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堅持追求完美、優秀,不願意輕易放棄自己的原則,又渴望擁有朋友,那這時你就需要改變評價標準,把目光放在別人的優點身上。看到別人的優點時,對方就成為自己要求中的優秀者,也就不會違背自己的原則了。

世界上不存在一無是處的人,也沒有不值得你交結的朋友。總是拿著自己的道德標尺去衡量別人,最終就找不到適合自己心意的人。隻要你明白“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把標尺換成尋找優點的探測雷達,你的朋友就會“魚貫而入”。

隻有土豆,也能做出一桌佳肴

善啟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通之,毋強開其所閉;善移風化者,當因其所易而漸及之,毋輕矯其所難。

善於啟迪別人心智的人,應該從對方能夠理解的點說起,讓他漸漸明白,而不要讓他勉強地接受其實並不明白的事情;善於教育別人的人,應該從容易改變的點入手,而不是一開始就讓他改根深蒂固的老毛病。

土豆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食物,說起由土豆做成的菜,很多人都能說出四五種來。土豆可以蒸、炸、炒、煮,也可以切成絲、丁、片、條等,一個精通廚藝的人,哪怕隻有一種材料——土豆,也能做出一桌美味的佳肴來,隻是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

麵對一件事情,采用不同的方式就能產生不同的效果。看到朋友取得了好成績,一句鼓勵可以溫暖他的心,一句鞭策可以讓他更加努力,而冷言冷語則會傷害彼此的感情。找到處理問題的方式,是我們必須學習的一門學問。

國學大師陸宗達年輕的時候向他的老師黃侃請教治學的方法,老師什麼都沒有說,就給他一本沒有句讀的《說文解字》,讓他回家把所有的標點都注上。《說文解字》是漢代的許慎做的一本工具書,裏麵引用了大量的典故,沒有紮實的文字功底是絕對做不到的。陸宗達花了很長時間才標完點,讀給老師聽。老師聽了以後,也沒有說什麼,隻是讓他回家再標。於是,他又花了一遍功夫。

如此進行了三次,當陸宗達第四次走到老師麵前準備讀自己標出來的斷句時,黃侃說:“行了,我看你現在已經有做學問的基礎了,我們開始講課吧。”

國學是一門講求積累的學問,沒有紮實的古文基礎和文字功底,悟性再好也無濟於事。正是看到這一點,老師先讓陸宗達反複地標點,其實已經讓他把文學知識爛熟於心了。如果不講基礎就開始講課,學生的學習是跟不上進度的。陸宗達深感自己的幸運,因為他遇到了一個會教學的老師。

但是,這種自己先研究的方式並不適合所有的學生,研究理工的人,本身就需要了解到最全麵的已有成果,才能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沒有老師引導,自己埋頭苦練,就可能花了大量氣力得到的結論卻是前人已經證明過的,這樣就很難有所突破了。

針對不同的學科,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正如《菜根譚》中所講的,如果“強開其所閉”,就隻能是“對牛彈琴”,起不到任何效果。

有一天,胡蘿卜、雞蛋和咖啡豆都要經曆一次開水“煎熬”,性格剛烈的胡蘿卜說自己怎麼都不會輸給熱水的,結果它被熱水徹底煮軟了。雞蛋非常脆弱,失去了蛋殼就無法保全,但是經過一次水煮之後,它變得比以前還要堅強。胡蘿卜和雞蛋都被開水改變了,隻有咖啡豆,它在熱水中盡情地跳舞,結果,把一壺開水變成了一壺咖啡。咖啡豆不僅沒有被改變,反而改變了熱水,因為它發現了水的秘密:沒有味道。

咖啡豆可以改變熱水,廚師可以改變土豆的做法,你也可以找到一條改變生活的道路。那麼,怎樣做一個燒得好菜的廚師,怎樣成為改變對方的咖啡豆呢?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明確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這是尋找方法的第一步。如果你想成為一名成績優秀的學生,“拿高分”就是你的目標;如果你不僅看重分數,也看重知識麵的積累,那就要從小懂得積累,增加自己的知識麵。

在明確目標之後,要多多嚐試,注意總結。任何優秀的方法光放在腦袋裏都是不起作用的,隻有運用到實踐中,才能顯示出它的正確性。即使你心中藏有一萬種想法,不行動,也就等於沒有想法。隻有在不斷的嚐試中,才能找到最好的解決方式,比如愛迪生試驗了上千次,才找到鎢絲做燈芯。

