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巴羅克時代(1 / 3)

1600年至1750年之間,是音樂發展史上的很重要的時期,它處於最偉大的音樂時代——音樂古典時代——之前。巴羅克時代開始了這一時期稍後的階段,看到了歌劇和清唱劇以及奏鳴曲和交響曲的誕生。這一時期的樂曲,是以“調性”原則為基礎創作的。也就是說,如同我們今天的音樂,它是以大、小調的方式寫作的。這是文藝複興理念的結束。文藝複興時期的畫家、雕塑家和作曲家,都能獻身於清澈明淨的希臘式的理想。這些你可以從拉裴爾的畫中看到,從帕萊斯特裏納的無伴奏合唱的彌撒曲中聽到。

現在,巴羅克成為主流藝術風格,藝術家開始急切地尋求以前從來無人抵達的領域。巴羅克早期偉大的音樂家是克勞迪奧·蒙特威爾迪(1567-1643),你很快就會讀到他的事跡。他也放棄了純淨的理想,開始展開全新的形式的鬥爭。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聽見以前從未聽過的人民的苦難,也聽見人民的歡樂。蒙特威爾迪不怕在作品中表現人,而且取得了成功。正因為如此,他能夠成為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音樂的早期發展中有許多不解之謎。我們不知道所有的答案,可至少,我們知道歌劇於1597年誕生於佛羅倫薩。

這個熱愛藝術的城市,對文學和音樂極感興趣;1570年,一個文學和藝術家的社會團體——佛羅倫薩卡梅拉塔成立了。它的會員是一些熱愛音樂的貴族,如喬萬尼·巴爾第,弗尼奧伯爵。後者的宅邸中又能常見到歌唱家雅各布·佩裏和朱利奧·卡契尼,音樂理論家吉羅拉莫·梅和文森佐·伽利略(世界著名天文學家伽利略的父親),以及詩人渥太維奧·林奴契尼。這些人聚在一起交流思想,伽利略似乎是他們當中精神上的領袖。1581年,他出版了一部名為《新舊音樂的對話》的書籍,可以說一時成為佛羅倫薩年輕的音樂愛好者的“聖經”。

“古人隻用一架裏拉琴一個聲音就能激發強烈的熱情,現在為什麼唱一樣的歌詞要用四五個聲音,以至於無法分辨它們?”他問。“我們必須摒棄複調的方式,回到古樸簡潔的道路上去。”而1602年,卡契尼在其發表的《新音樂》一書序中寫道:“我想,創作一組和聲、一組音樂的觀念,其中高貴的克製,應高於對歌詞的偏愛。”這些人沉溺於對美的崇拜,無休止地談論著戲劇詞曲的組合,雖然他們對於詞曲孰更重要始終達不成一致的意見。時至今日,對這個問題的意見仍未統一,二十世紀前期,裏查德·施特勞斯(1864-1949),寫他的歌劇《隨想曲》,仍然遇到這個問題,隻不過他給予較好的處理罷了。事實上歌劇的成功,詞和音樂都不可偏廢。

1592年,巴爾第離開佛羅倫薩之後,卡梅拉塔會社的聚會改在雅各布·科爾西——一個有天賦的業餘詩人和音樂家屋裏。音樂劇在這裏創作和被試驗。詩人渥大維奧·林奴契尼和作曲家雅各布·科爾西,創作了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歌劇的《達夫尼》。這部歌劇演出於1597年,以後兩年被重複演出。不久,他們的第二部作品《埃裏迪斯》獲得了更大的成功。1600年9月6日,在令人矚目的權貴和藝術家觀眾之前演出。今天,我們知道林奴契尼和佩裏創造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早期的“歌劇”。這還談不上是多麼傑出的作品,樂團的規模小,作曲家要求“伴奏不必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合唱部分的寫作缺少卓越的風格,詩人和作曲家畢竟都是“業餘的”。可是,他們的成功是巨大的,他們的作品,為偉大的天才蒙特威爾迪完成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的突破鋪平了道路。

1567年克勞迪奧·蒙特威爾迪出生在克雷莫納。他二十二歲時,以歌唱家和維奧琴琴師的身份為曼圖亞的親王們工作。此時,他已經出版了好幾部作品集,而且很快就顯示出他恢弘的想象力和絕妙的創造力。阿萊山德羅·斯特裏吉奧,曼圖亞政府的秘書寫了一部歌劇《奧菲歐》,他要求蒙特威爾迪為它譜曲。在《奧菲歐》中,管弦樂團積極參與了劇情的展開,並幫助營造舞台上的情緒。1607年2月22日,這部歌劇第一次在曼圖亞親王的宮殿中演出。這一次,觀眾似乎破例地認識到,他們麵對著一位天才;他們為蒙特威爾迪喝彩。

