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虛榮心是一種追求虛榮的性格缺陷。想把丟掉虛榮心,應注意以下幾點進行調整。
認識虛榮心的危害
虛榮心強,就會在思想上會不自覺地滲入自私、虛偽、欺詐等因素,虛榮在現實中隻能滿足一時,長期的虛榮會導致非健康情感因素的滋生。虛榮心理的表現是多方麵的:對自己的能力、水平過高估計;處處炫耀自己的特長和成績,喜歡聽表揚,對批評恨之入骨;常在外人麵前誇耀自己有點權勢的親友;對上級竭盡拍馬奉承;不懂裝懂,打腫臉充胖子,喜歡班門弄斧;家境貧寒卻大手大腳,擺闊氣趕時髦;對別人的才能妒火中燒,說長道短,搬弄是非等等。認識虛榮心到來的危害,才能給自己敲響警鍾。
端正自己的價值觀
自我價值的實現不能脫離社會現實的需要,必須把對自身價值的認識建立在社會責任感上,正確理解權力、地位、榮譽的內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實意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人們的觀念發生了新的變化,加上社會上某種消極因素的影響,不少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偏離,將虛華,闊氣,看作是時髦的象征,這為虛榮心的滋長提供了土壤。這種情況下,隻有著眼於現實,把自己的理想與國家、民族的前途結合起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有一個正確的人生定位。
跨過虛榮的樊籬,幸福就在腳下。
幸福不在於美德的報酬,而在美德的本身
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從哪裏來?
有一天,李端願太尉問曇穎禪師:“禪師!請問人們常說的地獄,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
曇穎禪師回答說:“無中說有,如同眼見幻境,似有還無;太尉現在從有中生無,實在好笑。如果人眼前看到地獄,為什麼心裏看不見天堂呢?天堂與地獄都在一念之間,太尉內心平靜無憂慮,自然就沒有疑惑了。”
太尉發問:“那麼,內心如何無憂慮呢?”
曇穎禪師回答:“善惡都不思量。”
太尉又問:“不思量後,那心歸何處啊?”
曇穎禪師說:“心無所歸。”
太尉再問:“人如果死了,歸到哪裏呢?”
曇穎禪師問:“不知道生,怎麼知道死啊?”
太尉說:“可是生我早已經知曉了的。”
曇穎禪師又問:“那麼,你說說生從何來?”
太尉正沉思時,曇穎禪師用手直搗其胸,說:“隻在這裏思量個什麼啊?”
太尉說:“是啊,何必為此自尋煩惱呐。”
曇穎禪師說:“一切源於你內心不靜,所以才會讓憂慮來襲。”
正如禪師所說,幸福應從內心清淨中來。人心就像一汪活水,人心如果散亂,就如同被攪渾的活水。這樣人會因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常常隨著別人的意見而走,會受別人評價的影響,會活得很累,這樣的人,怎麼能感受得到幸福呢?反之,一個內心清淨的人,不受任何外在的影響,方能真正認清自己,才能朝著幸福邁出堅定的步伐。
那麼要如何才會內心清淨呢?古人說:“無所為而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這句話教導我們行善時,不要想著“我又在做善事了!”真正的“善”,不是獲得,不是占有,而是一種犧牲與奉獻。隻有樹立美德,你的內心才會平靜,才能觸摸幸福。
隻有內心清淨,才能得到幸福,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脫自在,遠離煩惱,這樣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人生。
強烈地希望幸福,就要用心去追求
有一部電影《料理鼠王》講的是一隻熱衷烹飪的老鼠雷米的故事:
雷米一隻可愛而執著的老鼠,它對烹飪有這濃厚的興趣,一心想成為一個偉大的廚師。但是,現實卻時常提醒他不要妄想,因為對於香氣漫溢的廚房來說,老鼠是最不受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