嚐試的過程中有一條規律,就是先易後難。事情從最簡單、最基礎的做起,慢慢地就能找到做事情的感覺和思路。學習更是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一蹴而就的事情永遠很少發生,也不可靠。

讀過咖啡豆的故事,也嚐過不同味道的土豆,我們的生活也在等待被發現、被改變。

拳頭縮回去,是為了有力的一擊

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切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頑。

想從別人口中得到重要的信息,如果表現得太迫切,他反而不告訴你;若神態自若地對待他,他卻願意把事情說出來,因此不要操之過急,引起他的憤懣。有人耳提麵命卻不願意聽從,對他放鬆管理,他也許就自覺地接受了建議,慢慢變好,因此,不要逼迫得太緊,那樣反而會讓他越來越頑固。

想要給出有力的一拳,首先就要縮回拳頭,來積蓄打出去的力量,這也就是上麵的《菜根譚》中的句子所講的道理:要懂得以退為進,以屈助伸。

在中國的傳統山水畫中,有一種技法叫“留白”,一幅畫卷上著墨不多,卻能凸顯出山水的意境深遠、回味無窮。詩人王籍有一句詩流傳千古:“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詩以動寫靜,為中國古詩史開創了新境界。就連後來的詩人王維、杜甫,也都有模仿此句的佳作。為什麼大家都喜愛這種以退為講,以無為有的反襯哲學呢?

反襯是一種境界,容納與自己完全相反的事物;反襯也是一種遠見,讓不利的因素變得有利,幫助自己來發展。說到底,反襯就是一種以進為退的策略。

那我們怎樣做到以退為進呢?

以退為講,顧名思意,先要有“退”才能有“進”。但現在的青年往往咄咄逼人,看起很勇琥,實則是缺少“退”的勇氣和忍耐的度量。

首先就要有“退”的勇氣。

“退”就是忍讓,要對自己的觀點據理力爭並不困難,困難的就是承認與自己完全相反的看法也有道理。無論你地位有多高,能力有多強,都必須學會忍讓,忍讓就是“退”的勇氣。一時的怒氣就可能會毀掉你的前程,改變你人生的軌跡。

古人很早就總結出“小不忍則亂大謀”的訓誡。在人生的航程中,我們要麵對無數的風雨,一個缺乏忍耐力的人,是注定要被淘汰出局的。年輕人往往缺乏超強的忍耐力,為了迎接人生的挑戰,為了成功的甜美滋味,希望你切記:忍耐是人生的必修課。法國諷刺作家羅比萊斯早在16世紀時便說過:“堅韌卓絕之人,能成就萬事。”莎士比亞也有相同的觀點,他說:“不具忍耐力者,實為赤貧之徒。”你也許認為自己正陷於絕境,那些不公、困境、壞情緒等,都在無情地向你發起攻擊。然而,無論有多少困難,事實上至多也不過堆積成一座山罷了,我們要做的,隻是將問題理清,“一次一次”地予以解決,從而慢慢地渡過難關。如果我們都具有忍耐力,即使在重壓之下,仍能保持明晰的思考。

現在許多青少年都缺乏忍耐的精神,做事總想一步登天,受不住寂寞。“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確,不要說十之八九,其實有時甚至事事都不能順我們的心意。想要在這個反複無常的世界裏生存,最重要的還是要學習“忍辱負重”之術。

生於公元前200年的羅馬喜劇作家布勞道斯說過:“舉凡成大事者,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忍耐,乃是所有困難的最佳解決方法。”青少年朋友們也應該將此奉為座右銘,身體力行、親身體驗,鍛煉自己的忍耐力。

對艱難困苦的磨難、暴躁憤怒等情緒的忍耐是一方麵,我們看到過一些曾經為官清廉的人,忍受不了功名利祿的誘惑,漸漸地把持不住自己,最終犯下了滔天大罪。因此,對功利、誘惑、平淡的忍耐更不容忽視,更需毅力與品性的配合。

忍耐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必不可少的,青少年時期正是形成習慣的時期,如何培養忍耐的精神呢?

