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對於“奇怪戰爭”是否是英、法當局綏靖政策的繼續,今後也許還會繼續爭論下去。究竟曆史真相如何,有待於更多相關資料的解密。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各有算盤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條約。1939年3月15日,德國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3日又占領立陶宛濱海城市默麥爾。4月3日下達旨在消滅波蘭的白色方案。5月22日又簽訂《德國意大利軍事同盟條約》。
1939年8月中旬,蘇聯的國際處境十分險惡。日本繼1938年在中蘇邊境張鼓峰挑起反蘇武裝衝突後,1939年5—8月又在中蒙邊境諾門坎地區向蘇聯、蒙古軍隊發動大規模進攻。蘇聯在4—8月多次主動采取行動同英、法在莫斯科舉行關於締結互助條約和軍事協定的談判,爭取建立反侵略的統一戰線。
但英、法仍奉行綏靖政策,無意與蘇聯合作。與此同時,英國同德國進行一係列秘密談判,力求實現英、德合作,把戰火引向蘇聯。在這種情況下,蘇聯也采取措施調整同德國的關係。斯大林於8月21日接受希特勒提出的立即締結互不侵犯條約的要求。8月23日蘇聯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有效期10年。條約規定,締約雙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將不參加直接或間接反對對方的國家集團;當一方受到第三國進攻時,另一方不給予第三國任何支持;就彼此有關問題,密切接觸,交換情報;和平解決相互間的一切爭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國家公布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的簽訂使蘇聯得以暫時置身於戰火之外。但條約簽訂不到兩年,德國在西線得手後,於1941年6月22日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
1946年5月30日,英國《曼徹斯特衛報》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附有一項秘密議定書,而且對其內容予以了披露。文章發表後,立即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強烈震動,蘇聯當局當即予以了反駁。
的確,在前蘇聯的公開出版物中至今尚未見到有關《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的秘密附加議定書。收入《蘇聯對外政策文件彙編》第四卷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沒有涉及秘密附加議定書的條款。鮑爵姆金領導編寫的《世界外交史》第三卷和維戈茲基等人編著的《外交史》第三卷也隻字未提秘密附加議定書。阿赫塔姆江等人的《蘇聯軍事百科全書》在談到《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時對秘密議定書沒有提及。薩姆索諾夫主編的《蘇聯簡史》也持同樣說法。曾參與1940年蘇德談判的別列日柯夫在其回憶錄中不僅沒有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附有秘密議定書,而且認為:“對1939年蘇德條約問題,虛假報道堆積如山。”1948年2月,蘇聯情報局在題為《揭穿曆史捏造者(曆史事實考證)》的文件中對英、美單方麵公布德國外交文件予以反對。德波林主編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引用了1939年8月24日蘇聯《消息報》所發表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的條款,不但對秘密附加議定書一點兒也沒提到,而且批評說:“資產階級世界有人陷於偽造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繼續就條約和蘇聯的目的撒謊。”
但是,不少西方學者推測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附有秘密議定書。
如原納粹德國上將蒂佩爾斯基希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一書中敘述了關於希特勒將部分波蘭領土劃給前蘇聯、對與前蘇聯接壤的東歐小國不表示興趣的問題,他實際上談到了西方國家公布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議定書的一些內容。美國學者威廉·夏伊勒在其名著《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中還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附加議定書的主要內容予以列舉。法國當代著名史學家讓·巴蒂斯特·迪羅塞爾在其《外交史》中斷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存在著無可爭議的秘密議定書。奧地利的布勞恩塔爾也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附有秘密議定書的說法持肯定態度。英國著名學者阿諾德·托因比等人編的《大戰前夕,1939年》一書載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議定書的主要條款。英國學者艾伯特·西頓在其《蘇德戰爭,1941—1945年》一書中也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附有一份草率擬就、措辭模棱兩可的秘密議定書的敘述。
另外,史學界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認識、動機、責任、性質和後果等許多方麵都有不同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