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曆史(真假史料混編)(2 / 3)

之後太宗皇上專門召見安平公主和真人,笑著對真人說道,你當初說的話都應驗了,現在朕說的話也要應驗,於是就在長安城邊上蓋了一間很宏大的道觀。真人說,太富麗堂皇了,雖然世間也要尊神敬鬼,但是治國的根本還是在於民心。修真之人本來就是方外之人,不可不在意人間的奢華,於是上書請求把這間道觀改成學院,讓國子監的學生使用,自己仍然住在公主府旁邊的小道觀裏麵。太宗看了他上的書覺得很對,於是賞賜他了很多財物,這些都被真人換成了書送到各個道觀的義學裏麵去了。

突厥滅亡後,其屬下的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者向西投奔西域,投降唐朝的還有十萬戶,太宗下詔讓郡臣商議如何處置。

大臣們都說:北方狄人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的禍患,現在很幸運他們已經敗亡,應當全部遷徙到河南兗、豫之間,分別各個種族部落,讓他們分散居住在各州縣,教他們耕種織布,將他們轉為農民,使塞北地區永遠空曠無人。

中書侍郎顏師古認為:突厥、鐵勒族自古以來很難臣服,陛下既然使他們稱臣,請將他們安置在河北地區。分別設立酋長,統領其部落,則可以永無禍患。

禮部侍郎李百藥認為:“突厥雖然稱為一個國家,但它的各部族劃分都有其部族首領。現今應當乘其離散,各以本部族設首領,使其不互為臣屬,縱使想立阿史那氏為首領,也隻可領有其本部族而已。國家分為幾部分則力量削弱,容易控製,幾部分勢均力敵則難以相互吞並,各自力圖保全,必不能與大唐相抗衡。請求仍然在定襄置都護府,作為節度該地區的機構,這是安定邊防的長久之計。”

夏州都督竇靜認為:戎狄的本性,如同禽獸一般,不能用刑罰法令威服,不能用仁義道德教化,況且他們留戀故土的心情也不易忘卻。將他們安置在中原一帶,隻有損害大唐而沒有益處,恐怕一旦陡生變故,對大唐政權構成威脅。不如借著它將要滅亡的時機,施加意外的恩寵,封他們王侯稱號,將宗室女嫁給他們,分割他們的土地,離析他們的部落,使其權勢分化削弱,易於鉗製,可讓他們永為藩臣,使邊塞永保平定。

溫彥博認為:將突厥人遷徙到兗、豫之間,則違背其本性,這不是讓他們生存的辦法。請求依照漢光武帝時的辦法,將投降的匈奴人安置在塞外,保全其部落,順應其風俗習慣,以充斥空曠之地,使其成為中原的屏障,這是較完善的策略。

魏徵認為:突厥世代為寇盜,是老百姓的敵人。如今幸而滅亡,陛下因為他們投降歸附,不忍心將他們全部殺掉,應當將他們放歸故土,不能留在大唐境內。戎狄人麵獸心,力量削弱則請求歸服,強盛則重又叛亂,這是其本性。現在投降的將近十萬人,幾年之後,發展到幾倍之多,必是心腹大患,後悔都來不及。西晉初年胡族與漢民在中原混居在一起,郭欽、江統都勸晉武帝將胡族驅逐出塞外,以杜絕由此產生禍亂,武帝不聽。此後二十餘年,伊水、洛水之間,遂為北方戎狄聚居之地,此乃前代的明鑒!

溫彥博說:君王對於天地萬物,事無巨細,都要有所包容。現在突厥困窘,前來歸附我大唐,為什麼拋棄而不予接受呢。孔子說:對於教育對象不應區分親疏貴賤。如果拯救他們於將亡之際,教他們生產生活,教他們仁義禮教,幾年之後,全都變成我大唐民眾。選擇他們中間的部落首領,使其入朝充任宿衛官兵,畏懼皇威留戀皇恩,有什麼後患呢!

期間,太宗召見真人與安平公主,告訴他們大臣們的意見,問他們應該怎麼選擇。安平公主不說話,真人說,如果要選擇的話,我讚同魏征的說法。公主給真人使眼色,真人當作沒有看見。太宗不悅,說我泱泱大國怎麼能夠沒有容人之量,譏諷真人是修真之人,卻沒有慈悲為懷的心腸。

真人說不可以婦人之仁,一時之仁必成千古之禍,君不見東郭先生乎?太宗不高興,等到真人和公主都走了之後,太宗在房間裏麵指責說真人是妖人,同時也開始恨上了安平公主。

當初,安平公主和真人所說的話,十有八九後來都被證明是正確的。後來長孫皇後帶著自己的兒女去見安平公主,希望能夠讓公主幫忙看相祈福,公主從來都是推脫不說。真人來了以後,長孫皇後同樣帶著兒女去見真人,真人指著當時的太子李承乾說,沒有當皇帝的模樣;指著魏王李泰說氣量不足;指著長樂公主說無福;指著城陽公主說不利夫;指著剛剛出生不久的後高宗說道這就是這個病秧子繼承李唐的江山嗎?

長孫皇後當時沒有說什麼,這個話傳到了太宗的耳朵裏麵,太宗憤怒地說我要殺了這個妖人,但是被長孫皇後阻止了,從此,太宗開始漸漸疏遠了安平公主和真人。

長孫無忌授尚書仆射之後,真人就在外麵說長孫無忌做人不知道收斂,將來一定會有大禍,這番話得罪了長孫無忌,恰巧這個時候李綱升任太子少師,真人在外麵講說李綱是個腐儒,命中注定了克死各種太子。這番話被長孫無忌上報給了太宗,太宗聽後大怒,把南華真人和安平公主一起拿下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