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於是下令安營紮寨,派一隊人馬衝了出去,直奔趙國王宮去搬兵。黃昏時分,白起率重兵已將趙軍裏三層外三層地團團圍住。一圍就是一個多月,趙括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士兵們糧食吃完了就挖草根找野菜,有人剝樹皮充饑。
81又過了十餘天,野菜、草根、樹皮都吃得精光,餓瘋了的士兵竟在大帳裏砍起人來,先是老弱病殘被殺,後來強壯的士兵之間也開始了拚搏。這時,趙括終於知道,白起確實就在兩軍陣前,一種難以言喻的恐懼襲上心頭,他預感到滅頂之災在所難免了。那些天,他幾乎沒日沒夜地昏睡,沒日沒夜地做夢,有可怕的夢也有甜美的夢,忽而夢見趙王贈給他的一箱箱黃金,變成一座座金碧輝煌的宮殿;時而又夢見白起、白馬、白戰袍,忽地明晃晃透著涼氣的一把大刀架在他脖梗上,他拚命地呼喊救命,可是四下一個人影也沒有,隻有漫天的大雪在無聲地飄落。啪地一個巴掌猛抽在他的臉上,一抬眼見是自己的母親帶著供品、香和紙,在自己的墳前邊哭邊拍打著墳頭,幾次把他從夢中驚醒。
白起元帥領秦軍步步緊逼縮小對趙括的包圍圈,趙軍營中弱肉強食互相殘殺愈演愈烈。在內外交困的嚴峻形勢下,趙括百般無奈,隻得硬著頭皮下令,竭盡全力殺出一條血路。
一個殘月朦朧的清晨,趙括帶著五千名精兵,分兵四路突圍,不料,秦軍早有防備,預先埋伏下弓箭手,見趙軍在陣前出現當即萬箭齊發,把趙括四路人馬殺得狼奔豕突。趙括的坐騎身上被戳了幾個窟窿,突然馬失前蹄把趙括從它背上拋向空中,重重地摔在地上,趙括爬起來就想朝營中跑,可惜遲了,秦軍一陣弓箭疾如雨下,把趙括的肩、膝、肘、胯,前心後背渾身上下穿個透,這位紙上談兵的將軍搖搖晃晃,最後終於訇然倒地了。白起手起刀落斬下趙括的首級,挑在招降旗上,營中的趙兵個個餓得皮包骨頭,見主將大帥已死,紛紛丟兵卸甲跪地願降。
這一戰,秦軍得馬匹數萬,兵刃堆積如山,俘虜和收降趙軍共計45萬人。
雖然是勝利者,但望著像海浪一樣層層疊疊的人群,白起和王齕的心裏有點發怵,他倆商議再三,認為這麼多的降兵降將,一旦有人策動造反局麵很難控製,必須要有一個萬無一失的辦法。這天,白起下令,將投降的趙軍編成十個兵營,由秦軍十員大將調遣,同時,秦兵20萬人分散到45萬趙軍的十座兵營中監視行動。當天晚上,白起又發布一道密令:凡秦國兵將一律用白布纏頭,無白布纏頭者定是趙兵,子時行動把他們統統殺掉。秦兵們接到密令後潛入趙兵十座營中,到時,像砍瓜切菜一樣大肆屠殺手無寸鐵的被俘趙軍,一夜之間屍積如山,45萬人的鮮血染紅了漫山遍野的杜鵑,彙成一條紅色的淙淙有聲的溪流。從此之後,陽穀的水都變得血紅血紅的,後人把它稱之為丹水。
這就是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間發生的中國戰國時期最大的一場戰役——長平之戰。
“核戰爭”——史前之謎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一譯《瑪哈帕臘達》,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意譯為“偉大的波羅多王後裔”,描寫班度和俱盧兩族爭奪王位的鬥爭,與《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寫成於公元前1500年,距今約有三千五百多年了。據說書中記載的史實比成書時間早了兩千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發生在距今約五千多年前。
此書記載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遊的科拉瓦人和潘達瓦人、弗裏希尼人和安哈卡人兩次激烈的戰爭。書中的第一次戰爭是這樣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穩坐在維馬納(類似飛機的飛行器)內降落在水中,發射了‘阿格尼亞爺(一種類似飛彈的武器,能在敵方上空產生並放射出密集的光焰之箭),如同一陣暴雨,包圍了敵人,威力無窮。刹那間,一個濃厚的陰影迅速在潘達瓦上空形成,上空黑了下來,黑暗中所有的羅盤都失去作用,接著開始刮起猛烈的狂風,呼嘯而起,帶起灰塵、沙礫,鳥兒發瘋地叫……似乎天崩地裂。”“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曳,這種武器發出可怕的灼熱,使地動山搖,在廣大地域內,動物灼斃變形,河水沸騰,魚蝦等全部燙死。火箭爆發時聲如雷鳴,把敵兵燒得如焚焦的樹幹。”第二次戰爭的描寫更令人毛骨悚然,膽戰心驚:“古爾卡乘著快速的維馬納,向敵方三個城市發射了一枚飛彈。此飛彈似有整個宇宙力,其亮度猶如萬個太陽,煙火柱滾升入天空,壯觀無比。”“屍體被燒得無可辨認,毛發和指甲脫落了,陶瓷器爆裂,飛翔的鳥類被高溫灼焦。為了逃脫死亡,戰士們跳入河流清洗自己和武器。”
相信每個讀到這段文字的人都會產生同樣的感受,如此殘酷的戰爭以及如此巨大的破壞程度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後的場麵。這段文字幾乎就是核戰爭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