1913年,蒙特威爾迪來到威尼斯,這裏對這種新音樂劇懷有極大的熱情。在佛羅倫薩、曼圖亞和羅馬,歌劇通常在宮廷劇院內演出,觀眾是應邀而來有選擇的客人,而威尼斯卻有一個更民主的環境,1637年就有一座公共歌劇院開放,不久又有許多歌劇院追隨其後,歌劇自此開始屬於人民。任何人隻要有錢就可以買票,不言而喻,大家都可以進歌劇院。我們獲悉,威尼斯的每個堂區都有歌劇院,至十七世紀末期,已經有350多部不同的歌劇在16座不同劇院演出過。這似乎令人難以置信,要知道,威尼斯當時的人口僅為150 000人。威尼斯人真不愧為歌劇迷。

1643年,蒙特威爾迪在威尼斯去世。此前,他創作了他最後的兩部偉大的歌劇《歸來的尤利西斯》和《波皮厄的加冕》。300多年後的今天,兩部歌劇再次上演時,仍然顯示出巨大的強力和激情——它們是現代意義上的真正的傑作。蒙特威爾迪75歲的創作《波皮厄》,藝術上絲毫不見老化的跡象。如同每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他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他並非無視傳統的東西,然而在音樂上,他創造了至今仍受喜愛的新的藝術形式。他把真正的激情帶到了劇台上。愛與恨,善良與邪惡,妒嫉與暴力,這些要素仍是歌劇的生命。

當然,那個時代,並不是所有的歌劇都是處於和蒙特威爾迪同一水準的藝術作品。他的學生卡瓦利寫了42部歌劇,大多數是迎合公眾口味的。他創作的歌劇,為了迎合不同趣味,采取了悲喜劇的成分和大量的情節。威尼斯的觀眾表現得不太好。1715年,希爾·馮·烏芬巴赫,一位德國建築師,在一座叫做聖保羅的豪華歌劇院看歌劇時,吃驚地看到觀眾向藝術家們投擲土豆和橘皮,甚至擲到了他們身上。

威尼斯的舞會設計者,為使名家作品臻於完美,必須努力創造富於想象力的效果,諸如水中的海怪,天空中降臨的女神、飛鳥,以及從群山豁口露出的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座監獄。卡瓦利的同時代人安東尼奧·切斯蒂(1623-1669)寫巴羅克風格的歌劇,怪物體隨著獨唱宣敘調、合唱曲、宏大的場景和奇特曲表演。1667年,他的歌劇《金蘋果》在維也納上演。上場的歌手有一千多人,可謂耗資巨大,不過皇室補足了經費虧空部分。

音樂劇又稱嚴肅歌劇。它是嚴肅的,卻不必是悲劇;大多數歌劇,如同好萊塢的影片,有一個幸福的結局。遇到劇本作家和作曲家江郎才盡之時,他們就嵌入一段芭蕾,即使它與劇情無關,沒有人會對此在意。歌唱家們表演絕妙的唱技,一些女歌手很強健,這種表演對她們不成其為問題。台上真正的英雄是唱女高音或女低音的閹人歌手,即閹割了的男歌手,他們有男人的有力的肺和歌喉。他們的影響延續至今。作曲家似乎總喜歡寫“女扮男裝的角色”,讓女人唱男人的角色,像在裏查德·施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中的屋大維那樣。

十七世紀的作曲家中,我們應該記住阿萊山德羅·斯特拉代拉(1642-1682)和阿萊山德羅·斯卡拉蒂(1660-1725)。此二人都寫歌劇、康塔塔和清唱劇。康塔塔和清唱劇、歌劇是有區別的,它們沒有舞台布景,而是靠藝術感染力激發觀眾的想象力的。康塔塔可以有很多變化,包括獨奏曲、二重奏曲、三重奏曲、宣敘調和大合唱,全部由管弦樂三重奏曲、宣敘調和大合唱,全部由管弦樂團的流動的音樂加以連接。清唱劇一般以宗教題材為主題,可是我們後麵將看到,韓德爾、海頓和斯特拉文斯基創作了非宗教主題的清唱劇。1600年,最早的清唱劇從聖菲力普·內裏在羅馬建立的聖瑪麗亞教堂的祈禱室中唱出來,①它以音樂對話形式講述《聖經》故事。一個合唱隊以牧歌風格圍繞這個主題演唱,中間由獨唱演員間隔開。後來,合唱隊有了別的功能——既能反映聽眾的感覺,像在古希臘悲劇中那樣,又能營造戰鬥和風暴的氣氛。

斯卡拉蒂寫了近700部康塔塔,115部以上的歌劇和許多的宗教作品;他也是意大利序曲的創始人。一部作品由三個樂章(快板、慢板、快板)組成,首演於1685年左右,這顯然是古典交響樂的先聲。作為一條規則,每支樂曲必須以一個快速、歡快的樂章結尾,以留給觀眾一種生動的情緒。

