭開始的激情;嶄新的目標也會讓人重新審視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當你在一種狀態中感到乏力時,不妨換一個節奏來放鬆自己,或者稍稍調整一下方向,往自己擅長的路出發。
“堅持就是勝利”是我們常常用來鼓舞士氣的話,持之以恒的耐力對成就事情來說的確非常重要。但是很多人都誤解了這句話,以為無論遭遇何種困厄,隻要一次次地衝鋒,哪怕頭破血流,堅持下來就一定會成功。殊不知,我們在堅持的同時,也應及時審視自己的方法和狀態,鐵杵可以磨成針,但是一棵樹木怎麼堅持也隻能磨成一根牙簽,如果不適時調整自己,也許會走上一條“不歸路”。
有一個年輕人出生在農村,他從小就渴望成為一個作家。為此,他十年如一日地努力著。他堅持每天寫作500字,一篇文章完成後,他反複修改,直到自己滿意之後,才滿懷希望地寄往遠方的報社、雜誌社。可是,多年以來,他寫的東西從沒有隻字片言變成鉛字,甚至連一封退稿信也沒有收到過。29歲那年,他總算收到了第一封退稿信。那是他堅持投稿的刊物的總編寄來的,信中寫道:“……看得出,你是一個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你,你的知識麵過於狹窄,生活經曆也相對蒼白,這些說明你可能不適合創作這條道路。但我從你多年的來稿中發現,你的鋼筆字越來越出色……”這個投稿的年輕人就是張文舉,現在是有名的硬筆書法家。記者們去采訪他,提得最多的問題是:“您認為一個人走向成功,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
張文舉說:“一個人能否成功,理想很重要,勇氣很重要,毅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生路上要懂得舍棄,更要懂得轉彎!”
“懂得舍棄,懂得轉彎”,就是要適時調整自己的狀態和方向。張文舉不適合當作家,卻意外地成為一個書法家。“條條大路通羅馬”,此路不通,請走彼路。人的頭腦中有無限的可能,隻要變通一下,也許就會柳暗花明。
有的青少年也許會說,我是強者,我可以克服一切困難,不需要繞道而行,繞道而行是弱者的成功法則。這種認識有失偏頗。你真的能克服一切困難嗎?你能一腳踢開巨石嗎?你能一步跨過大河嗎?困難不能克服,你到不了目的地,而繞道而行,卻可以到達目的地。因此,無論弱者還是強者,選擇繞道而行都是明智的舉動。
即使你能克服眼前的困難,如果克服困難所花費的時間、財力和人力遠遠超過繞道而行,你為什麼不選擇繞道而行呢?繞道而行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避強突弱,即避開強大的障礙,從薄弱的地方突破過去,一分耕耘,十分收獲,何樂而不為?
當你身處困境,感到無法改變的時候,首先要堅持對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找到方法來改變現狀;其次,就是反省自己的做事方式和方向,一旦找到症結所在,困難就能迎刃而解了。
不做純淨水,朋友“魚貫而入”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大地上有很多汙穢腐爛的東西,卻因此滋養了世間的生命,有動物也有植物;而在非常純淨、毫無雜質的水中,卻很難找到魚蝦,因為水太幹淨,它們沒有食物可吃。因此,君子也應該像大地一樣,有適當的接納汙垢的氣量,而不要總是追求高潔純美,這樣就會導致沒有朋友。
豁達的心胸可以容納百川,但要求人要走到淡泊名利的境界,這個要求對很多青年人來說還是有點高,但是隻要變通一下思維,也可以讓你接納他人。換個角度看人,他人身上的缺點也有可能成為值得讚賞的優點。
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家卡耐基的朋友,就是五花八門:不僅職業各有不同,性情愛好也各異,有熱情開放的人,也有很多被認為是孤僻、不好接近的人。有人好奇地問卡耐基:“你怎麼能忍受那些老怪物呢?他們的生活與我們一點都不一樣。我完全不能接受他們的觀點和做事方式。”卡耐基回答道:“他們的本性和我們是一樣的,隻是生活細節上難以一致罷了。我們常常戴著放大鏡去看這些細枝末節給自己帶來的不快,卻不想想其他更有益的意義,有誰會為了一個毫無價值的想法而動怒?別人堅持的東西,隻要我們換個思維,也能變成有益於我們的。”
有一位治學嚴謹的大學教授,在學校贏得了學生的尊敬,在家裏卻是一個“失敗的父親”。因為他對女兒的很多方麵都不滿意:每天都聽一些吵吵鬧鬧的搖滾歌曲,穿的牛仔褲上不是像貓抓的就是像被子彈打過的,用他的話說就是“不成體統”。女兒對爸爸也沒有好評價:“他看不懂英文,卻說人家的歌不好,真是獨斷專橫。”
有一天,父親應邀參加了女兒的學校主辦的聯歡活動,並被要求給同學們講講讀書的樂趣。在開始交流之前,是同學們準備的節目表演。父親看到女兒站在舞台的中央,領著同學跳起了街舞。這是父親第一次坐在台下看女兒的表演,他突然發現女兒是那麼朝氣蓬勃,充滿活力,而且在女兒的帶動下,所有同學都非常投入。父親突然喜歡上了這樣的女兒。
而當父親走上講台講解讀書的方法和樂趣時,他找到了在大學課堂上授課的感覺,講得生動幽默,贏得了陣陣掌聲。這也是女兒第一次坐在下麵聽父親講課,她第一次覺得父親是那麼博學多識,令她驕傲。
父親的古板在生活上顯得很壓抑,但在治學上卻是上上的品行,沒有一板一眼的研究,就不會有精彩的講演;女兒的前衛和叛逆令父親生氣,但是作為一個普通的觀眾,能夠欣賞到充滿活力的歌舞,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和張揚,未嚐不是一種享受。
促進父女之間冰釋前嫌的重要因素,就是他們轉變了自己的視角,不再是父女,而是演員和觀眾、老師和學生。在這樣的距離上,他們找到了彼此身上的優點,而在往日,這些都是他們眼中的缺點。轉變視角以後他們不僅成為和睦的家人,也成了相互欣賞的朋友。試想,如果父親總是站在教導者的位置,努力培養一個乖女兒,女兒也總是隻看到生活中的父親,他們的關係能夠有進展嗎?換一個角度,別人並沒有改變,但是你的心情已經與以前截然不同了,這就是變換思維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