其實,忍耐的形成沒有什麼捷徑,首先是要從現在開始重視它,然後,就是開始進行意誌的培養,碰到無法改變的事便告訴自己要忍耐。如果平時不重視這一習慣的培養,那麼在遇到不如意時,就會感到不知所措,或者在做決定時帶有盲目性。

在生活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會因為一些事情而煩惱、鬱悶,如果我們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增加一分“退”的勇氣,就會把壞事變成好事。

生命之泉,堵還是疏?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扼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上天要減我的福分,我增進我的德行來予以迎接;上天要勞動我的身體,我安定我的內心來予以補益;上天要困危我的境遇,我開辟我的道路來予以暢通,這樣上天能拿我如何呢?

生活中常常會發生一些我們無法預知的事情,突如其來的驚喜和驚嚇都會讓我們無所適從。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最容易迷失自我,失去對人生的把握,就像失重的宇航員一樣飄浮在真空中。對很多人來說,困難和失敗都是人生中難以容忍的局麵,但越是突如其來的變化,越能夠測驗一個人的生存能力和發展空間。因此,我們需要隨遇而安的智慧和隨機應變的能力。

沃倫太太的丈夫要到一個位於沙漠中心的陸軍基地去駐防,她也隨著搬到那附近去住。當丈夫出外參加演習時,她就一個人待在那間小房子裏。沙漠裏非常炎熱,氣候幹燥,又沒有一個可以談話的人,目光所及的地方都是沙子。

沃倫太太覺得自己倒黴到了極點,這是她經曆過的最糟糕的環境,於是她寫信給父母,告訴他們她一分鍾也不能再忍受了,“我寧願去坐牢,也不想待在這個鬼地方”。她父親的回信隻有三行,但這三句話常常縈繞在沃倫太太的心中,並改變了她的決定:

有兩個人從鐵窗朝外望去,

一人看到的是滿地的泥濘,

另一個人卻看到滿天的繁星。

她把父親的這幾句話反複念了多遍,忽然間覺得自己很笨,於是她決定找出自己目前處境的有利之處。她開始和當地的居民交朋友,他們都非常熱心。沃倫太太對他們的編織和陶藝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而他們則把拒絕賣給遊客的心愛之物送給她。她開始研究各式各樣的仙人掌及當地植物,試著認識土撥鼠,觀賞沙漠的黃昏,尋找300萬年以前的貝殼化石……她的生活漸漸變得有趣起來,她仿佛第一次認識沙漠一樣,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就連她的丈夫也對她的變化感到驚訝。

沙漠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她自己。她對生活有了不同的態度,同樣的事物就彰顯出新的生命活力。這就是改變生活的秘訣之一:改變心態,接受現實。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具有什麼樣的心態,他就可以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就能夠擁有一個什麼樣的人生。事情往往是這樣,你相信會有什麼結果,就會產生什麼結果。沃倫太太的故事正好說明:人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心境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對於身處逆境中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身處逆境卻積極樂觀的人,看到什麼都是明媚的,而悲觀的人看什麼都是暗淡的。悲觀的人如果肯動手去創造,也會發現苦難並沒有自己設想的那樣難以承受。著名的思想家愛默生說過:“真正的快樂不見得是愉悅的,它多半是一種勝利。”快樂更多的是來自一種成就感,一種超越自我的勝利,用積極心態戰勝消極情緒,就是一次快樂的體驗。

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就是一個心態樂觀的人。蘇軾一生在政治上並不得誌,但他活得非常灑脫。為官杭州,他賞景築堤,欣賞“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被貶惠州,又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樂天詩句;在被貶到處於當時的“瘴癘之地”的海南以後,卻樂而忘憂,道“莫作天涯萬裏意,溪邊自有溪邊風”。回憶起自己的人生,蘇軾寫道“若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即海南島)”。我們所熟知的蘇軾的《江城子》,就是在他年老體衰的時候做的,今天讀來,別有一番滋味。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把酒迎風的姿態似乎躍然眼前,看看已經是人生暮年、官場無限失意的蘇軾,我們眼前的迷霧似乎悄然散去了許多。改變自己的心態,順應生命之泉,我們的靈魂才永遠不會幹枯。

生活需要改變,改變需要智慧

都來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總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機,不善用者殺機。

