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探鵝嶺(3 / 3)

畢素文沿著屍骨走下去,每下去一步,他的心會驚悚一下。走了一段路,體內湧出的巨大恐懼漸漸淡了下去,一股強烈的好奇心占了上風。他數了數,整整三十二具頭骨。這意味著三十二條生命曾在這裏一起消失,那些生命肯定曾在這裏掙紮過。經過久遠的年代、空氣、水氣以及大自然界其他元素的侵襲,山洞裏的痕跡已被撫平,讓人無法想象在這種生活環境、狹小的空間裏,那些人是如何度過他們生命的最後時光的。

在洞內走了大約十多米,就到了盡頭。畢素文的第一感覺就是山洞內不但潮氣很重,而且很暖和,猶如開了空調一樣令人舒適。這種地方,如果沒有別的危險,且洞內有新鮮的空氣進來,無疑為冬季絕佳的藏身之處。畢素文用手電筒照了照頭頂上方,發現上方是個黑漆漆的山洞。手電筒的光照不到洞口,無法知道洞有多深。但可以肯定,如果沒有外援的力量,他無法走出這個山洞。根據他移動的距離,完全可以推算出,當初要不是洞壁上的突出物將他意外地翻到洞外,他掉落的地方必定是他現在所站立的位置。摔下來的結果可想而知,即使不死也會重傷,還要麵臨著洞內的毒氣和窒息般空氣的侵襲,活著走出這個山洞的希望幾乎為零。

畢素文下意識地顫抖了一下,緊接著他朝上麵大喊道:“蘇星星,周子玟。”可是,除了山洞的回音之外,就是死一般的寂靜。喊了幾句,覺得無濟於事,便停了下來。他待了一會兒,感到害怕。萬一氧氣筒內的氧氣用完,蘇星星和周子玟又沒及時發現他,他會麵臨無法繼續待在洞內的困境。

洞內滿地的屍骨,像無數隻睜著眼睛的人頭,讓他內心生出新的恐懼。他小心地退出山洞,唯恐碰著了同類的骨頭。忽然,他的腳踩空了,身子一跌,一隻腳陷入一個狹小的洞口,卡在那兒動彈不得。他費盡力氣拔出腳,用手電筒朝裏一照,發現那種不好聞的氣體正是從這裏麵冒出來的,而且夾雜著一股帶有很大熱量的水氣。水氣擋住了手電筒的光線,使得他無法看清小洞底下有什麼。他明白了,之前的黃色煙霧就是從這裏麵冒出來的。氣體中的成分很複雜,除了刺鼻的二氧化硫之外,還含有硫磺、水蒸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這些混合著,形成了黃色的煙霧。

這種黃色煙霧恰恰是致命的。

現在,畢素文對傳說中的土匪的死有了合理的解釋:這山底下有股地熱在活動,地底下的氣體在地熱作用下慢慢釋放,貯存在某個封閉的空間裏,一旦氣體的壓力超過周圍環境所能承受的臨界點,就會像火山爆發一樣釋放出來。而那些土匪,其中有兩個可能對其他土匪起了殺意,一個晚上把他們悄悄地封閉在洞內,本想用火煙熏死他們,但是奇跡發生了,洞底下產生的黃色煙霧幫了他們。

所謂活著逃出山洞的兩個土匪,其實他們本來就是想殺死其他土匪的凶手。

如果確實是這種情況,令畢素文感興趣的是,那兩個土匪又是如何逃出山洞的呢?

4

畢素文走出山洞,退到原來進洞的起始位置,開始向右邊較淺的小洞行進。右洞實際上是一條寬僅容一人行走但很高的狹長過道。在過道的盡頭並排排著左右兩個叉洞,右叉洞較淺,洞內有一些較小的豎形小洞,布滿了奇形怪狀的鍾乳石。有幾塊呈正方形的石板,分別被安置在周圍的四個角落,東麵的石板上刻著一個不規則的五角星圖案;西麵的石板上刻著的像橢圓又像音符的圖案,南麵的圖案呈紡錘形,北麵的則很像一個骷髏頭像。這些符號像是人為刻劃又像是自然形成,一時很難辨認。如果是人為刻劃,那麼到底代表什麼意義呢?它是開啟寶藏的指示圖嗎?

從右叉洞出來,拐進左叉洞後,洞口有一平地,下方挖了一個坑,增加了往下走的難度。爬過了這道坑,走幾米,又是向下的一個較高的台階。出了洞口,是一條在斜坡上鋪出的僅容一人單行的窄道。這條窄道在春夏草木茂盛之時,會被覆蓋,隻有在草木凋枯的冬秋季節,才可勉強辨認著行走。窄道的上方是山頂,下方是很長且陡的斜坡,人如果滾下去,很難生還。這條路好像從山梁沿著斜向下的方向橫過了一道山脊。

大約下行幾百米之後,畢素文忽然來到了一個奇異的世界,遮天蓋地的茫茫大霧不知從何處湧出,神話般籠罩在山坡上。濃霧之中,一米之外的景象便無法看清。驚慌和恐懼使畢素文大汗淋漓,呼吸幾乎停止。他停住腳步,生怕誤走入一個極為危險的地方。五六分鍾過後,濃霧又奇跡般地消退了,頓時玉宇澄清,古木參天,箭竹婆娑。

畢素文怔在那兒,如同做了一場噩夢。

接著,畢素文進入了一個二十多米的深洞,裏麵坍塌了,隻剩下一部分洞口。洞外洞內可謂冰火兩重天,地下不斷向外冒著熱氣,進去以後得脫掉厚厚的棉衣,而洞口外麵則很冷,北風吹得他不斷發抖。不僅僅如此,周圍近百來個類似的洞口,也存在同樣的現象。最小的洞口居然隻有拳頭般大小,隻要朝洞口上方嗬出一口氣,馬上可以看到霧氣蒸騰。

