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無差別殺人案’,就是說凶手與死者可能並不認識,隨機挑選下手目標,但如果凶手帶著收集血液的器具,顯然是有預謀有策劃的,所以,這其中必然有更深層的動機。”陳紹輝說道。
“會是一個嗜血者嗎?就是那種對血液具有特殊嗜好的心理變態的人。”一旁的小龍提出了這樣的假想。
“嗜血?因為嗜血去殺人,我也隻是在一些國外的犯罪史和刑偵資料中看到過。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類似於心理變態的殺人案例倒也不是沒有,但數量卻是屈指可數,在我市的犯罪史中更是從來都沒有出現過,所以我真的不好說。”
“如果我們的對手真的是一個心理變態的精神病的話,那可就麻煩了。我記得我在警校學犯罪心理學的時候,老師也提到過嗜血變態殺人狂的案例,針對這種精神失常的罪犯,一般的心理分析拿他們根本就沒轍,這種人如果進行連環殺人案,找不到犯罪規律的話,案子是很難破的。”小龍皺著眉說道。
一般的“無差別殺人案”,因為凶手沒有明顯的殺人動機,無法通過死者的背景和社會關係來鎖定嫌疑人,通常警方除了搜查現場痕跡,還會采用調看現場周圍監控攝像頭拍攝到的錄像和詢問目擊者的方式來排查線索。如果現場既沒有攝像頭也沒有目擊者,警方通常會請犯罪心理專家出馬。他們是一群精神嗅覺靈敏的人,能夠憑借強悍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分析出凶手留在現場的心理痕跡和行為規律,為破案提供決定性的方向。然而,如果凶手是個心理變態者,作案毫無規律,且手段冷血殘忍,還有一定的反偵查意識,對於這種人,案件的偵破往往從一開始就會陷入瓶頸。
“有規律啊,怎麼沒規律,三次殺人都選在沒有監控攝像頭的地方,這就是規律。”陳紹輝無可奈何地抱怨道。他的這句抱怨道出了此次連環殺人案的難點,即凶手是個具備反偵查意識和技能的人。
“還有一點,凶手是個酒鬼。”駱鬆補充道。
……
針對殺人凶手選擇目標的特點,駱鬆選擇了本市的十幾處如橋洞、垃圾場、棚戶區等流浪漢可能會選擇的棲身之地作為埋伏點,派出了一批格鬥技能卓越的刑警裝扮成流浪漢的模樣埋伏在這些地方,試圖撞上再次行凶的凶手。這樣的方式對於警員來說是極為危險的,卻也是當時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危險係數過大,警方不敢有一絲懈怠,一時間刑警隊上上下下全部都處於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之中,可是,這種守株待兔式的行動才進行了幾天,一個顛覆性的重大線索就出現了——其實這條線索早就出現了,隻是專案組沒有一個人注意到。
因為當時專案組所有警員都忙於這個案子,誰也沒有時間和心情上網,竟導致他們差一點錯過一個重要的線索,直到市局局長打電話將陳紹輝臭罵了一頓,暴怒地叫他“你自己上微博看看”後,他們才知道原來這起警方沒有公開的連環殺人案早就在網絡上傳開了。
微博網友起先並不知道真的發生了殺人案,這件事成為熱點話題是因為有一名網名為“我的殺人日記”的人在微博上發布了一篇日記,講述了自己殺死一個陌生人的原因和經過——他在誤殺了一個人之後,天天做冤鬼纏身的噩夢,這令他的精神瀕臨崩潰。當他實在無法忍受的時候,他想出了以殺人來讓自己克服對噩夢的恐懼的辦法。
起初網友們都認為這隻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是以第一人稱為視角敘事的小說,甚至有很多人在這條微博下麵的評論頁裏發出“求博主快點更新”的呼聲。直到該博主發布第三篇日記之後,文章中所傳遞出的強烈的真實感終於讓一些人覺得可疑,於是微博上便出現了對立的兩方。一方仍然認為這是假的,另一方則堅持認為這是真事。兩方網友在微博上進行著激烈的辯論,有人甚至為此專門寫了一篇幾千字的分析文章以證明自己的推斷,擺出各種論點,說得頭頭是道,“殺人日記”的微博很快就躥到微博熱門話題的前十位。幾日後,一名自稱是第一篇《殺人日記》中死者妻子的人出現在了微博上,發出求助的呐喊,訴說著自己的悲痛,這又掀起了另一波辯論高潮。一方認為這個所謂的死者妻子是在嘩眾取寵,自我炒作,另一方則大力聲援這個女人,在微博上催促警方盡快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