同樣麵對現實的處境,知足的人如置身仙境,感到滿足和快樂,不知足的人卻總感覺自己在忍受生命,時時為世事所困擾;同樣麵對眼前的機會,善於運用的人就會借此而發展得很好,不善於運用的人卻有可能因此而遭災。

世界連鎖希爾頓大飯店的主人康拉德·希爾頓,在開始涉足旅館業時隻有5000美元。他去了當時因發現石油而聚集無數冒險家的得克薩斯州,希望在那裏找到好運氣。一天,希爾頓來到莫布利家旅館住宿,誰知旅館卻客滿了。

一個鐵青著臉的先生開始清理客廳,驅趕人群。他口氣生硬地對希爾頓說:“8小時後再來碰運氣吧,看有沒有騰空的床位。我們這裏是每天24小時做三輪生意的,都要累死人啦。”希爾頓正想發火,忽然靈機一動,問:“你是這家旅館的主人嗎?”

對方卻訴起苦來,想把旅館轉讓。

“你的意思是,”希爾頓壓抑住內心的興奮,故意滿不在乎地問,“這家旅館準備出售?”

“隻要有人出5萬美元,今晚就可以擁有這兒的一切,包括我的床。”旅館老板賣店的決心已定。希爾頓仔細查閱了莫布利旅館的賬簿後,決定買下這家旅館。經過一番討價還價,賣主最後同意以4萬美元出售。希爾頓立即四處籌措現金,終於在一星期期限截止前幾分鍾將錢全部送到,希爾頓成了莫布利旅館的主人。

當晚,莫布利旅館全部客滿,連希爾頓的床也讓給客人住了。隨著莫布利旅館的經營成功,雄心勃勃的希爾頓又與人合夥買下了華斯堡的梅爾巴旅館、達拉斯的華爾道夫旅館。希爾頓的旅館業開始了振奮人心的進行曲。

希爾頓去淘金的時候,大家都將目光投向了熱門的石油開采加工,就連生意紅火的旅店老板也沒有發現人多的地方就有生意。而希爾頓看到了這個巨大的商機,他把別人不願意幹的事情變成了一份人人羨慕的事業。為什麼有的人能夠看到商機,有的人卻對機會置若罔聞?

這是因為每個人對生活的適應能力有差別,從而導致各自改變生活能力上的差別。即使每個人對生活都有強烈而迫切的改變欲望,但隻有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實現這個願望,這就像登山一樣,隻有體力和毅力具佳的人,才能看到山頂的無限風光。改變是需要智慧的!

青少年的閱曆有限,還無法掌握太多的社交智慧,那麼,怎樣的智慧能給青少年改變生活的力量呢?

首先,要積極樂觀地麵對生活,這是找到並抓住機遇的第一步。師長責備,是出於愛;考試失敗了,下一次可以改寫結局;戀人離去了,真正愛你的人還在未來的路上等你……多一次進取,多一回挑戰,一切都會柳暗花明。

其次,要學會忍耐。當“計劃”已經失敗,“天才”無能為力,“機智”與“手腕”已經沒用,其他的各種能力都已束手無策、宣告絕望時,“忍耐”走來了。忍耐力,是許多傑出人士取得成功的最關鍵因素。

另外,要自我激勵、自我暗示。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的研究表明,一個沒有受到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時,其能力可以發揮出90%,相當於前者的3~4倍。

最重要的改變智慧,是擁有一顆敏感的心,對萬事萬物都保持積極敏銳的感知能力。

希爾頓沒有把所有的經曆都花在石油生意上,他知道發財的途徑還有很多條,如果他的心靈已經麻木,失去了敏銳的感知能力,也就隻能和莫布利旅館原來的老板那樣抱怨生活,覺得沒有什麼事情能夠改變生活。不論你曾經經曆了怎樣的成功和失敗,都不要放棄對生活的敏感,隻有在眾多的想法中篩選出最出色的一條,你的成功幾率才會大大增加。

培養更好的自己

不要在泥水中洗腳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裏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而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立身處世不能在高一點的境界裏,就如同在塵土飛揚的空氣中拍衣裳、在泥濘不堪的水窪裏洗腳一樣,怎麼能夠超凡脫俗?處理事物假如不多留一些餘地,就好比飛蛾撲火,公羊用角去頂撞籬笆,角反被籬笆卡住一樣,哪裏能夠使自己的身心擺脫困擾、感到安樂愉快呢?

