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活兒
從嶽勇的家鄉繡林城往東不遠,有一個古鎮名叫調關鎮。調關亦名調弦。據傳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上大夫俞伯牙,因奉晉主之命,來楚修聘。伯牙乃楚國人,因思念故國江山之勝,欲得恣情觀覽,便從楚都順江東下,至長江南岸江口,泊舟鼓琴於此,弦斷而調之,故名調弦,又名調弦口,乃荊江九穴十三口之一。
鎮上有兩條主要的大街,一條是南北走向的河堤街,一條是東西走向的歐陽街,兩街相連,呈曲尺形。民國年間,在兩街相連的拐角處,開著一間打鐵鋪子,叫作三錘鐵鋪。鋪主兼鐵匠,名叫鐵三錘。
鐵三錘是河北廊坊人,民國初年為避兵災逃難到此,先是在陳幺爹的油榨坊打雜,後來做了陳幺爹的上門女婿,跟陳家那個又黑又憨的幺妹成了親。陳幺爹將自己在河堤街拐角處的半爿門麵給了他,讓他帶著幺妹自謀生路。
鐵三錘說自己沒別的本事,隻有一身祖傳的打鐵手藝。於是就臨街開了一間鐵鋪,自己當了大師傅,讓幺妹給他掄大錘打下手。好在幺妹生得牛高馬大,不缺力氣。兩口子就靠著打些菜刀、鋤頭、火鉗、鐵犁、剪刀等家常鐵器,賣給鄉人,換些收入,日子倒也還過得去。
鐵三錘打鐵的技術過硬,他打製的鐵器,經久耐用,深受顧客歡迎。比方說他打菜刀,就有許多講究:先要把鋼打好,把鐵化開,再把鋼夾在中間,
做成菜刀坯子,然後把坯子放進熔爐裏加溫,待到坯子紅熱出爐,急打、快打和重打、狠打交錯進行。鐵和鋼就會在高溫和反複鍛打下融為一體。因此他打出的菜刀,刀刃含鋼,既有鋼的硬度,又有鐵的韌性,即使用了好多年,也不會锛口或卷刃。
鐵三錘生就一副大大咧咧的性格,待人和氣,不拘小節,卻有兩個毛病:一是愛喝酒,二是好吹牛。
先說喝酒。因為他打的刀,無論是切菜用的菜刀,還是屠夫賣肉用的剔骨刀,或是山民打柴用的大柴刀,都鋼口極好,極其好用,所以找他打刀的人很多。但他卻有一個規矩,要想打出好刀,須得顧客沽來一壺白酒,羼入清水之中,以備鋼刀出爐時淬火之用。
他說刀器出爐,刀口和刀背要用酒水和清水分別淬火。因為酒中含有酒精,揮發得快,淬火時刀口冷卻得快,淬火後刀刃鋼質堅硬銳利,刀背則以清水淬火,冷卻較慢,因此刀背鋼質柔韌,可以抵消刃口受到的衝擊,尤其是剁骨刀、大柴刀,因為要剁砍堅硬的東西,更是馬虎不得。顧客想要好刀,隻得從之。
後來他那憨堂客問他,是不是用清水羼酒淬過火的刀,真的好用些?他就笑,那些騙人的鬼話,隻有你這樣的憨包才信。幺妹又問,既然沒得這回事,那你怎麼還叫人家打酒來?他笑罵,憨包,不叫人家打酒來,你男人哪裏能有酒喝?
鐵三錘愛熱鬧,喜歡與人對酌。他的酒友,通常是鐵鋪對門濟生堂中醫診所的坐堂大夫蘇方木。
蘇方木三十來歲年紀,雖是祖傳的醫術,他卻沒有學全,中醫講究“望、聞、問、切”,他獨獨隻學會了“切”這門學問,給人看病,一概不聞不問,隻給人切切脈,便提筆開方。正是因了這個原因,加之年紀又輕,難以得到病人信任,診所生意一向清淡。
酒過三巡,酒意上湧,鐵三錘的第二個毛病便漸漸露出了端倪。他先是指著蘇方木的鼻子老實不客氣地數落一通:“你瞧瞧你,年紀輕輕,學什麼不好,學人家做醫生。學醫也無不可,隻是你要學就要學精,學出點絕活兒來。
現在可好,中醫講究四個字,望聞問切,你單單學會個切字,就跑出來給人家看病,你可是連半桶水也算不上哩。”
蘇方木素知他的秉性,也不往心裏去,隻一邊喝酒,一邊笑嘻嘻瞧著他。
鐵三錘灌著黃湯,接著就是自誇:“你瞧瞧我,同樣是祖傳的手藝,論打鐵的技術,我可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隨便拿出一樣來,都是絕活兒。小蘇我不是跟你吹牛,大清朝還在的時候,我祖父我父親,可都是工部掛上了名號的能工巧匠。我年輕的時候,也在工部營繕司當過大鐵匠,手下管著幾十號人呢。小到八旗軍打仗用的刀槍火器,大到皇帝皇後出行用的龍車鳳輦,我樣樣都親手打造過。因為技藝精湛,多次受到工部嘉獎。如果不是大清朝廷沒了,我不騙你,我現在早已升做營繕司郎中了,那可是正五品的官啊!”然後歎一口氣,口風一轉,皺著眉頭大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堂堂一個朝廷五品大員,連皇帝皇後坐的龍車鳳輦都造過,如今竟然流落江湖,淪落到要靠給鄉下人家打菜刀剪子為生,真是……唉!”一聲長歎,無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