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性質問題,大致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綏靖”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前蘇聯與德國締結條約是真正的禍水西引,實行了比英法更甚的綏靖政策。《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與《慕尼黑協定》並無本質區別,都是歐洲大戰前夕綏靖政策的典型表現,或者說蘇德條約是繼英法之後前蘇聯掀起的又一個綏靖高潮。第二,“革命妥協”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利用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打破帝國主義包圍,粉碎帝國主義陰謀的革命妥協,它與列寧主義的外交原則——既考慮蘇聯的國家利益又考慮全世界進步人類的利益是不相違背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是前蘇聯外交利用帝國主義營壘的矛盾,取得有利的國際環境的一大勝利。第三,“分贓”說。他們認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一份地地道道的大國宰割小國的預分贓合同。
關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後果問題,史學界爭論更大,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第一,“有利”說。《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爭取了對前蘇聯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使前蘇聯贏得了為戰勝侵略者所必需的22個月的時間,並使日本在國際上更加陷入孤立,對前蘇聯人民及世界反法西斯的國家和人民更有利。第二,“利大於弊”說。有學者撰寫文章說,我們既要看到《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積極作用,又要如實地分析客觀存在的消極後果。但是兩相比較,權衡利弊得失,盡管條約給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以及蘇聯本身曾短暫帶來一些消極的後果,但……積極的作用是根本的,主導的。第三,“弊大於利”
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盡管《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前蘇聯贏得了一年多的備戰時間,為後來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它由此帶來的後果也是嚴重的。
如“客觀上助長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大大損害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威信”,“給國際共運造成了分裂,損害了各國黨的威信,破壞了開始形成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使自己喪失警惕,使蘇聯在衛國戰爭初期遭受了極其嚴重的損失”。第四,“不利”說。《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消極作用很大,理由是:“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蘇聯的手腳,不利於充分利用帝國主義矛盾,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推遲世界大戰的爆發。並且,《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模糊了蘇聯和世界人民的認識,不利於推動世界人民進行反法西斯鬥爭。”
這樣,有關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一係列問題就成了史學界爭議的一個熱點。弄清這些問題對於正確評價戰前國際關係、深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巴巴羅薩”——德軍陰謀
“巴巴羅薩”的意思是“紅胡子”。“紅胡子”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腓特烈是崇尚擴張侵略的家夥,他曾六次入侵意大利,並指揮十字軍東侵。窮兵黷武的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極力效仿“紅胡子”,妄圖稱霸世界。
1940年12月,希特勒在極其絕密的情況下策劃了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
的計劃——進攻蘇聯的作戰計劃。希特勒想像“紅胡子”一樣,以閃電戰的方式突然襲擊蘇聯,打垮蘇聯。
為了迷惑蘇聯人的注意力,希特勒故意製造了種種假象,散布謠言。他把他的部隊東移說成是要進攻英國。為此,德國出版了許多英國地圖,軍隊裏都配備了英語翻譯,甚至還製訂了在英國登陸的所謂“鯊魚”和“魚叉”計劃。
在這些謠言和假象的掩護下,1941年5月下旬,德國鐵道部門每24小時開出100列軍車,在短短的兩星期內有47個德軍師,其中包括28個坦克師和摩托師被運往德蘇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