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禪師問:“有什麼不一樣呢?”
朱慈目說:“我過去在持佛號時,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心中也能覺得佛聲綿綿不絕,就是不想持,那聲音也會像泉水自動流出來。”
佛光禪師說:“這其實很好啊,表示你學禪已經到了找到自我真心的境界了啊。”
朱慈目說:“謝謝禪師的讚歎,但我現在不行了,我現在很苦惱,因為我的真心不見了。”
佛光禪師疑惑地問:“真心怎麼會不見呢?”
朱慈目說:“因為我與佛相應的心沒有了,心中佛聲綿綿不斷的靜念沒有了,再也找不回來了。禪師,我為此很苦惱,請您告訴我,我到哪裏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禪師啟示說:“你應該知道,真心並不在任何地方,你的真心就在你自己的身中。”
朱慈目說:“我為什麼不知道呢?”
佛光禪師說:“因為你一念不覺和妄心打交道,真心就離你而去了。”
朱慈目聽後,如醍醐灌頂。
真心沒有了,就好像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家的門。人為什麼會有各種各樣的迷惑呢?就如佛光禪師所說的,因為虛妄遮蔽了真心。叔本華說:“最大的快樂源泉是自己的心靈。”的確如此,若想獲取快樂,回歸靈性,就要清除心中的一切汙物,不虛妄,保持自己的真心。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大意是說,子夏問孔子,詩經中這三句話到底說些什麼,孔子告訴他,繪畫完成以後才顯出素色的可貴。
一個老人到了歲月的盡頭也會像少年一樣,是一張什麼也沒有的白紙,所以世人常說老小孩。但是此時的“白紙”卻不是少年時的空白,而是過盡千帆後的恬淡與豁達。人隨著年歲的增長、閱曆的豐富,漸漸會喜歡濃鬱而敦厚的色彩,因為那就像我們溫和持重的性格一樣。
人生來時雙手空空,卻要讓其雙拳緊握;而等到人死去時,卻要讓其雙手攤開,偏不讓其帶走財富和名聲……明白了這個道理,人就會對許多東西看淡。幸福的生活完全取決於自己內心的簡約,而不在於你擁有多少外在的財富。老了,才明白一切都不過是空,甚至自己的生命也會時常感覺到脆弱。這時少了年輕人的血氣方剛,褪去了中年人的惆悵和幽怨,留下的是一顆通透的心靈。
人生短暫,何必活在別人的標準和眼光之中。何不完完全全、真真實實地生活,享受到人生的樂趣呢?美麗總是驚鴻一瞥,如曇花一現,那為什麼不讓人生過得真切而美麗呢?正如偉大的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句一樣: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
繁華過後總是空,洗盡鉛華才是真。在真實的生活中,素色才是最美的風采。
懷著一顆質樸的心,拒絕心靈的蒼老
每個人剛走上社會時,都是懷著一顆初心,然而經曆艱難困苦之後,一顆原本質樸的心變了。生活在世事紛擾的世界裏,爾虞我詐讓我們多了一些虛偽,鉤心鬥角讓我們多了一些狡詐,世態炎涼讓我們多了一些冷漠。混跡江湖,有多少人能保持一顆純淨質樸的初心呢?
1928年,時年26歲的沈從文被當時任中國公學校長的胡適聘為該校講師。
在此之前,沈從文以行雲流水的文筆描寫真實的情感,贏得了一大批讀者,在文壇享有很高的聲望,但他給大學生講課卻是頭一回。為了講好第一堂課,他進行了認真準備,精心編定了講義。
盡管如此,第一天走上講台,看見台下黑壓壓地坐滿了學生,他心裏仍不免發虛,竟整整呆了10分鍾,一句話也說不出。後來開始講課了,由於心情緊張,他隻顧低著頭念講稿,事先設計在中間插講的內容全都忘得一幹二淨。結果,原先準備的一堂課,十分鍾就講完了。接下來的幾十分鍾怎麼打發?他心慌意亂,冷汗順著脊背直淌。
後來,沈從文沒有天南地北地瞎扯來打發時間,而是老老實實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這老實可愛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一陣善意的笑聲……後來,一位當時聽過這堂課的學生在文章中寫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誠令人欽佩,這是有生以來聽過的最有意義的一堂課。
沈從文不是“科班”出身,但他不墨守成規,而別開生麵的言傳身教,使他獲得了成功。這“成功”的第一課,成為他率直人生的真實寫照。
麵對失敗不敷衍、不逃避,能老實地袒露內心的人,當然會得到別人的諒解。質樸最能打動人心。南懷瑾先生說,人之所以蒼老,是由於受一切外界環境和自己情緒變化的影響。而保持一顆質樸的心,可以讓生命永遠保持健康,讓生命永遠保持青春,讓自己回歸自然,回歸生活的原始本色。
永遠保持一顆光明磊落、純潔質樸的心,這才是做人的最高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