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兩國與波蘭訂有盟約,並對波蘭的獨立一再做過保證。但是,當德國發動侵波戰爭時,英、法的執政者還在幻想召開德、意、英、法、波五國會議來和平解決爭端。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後,英、法政府對德宣戰,並表示要履行保護波蘭獨立的諾言。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聯邦也相繼發表聲明,支援英、法對德宣戰。但英、法政府實際上是宣而不戰,未認真援助波蘭。
當時德軍主力已投入波蘭戰場,在西線隻留下少量兵力防守齊格菲防線,但從1939年到1940年5月,英、法和德國在西線均未展開大規模的戰鬥行動。直到1940年5月10日,“奇怪的戰爭”終因德國進攻挪威而告結束。挪威的失陷使英、法真正認識到德國的戰爭機器不會停止,英、法領導人才真正準備認真對德作戰。
長期以來,前蘇聯史學界的一些觀點認為“奇怪戰爭”並不奇怪,它是英、法兩國“慕尼黑政策”的繼續。有人甚至認為,它實際上是英、法企圖聯合德國進攻前蘇聯、建立反蘇“聯合戰線”的政治方針,是英、法統治集團對“禍水東引”猶抱幻想的產物。當分析英國在德波戰爭期間的立場時,英國工黨著名活動家休·道爾頓也承認,我們把波蘭叛賣了,把他們置於死地,一點也沒有幫助他們。波蘭派了一個軍事代表團前往倫敦,但一直等到9月9日,才受到英軍參謀總部的接見。波蘭代表要求英國空軍立即采取行動,向波蘭提供軍事行動急需的各種軍需品,尤其是武器、彈藥,但這些要求一個也沒有得到滿足。
該觀點稱,在綏靖政策的影響下,英國在戰爭初期的軍事戰略計劃是在1938—1939年根據這樣的假設提出來:戰爭將是長期的,在戰爭頭幾年英國實際上將不參與積極的軍事行動。法國則長期追隨、附和英國奉行的綏靖政策,也不做臨敵準備。為此,它還一方麵封鎖德國的西部邊界,另一方麵拿波蘭,甚至匈牙利、羅馬尼亞為禮物,以推動希特勒放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進攻前蘇聯。也正是在這種政策下,人們才看到了這樣的“奇怪場景”:德國加緊移兵、加速備戰,而倫敦、巴黎則是一派和平景象;西線戰場上,德國人在鐵路上裝卸槍炮、輜重,英、法兩國百萬大軍並不去打擾他們。法軍在馬其諾防線監視哨上的士兵,每天的例行功課是做遊戲般無聊地數著從萊茵河右岸通過的德軍列車,從不思攻擊。這些軍車有時在距離他們僅五百公尺的德國鐵路上安全運行。
在前沿陣地上,德軍隻要豎起“我方不開槍”的標語牌,就可以不用掩蔽地進行工程作業。德國也“以禮相待”,除了進行空中偵察外,沒有對英、法采取空中行動。這樣的戰爭足足持續了八個月,這給了希特勒充分的時間,使他新組織起了146個師的兵力,新造出了4000餘架飛機,並得以把重兵轉移到西方。英、法推行綏靖政策和“奇怪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竭力避免希特勒的侵略,然而事與願違。當戰火終於燒到他們自己的頭上,英、法才猛然驚醒,但為時已晚,一言以蔽之,這種綏靖政策無疑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但也有人針鋒相對地提出截然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奇怪戰爭”並不是綏靖政策的繼續,而是英、法對德政策從“戰前妥協綏靖”走向“全麵武裝抗爭”所必然經曆的“中間過程”。英、法對德宣戰,標誌著綏靖政策的基本終結,同時又是英、法武裝抗德的起點。該觀點認為,現代戰爭是敵對雙方各種力量的全麵較量,交戰雙方軍事力量和人力、物力、資源,是各自製定戰略方針的基本依據。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時雙方力量對比來看,德國的軍事力量占有極其明顯的優勢,而且優勢將在隨後的半年之內持續。當時,英國剛剛實行新的征兵製,無法派出軍隊。雖然其海軍占有優勢,但多在海外,負有守衛殖民地、護衛7000艘商船等使命。法國的陸軍裝備非常低劣,無法展開大規模的攻勢。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派出了9個師的兵力沿薩爾河的德國防線向前推進了8千米。另外,法國空軍力量也不足以對德國實施空中轟炸。雖然在戰爭爆發初期,西線戰場德軍力量暫時薄弱,但法國軍隊也並不十分集中,而且還要照顧到北部戰場的安全。再加上德國回師西進速度驚人,因此英、法聯軍實際上基本談不上優勢可言。德國進攻法國之時,英、法兩國在軍事上仍然處於劣勢。
基於此,傳統觀點無視雙方軍事力量對比的事實,也無視當時英、法兩國對這種對比的估計,僅僅從英、法兩國對德宣而不戰、蘇芬戰爭期間英法援助芬蘭等行動中,簡單推出“宣而不戰是有意不打”的結論,未免過於主觀,不能令人信服。該觀點還強調,認為“奇怪戰爭”是英、法兩國有意聯合德國進攻蘇聯,完全是出於主觀臆斷和國際政治鬥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