十七世紀的手稿和印刷樂譜,對偉大的演奏家們演奏時音樂發出怎樣的聲音,隻給了我們一個粗略的概念。作曲家僅僅給出一首樂曲的輪廓,表演藝術家進一步用裝飾音烘托和渲染。裝飾作用在所有的巴羅克藝術中是很突出的,音樂家和歌手研習現在人們在練習曲中用到的“裝飾方法”。著名歌唱家能唱難度很大的“花腔”段落——樂譜的每一節上的幾個快速的音符,音樂創作中也有這種訓練。每個樂器演奏者,都希望在作曲家創作的簡單旋律上加上複雜的裝飾音。管弦樂隊總是由一些基本樂器——鍵盤樂器、魯特琴和豎琴——支撐著。當弦樂器和管樂器要強調全樂曲的藝術效果時,演奏者必須在空白的低音譜線上配上合聲。

早期巴羅克為鍵盤樂器,包括管風琴和撥弦古鋼琴創作了許多優秀的音樂。新風格的大師是吉羅拉莫·弗雷斯科巴爾第(1583-1644),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管風琴師,他以絕妙的即興演奏而聞名遐邇。朱士普·貝恩尼,這一時期的著名傳記作家,記述有三萬觀眾在聖彼得大教堂聽他演奏。他創作了多種形式的管風琴曲——托卡塔、坎佐尼、幻想曲——用靈感和藝術感染力。弗雷斯科巴爾第的影響一直延續到十八世紀,尤其是在德國,他的風格通過他的學生弗洛貝格和坦德爾得到延續,後來又由天才的約翰·塞巴斯第安·巴赫發展到不可逾越的巔峰。

①祈禱一詞寫作Oratorio,清唱劇一詞與此同,似應由此得來。

⊙巴羅克風格和巴羅克音樂

巴羅克(Baroque)一詞來自法語,可溯源至葡萄牙語barroco,意即“變形的珍珠”,被評論家用來指十七世紀及十八世紀前期的建築藝術、繪畫藝術和音樂作品。這一時期,上承文藝複興,下接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代。

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講究清晰、統一和協調。巴羅克風格的產生,是因為當藝術中感情的因素急遽增加,明淨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達感情的需要所壓倒時,要表現情感的強烈的效果,必須發展一種新的風格。因此,巴羅克風格的作品初受貶抑,被認為“俗麗淩亂”“缺乏均衡性”,以後被接受而成為為盛行於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

複調音樂於巴羅克音樂仍占據主導地位。巴羅克音樂的特點是華麗而富於裝飾,加入很多的裝飾性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致。

音樂知識

⊙假麵與女角的反串

公元前三至二世紀的羅馬,尚沒有演員戴著假麵具表演。直到公元前一世紀,著名喜劇演員羅斯齊烏斯的時代,才開始使用假麵具。這時女角通常由男角扮演。但在滑稽劇中,不戴假麵具出場的演員中,也有女人。

音樂知識

⊙關於康塔塔

康塔塔(cantata)通常包含了宣述調、詠歎調、合唱和管弦樂,是一種多樂章聲樂套曲。它與清唱劇相似,規格不大,內容簡約,重於抒情,常以序曲開始,合唱告終。小型的康塔塔,可以是一首詠歎調,通常在家庭社交場合表演。大型康塔塔,則有管弦樂隊伴奏,適合更大的場合演唱。

康塔塔產生於1600年前後,(此一詞為意大利作曲家阿格蘭迪最早使用)稍後在英、法、德等國流行,在巴赫的創作中達到巔峰。

奏鳴曲的誕生

巴羅克時代不僅看到了歌劇、清唱劇的誕生,而且還看到了器樂曲的發軔。不同的音樂形式——奏鳴曲、組曲、大協奏曲——出現了。十七世紀的作曲家在使用術語上是混淆不清的。他們可以稱一支樂曲為“奏鳴曲”抑或“交響曲”,盡管以我們現在的眼光看,一支奏鳴曲和一支交響曲沒有任何相似之處。1649年,一個叫坎普騰的尼古拉的人發表了為一兩種樂器譜寫的“交響曲”。1701年,湯姆瑪索·安東尼·維塔萊稱他的一支樂曲為“奏鳴曲的協奏曲”。一支“為小提琴譜寫的奏鳴曲”實際上由三人奏出:一個低音弦樂器和一架鍵盤樂器為小提琴伴奏演出。另一方麵,比亞吉歐·馬裏尼寫了“三重奏”,由兩種樂器演奏:即小提琴和管風琴。比亞吉歐之所以稱它們為“三重奏”,他說,是因為管風琴師彈奏兩部分——一部分用一隻手,而巴赫的管風琴三重奏是由一個人奏三部分,除了兩隻手外還得加上腳。