“你會成為你希望成為的樣子,”老人站在一位年輕人麵前,總結自己一生的感悟,“我離開校園時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但我鍾愛的那家報社已經招滿人了。我寫了很多文章,拿著它們在報社門口等待機會。兩周以後,報社的編輯終於同意讓我在那裏實習。當時同學們都找到了工作,已經開始獨立生活了,但是我在半年時間裏沒有拿到一分工資,因為我是實習生。”接著,老人激動地說:“但是那並不重要,我想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發言人,也想用自己的聲音去幫助困難的人。最後,我做到了。”

那位老人半年裏沒有拿到一分工資,卻仍堅持做記者的工作,因為這份工作對他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工作本身,是一次向夢想的進發,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每個人對自己都有不同的期待,上麵的這位老人希望成為記者,就朝著記者的目標出發。有追求、有要求的人,在生活當中有自己的原則,他的一生就會向著自己心中的方向靠近。因此,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首先應學會要求自己。

要求自己,就是要對自己的言行有一個規範,如果你在泥水中洗腳,能洗幹淨嗎?恐怕隻會越洗越髒。隻有對自己有高於周圍環境的要求,才能“眾人皆醉我獨醒”,保持清醒和理智的自我。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希季,對“兩彈一星”研製有著卓越的貢獻。他談起在清華大學的前身西南聯大學習時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是教師的一絲不苟、要求嚴格。當時還是抗戰時期,教學條件非常艱苦,但是老師對學生從不“手軟”。每次考試,1\/3左右的學生不及格是常事。有一次,機械零件課考試,他自己估計是六七十分,卷子發下來卻是零分,這是他萬萬沒有料到的。劉仙洲教授的嚴格讓人害怕,但這次未免過於苛刻。但後來他漸漸明白:在工程設計中,哪怕是1%的錯誤,帶來的結果也將是全部報廢。“要麼是100,要麼是0。”後來他始終以此為教訓。他在從事導彈研究中以此要求自己、要求學生,絕不允許出現哪怕1%、1‰的失誤。

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神舟”七號順利上空,看到中國的宇航員走出艙門,也是無數的專家和工作人員環環相扣、一絲不苟地配合、調整的結果。

嚴格要求自己不僅能夠讓自己實現理想,還可以幫助你更好、更輕鬆地實現目標。

第一屆現代奧運會1896年在希臘舉行,美國青年加裏特想要參加鐵餅比賽的項目,但他並不知道鐵餅的形狀和重量。於是,他模仿資料中記載的古代奧運會上使用的鐵餅,自己在家做練習。他生怕自己的鐵餅不夠重量,所有就故意把練習時的鐵餅做得重一些。當他參加比賽的時候,驚喜地發現比賽用的鐵餅比自己平時訓練時用的要輕得多。於是,加裏特輕鬆地贏得了首屆現代奧運會的鐵餅冠軍。

平時充分準備,比賽時就能遊刃有餘,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是如此。學習上多練習,考試的時候就能暢通無阻了。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要求自己呢?

首先,你要給自己設計一個美好的未來,然後明確為了實現夢想,需要哪些條件,列出自己的原則,依著這些原則來要求自己。

其次,就是嚴格執行這個原則,不能尋找任何借口來違背它。想一想,這些都是為了實現夢想,如果輕易就觸犯了,那還有什麼價值,自己的夢想還有什麼值得期待的呢?

青少年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看到大家都沒有做作業,自己也就心安理得地不做;明明應該今天完成的練習,找點理由就推到了明天;和朋友約好要保密的事情,一時心癢就說出來給大家聽……這些事看來很微小,卻在一點一滴啃噬你美好的未來!

對自己有要求的人,不妨把自己的原則說出來給大家聽,一方麵可以讓更多人監督你,讓你更有動力去遵循要求;另一方麵,朋友們也不會拉著你去做違背你的要求的事情了,你也就不會感到進退兩難。魯迅小時候經常遲到,他就在桌上刻了一個“早”字,從此就再也沒有遲到過。

不要在泥水中洗腳,也不要在境況不如自己的人中間找勇氣,而是要看到一個更成熟、更美好的未來在等待著自己去實現。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的人,一定會成為更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