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希特勒與羅姆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矛盾,既可以說患難之交,但兩人同時又有很大分歧。生性狠毒、殘暴而又狂妄,同時又是納粹運動“激進分子”的羅姆在希特勒上台後,不僅加緊發展衝鋒隊,而且,他提出要掃除德國大企業家、金融家、貴族以及牢牢控製著陸軍的普魯士將軍,開展所謂的“第二次革命”,建立真正的“民族社會主義”國家。他的這些企圖使納粹政權無法容忍,希特勒便考慮著如何把衝鋒隊解決掉。
其三,衝鋒隊與黨衛隊的鬥爭。於1925年成立的黨衛隊,即黑衫黨,原是衝鋒隊的下級組織,作為希特勒鐵杆衛隊的黨衛隊,在衝鋒隊膨脹的同時亦迅速發展壯大。在爭權取寵的競爭中這兩支政治力量必然會發生矛盾衝突,特別是從1929年希姆萊擔任黨衛隊全國首領後,雙方的矛盾更為激化。
其四,衝鋒隊和陸軍之間的衝突。德國軍隊在“一戰”
後受到限製,在衝鋒隊成立之初,陸軍方麵出於使德國武裝起來的目的,對衝鋒隊采取的是扶持態度,把它作為後備軍。但隨著羅姆想要取代國防軍的意圖的日益暴露,軍界意識到其特權受到了威脅。1933年2月,希特勒剛登上總理寶座,羅姆就提出要以衝鋒隊為基礎,將陸軍、衝鋒隊、黨衛隊置於國防部的統一領導下,並暗示要由他自己出任國防部長,這引起陸軍將軍們的強烈反對。國防部長勃洛姆堡強烈要求希特勒對衝鋒隊給予一定的限製,把衝鋒隊排斥在武裝部隊之外,隻把國防軍作為“武器的唯一持有者”。隨著1934年夏天的來臨,衝鋒隊參謀長和陸軍總司令部之間的關係繼續惡化。在內閣中,羅姆和國防部長勃洛姆堡將軍常常發生激烈爭吵。3月間,這位國防部長向希特勒抗議說,衝鋒隊正用重機槍秘密武裝一支大規模的特別警衛隊。
勃洛姆堡將軍指出,這不僅是對陸軍的威脅,而且由於它做得過分公開,也威脅到德國在國防軍主持下進行的秘密擴軍。希特勒在決定如何取舍二者的過程中,按理說應較為偏袒他的發跡資本——衝鋒隊,但這樣做有兩大棘手的問題:一是若保留龐大的衝鋒隊,他將很難向歐洲各國作出恰當解釋,他的外交將因此而陷入難堪境地;二是如果把國防軍得罪了,繼承危在旦夕的興登堡的總統職位的野心就難以達到。
一次,希特勒在國防部長勃洛姆堡將軍、陸軍總司令弗立契將軍和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海軍上將的伴同下,乘巡洋艦“德意誌”號從基爾出發,前往柯尼斯堡參加在東普魯士舉行的春季演習。希特勒把興登堡病危的消息告訴了陸海軍司令後,直率地提出,要在國防軍的支持下,由他來接替興登堡為總統。為了報答軍方的支持,他答應壓製羅姆的野心,大大裁減衝鋒隊人數,保證陸海軍繼續做第三帝國唯一擁有武器的組織。
於是希特勒便以衝鋒隊陰謀“二次革命”為借口,順水推舟地將惹是生非的衝鋒隊除掉。希特勒和羅姆在曆經14年的艱辛患難之後,他們現在終於分手了。為希特勒和納粹主義效勞的這個滿臉傷疤、性格暴躁的打手,就這樣結束了他惹是生非的一生。羅姆的死況之慘烈不下於他生前的作為。對於他曾經大力幫助登上任何其他德國人所從未攀登的至高無上地位的那個朋友,他隻有輕蔑而已。而且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像那一天橫遭殺戮的好幾百個人一樣,他一點也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也不清楚,為什麼發生這件事,唯一清楚的是,這是一樁背叛朋友的行為。但是,他萬萬想不到居然是阿道夫·希特勒幹的,雖然他的一生一直是生活在這種行為之中,而且自己也經常幹這種勾當。與此同時,在柏林,戈林和希姆萊也忙得夠嗆。他們一共搜捕了150名左右衝鋒隊長,排在利希特菲爾德士官學校的一道牆前,由希姆萊的黨衛隊和戈林的秘密警察所組成的行刑隊槍決。
毫無疑問,上文四點都是希特勒血洗衝鋒隊的背後原因,但最後真正促使希特勒下定決心、付諸行動的又是何直接原因呢?火藥桶之導火索何在?由何人直接引爆?還有在這次血洗衝鋒隊的行動中到底有多少人被殺,這個數字至今也沒有得到確認,希特勒在7月13日國會發言時宣布槍決了61人,其中包括19名“衝鋒隊高級領袖”,另有13人因“拒捕”而被殺,3人“自殺”,總共77人。德國流亡組織在巴黎出版的《清洗白皮書》中宣稱有401人被殺,但隻列出了116人的姓名。在1945—1946年的紐倫堡審判中,有關材料提出的數字是“一千多人”。
“奇怪戰爭”——英法綏靖政策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打破了歐洲的平靜,兩天之後,作為波蘭盟國的英、法相繼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但緊接著出現的局麵卻讓人費解:一方麵,德國法西斯以牛刀殺雞之勢,壓向波蘭;另一方麵,在西歐戰場的法、德邊境上,擁兵百萬的英法聯軍卻按兵不動,坐觀德國滅亡波蘭。這種不戰不和的局麵長達八個月之久,針對這麼長時間的“西線無戰事”狀態,德國人開始把這種戰爭叫做“靜坐戰”,後來國際社會發明了一個專有名詞“假戰爭”,也被人們稱為“奇怪的戰爭”。戰前英、法各自都對波蘭承擔了軍事援助義務,但為什麼發生戰爭之後,兩國對德宣而不戰?英法德之間怎樣的心態才造就了這樣一場令人費解的“假戰爭”?英法兩國又在這場遊戲中收獲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