畢素文推測著,山穀底下除了地熱之外還存在一條很深的地下河,地下河周圍的地質含有豐富的碳酸鹽和硫酸鹽,裸露在外麵或地質較淺的岩石在流水和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長期作用下產生了溶於水的酸式鹽,通過縫隙流入地下河。在地熱的作用下,溶解在地下河裏的酸式鹽會釋放出二氧化碳和三氧化硫。由於裏麵高壓高溫的還原環境,二氧化碳和三氧化硫進一步還原成低價的氧化物,比如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硫之類的氣體。當到了一定的壓力時,積聚在裏麵的氣體就會釋放出來。到了地表很淺的地方,由於空氣的侵入,地下水裏的部分低價碳或硫又被氧化成高價。這就是為什麼鵝嶺溝附近會有重晶石礦石和硫酸鹽溫泉形成的主要原因。

畢素文進一步推測著,地熱的運動很可能像海水中的漲潮一樣有其自身的規律,所以才有他剛才看到的奇異現象。當這種地熱運動達到某種最大值時,會產生出巨大的熱量,從洞口噴薄而出。由於外麵的空氣很冷,又恰好周圍充滿了飽和的水蒸氣,就會產生上述大霧的現象。因此,畢素文斷定,附近要麼有大水庫,要麼有大河,而且離這兒不遠了。

懷著這種希望,畢素文繼續尋找著下山的路。隻要一直往下走,就一定有可能走到水邊。

畢素文循著一條非常危險的小路下滑,兩邊怪石嶙峋,氣勢迫人。頭頂上的石壁欲合欲開,垂吊的鍾乳石似乎隨時會掉下來,令人心驚肉跳,不敢喘氣。畢素文甚至連抬頭向上望一眼的勇氣也沒有,隻顧低著頭,拚命似的往前飛奔。但是路麵的狹小、坎坷,限製了他奔跑的速度。不一會兒,他便走得滿頭大汗。大約十來分鍾後,進入了一個石室,酷似戲台,渾然天成。畢素文坐下來,感到一種安全,舒適。透過石室上方的小孔,隱約可見到山下一條蜿蜒的河道。河岸美景連綿,宛若漓江山水之秀。

小憩之後,畢素文繼續上路。不久,又從一堆亂石中穿過,進入一片竹林,看似荒蕪的一片土地,遍地修竹叢生,間夾潺潺流動的小溪,十分幽靜。過了竹林,便是如狼牙般交錯的石筍,再往前走,是一處懸崖。到了這裏,似乎無路可走了。

畢素文仔細一看,峭壁上生有許多手指頭粗的青藤,彼此交錯纏繞在一起。畢素文望一眼懸崖下的滔滔河水,心一橫,抓住青藤,向崖下攀去。

這座懸崖雖然十分險峻,但岩壁上橫生出不少突出的石筍,因而隻需輕輕地抓住青藤,腳踏在石筍上,攀下來也並不費力。大約下行了十米的距離,岩壁上出現了一個狹長的洞口。長約一丈,寬有六尺,裏麵漆黑一團,深淺不知。

畢素文鑽進洞內,用手電筒照亮石壁,幾隻褐色的壁虎迅速地逃開了。洞內較為幹燥,地上沒有生長潮濕的青苔,石道一直延伸進了黑暗之中。

越往裏走,石洞裏越潮熱,地麵上也濕滑起來,可以看見石壁上生有苔蘚,大概是終日不見陽光,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的關係,青苔呈灰白色。

一塊禿頂似的石頭出現在眼前,石頭邊的泥土上出現了好幾個不同人的腳印。腳印雜亂無章,七扭八歪,顯得非常零亂。看來,一定有人到過這洞內。畢素文心裏一陣高興,覺得走出山洞有望了。仔細觀察地麵時,畢素文發現有條明顯的痕跡,像是重物被從地上拖過時留下的,一直到達前麵一個有水的地方。出乎畢素文意料的是,水邊居然有一個小竹排,用麻繩係著,拴在岸邊的木樁上。竹排上有一根長長的竹蒿。解開麻繩,竹排就會隨著急速流動的水旋轉,向著一個洞口的方向移動。

當畢素文駕著竹排劃出洞口時,才發覺洞口掩藏在上方懸崖垂下的密布的青藤之中,位置十分隱蔽。

畢素文抬頭一看,對麵的山像一座孤島。

難道這就是鳥島?

竹排在激流中前行。河水不是很深,透過清澈的水,甚至能夠看清河底的卵石和水中飄曳的水草。不時劃出的水波,打碎了水中的倒影。

竹排終於靠岸了。看到有遊客走動時,畢素文才真正確信自己來到了鳥島。

小路兩旁的草、藤、低矮的灌木,縱橫交錯,把冬天的小島蓋得嚴嚴實實的。走在綴滿綠意的小路上,幾乎感覺不到冬日寒冷的氣氛,偶爾從綠色中伸出幾株枯黃的茅草,才讓畢素文意識到冬天的存在。

鳥島的形狀、萊河河道的曲折迂回,還有鵝嶺溝謎一樣的路線,突然讓畢素文對蘇姍姍日記本的字母有了頓悟。難道那四個字母與地形有關?可是,這與蘇姍姍的被害有沒有關係呢?畢素文仍然不得而知。

畢素文心裏惦記著蘇星星和周子玟,無心觀景,在附近找到一隻船後,坐船到了濟口鎮,再乘車到達青龍鎮時,天色已近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