最早的奏鳴曲出現在薩洛蒙·羅西的《雙人舞交響曲入門》(1607)一書中。薩洛蒙·羅西是曼圖亞王室的一名小提琴師。(我們得多多感謝熱愛音樂的曼圖亞的親王們;想一想蒙特威爾迪。)他所作的27首樂曲中,有15首帶有成為巴羅克風格室內樂基礎的三重奏奏鳴曲的特征。

室內樂是在家中,而不是在教堂和劇院演奏的音樂。這裏的“家”不是指尋常的家,而是指豪富貴族或樞機主教的典雅的宅邸。創作室內樂的比亞吉歐·馬裏尼(1595-1665),大約也是作曲家中第一個專業的小提琴演奏大師。1617年他的作品1號《Affetti;Musicali》獲得出版,一個係列27支樂曲,冠有芭蕾舞曲、交響曲、奏鳴曲、坎佐尼、詠歎調等名稱,可“分別用小提琴、小喇叭和其他任何樂器演奏”。

十七世紀中葉以後,兩種主要的作品形式是組曲(由幾支舞曲組成)和奏鳴曲,不是室內奏鳴曲(包括程式化舞曲),就是四個樂章的“慢-快-慢-快係列的”教堂奏鳴曲。這些形式的“發明權”不屬於任何一個人,可是,不同的作曲家試驗這些形式,而且創作出新的版本。他們的作品由幾個樂章組成,一般是三至六個樂章,而且常有名家的段落加在裏麵。莫紮特誕生前十二年,韋拉西尼在一部奏鳴曲集的序言中寫道:“……就你所希望的,從每支奏鳴曲中選兩三個樂章,就足以組成一支相稱的奏鳴曲。”

最偉大的奏鳴曲作曲家是意大利的阿堪吉婁·科萊利(1653-1713),他出生於博洛尼亞附近的弗西格納諾。巴赫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他是通過他的協奏曲了解他的作品的。科萊利的《編織者》(此名稱起源於古代葡萄牙和西班牙舞蹈),用了一個可愛的慢板樂章,作為變奏曲的基礎,它經常被演奏。科萊利也是最早的名副其實的小提琴演奏大師,是他確立了小提琴作為一種重要的獨奏樂器的地位;他被稱做小提琴演奏古典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技巧至今仍為所有教授小提琴課程的基礎。他寫的東西不多:兩部“教堂三重奏”、兩部“室內三重奏”和一部獨奏奏鳴曲和協奏曲的書;可是,他的名字是不朽的。他沒有為廉價的效果耗費心力,他要用小提琴表現微妙的人類的聲音。

科萊利的音樂充滿了美和激情,一種美好和諧的感覺,不受時間製約永遠是第一流的質地。他的從容而優雅的片段,總是表現了一種深邃的思想,決不局限於單純的技巧。他創造了稱做巴羅克管弦樂中最有吸引力的產品之一——特定形式的大協奏曲。

大協奏曲是為一組兩個以上獨奏樂器和管弦樂團創作的協奏曲。獨奏組是自己配置伴奏的室內樂,它和樂團交替被用到。科萊利的協奏曲包括一係列優美的舞曲,狂野的小快板,平靜的廣板。他的作品6號有十二支協奏曲,其中第八首就是現在著名的《聖誕協奏曲》。後來,很多偉大的作曲家都從他的音樂中獲得靈感。

正值進入十八世紀之際,數字低音(也稱通奏低音)成為幾乎所有和弦音樂的基礎。“數字低音”可解釋為一種音樂速記法,即作曲家在低音部分的上麵或下麵,用數字標明他們需要的和弦。演奏者通過閱讀這些數字,對構想自己的伴奏留出充分的空間和餘地。這種方法是十六世紀教堂的管風琴師們創造的,他們常常代替唱詩班用數字處理聲樂作品的低音部分,因此,他們懂得如何為魯特琴、雙簧管、管風琴和羽管鍵琴填寫數字。

科萊利是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裏(1644-1737)的同時代人,而斯特拉迪瓦裏的名字差不多和“完美”是同義詞——他製造了世界上最優質的小提琴。科萊利死於1715年,而這時在克雷蒙納,斯特拉迪瓦裏在製作他最好的樂器上正步入“黃金時代”。(後來,並非小提琴家的亨利·福特,曾為1715年的“拉瓦德”斯特拉迪瓦裏提琴出價150000美元,因為他認為這是技術上的一個奇跡,最純粹地表現了物理學的法則。他卻沒能如願以償。)然而,斯特拉迪瓦裏把最精美的弦樂器貢獻給世界,在自己的家鄉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直到數年前,克雷蒙納甚至還沒有一把斯特拉迪瓦裏提琴。現在,他們的市政大廳裏有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