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案成名(1 / 3)

1

其中最受矚目的人物當數畢素文。不僅因為他是此案中被害者的男朋友,還因為他要為凶手作無罪辯護。而作無罪辯護的證詞將來自他的昆蟲實驗依據,這在全國的庭審當中首開先例。這樣,他自然成了眾多新聞記者鏡頭聚焦下的人物,同時也受到全國各地的法官以及同行者們的注意。公眾對這方麵的好奇,使得這件案子得到的關注程度也空前上升。

“畢老師,你認為文揚有可能被無罪釋放嗎?”湖南衛視台的記者問道。

“作為從事法醫昆蟲學的研究人員來說,我隻是從專業的角度對案發現場的可能情況加以科學的推定,並盡量提供具有說服力的客觀證據。至於文揚會不會得到無罪釋放,那是法官們做的決定。”

“這樣的辯護在全國尚屬首例,請問畢老師,你是否會感到某種壓力?”

“要說沒有壓力那是不可能的。麵臨的主要壓力是要如何說服法官采信我提供的證詞。如果,我所做的努力不足以讓法官采信,那說明我在這方麵的工作有所欠缺或者有待完善。”

“請問,你為什麼要為這個案件作辯護?”

“我目睹了屍體的解剖過程,也感受到了這起案件為當事者雙方帶來的痛苦。當然,我作為被害者的男朋友,同樣也受到了心靈上的打擊。但是,比痛苦更難受的是,在這起案件中有可能存在某種冤屈。而作為被告的姐姐,原本有著美好的前程,也因受到無辜的牽連而葬送。如果能將案發環境還原為比較接近客觀,案發過程盡可能符合真實,我想,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緝凶。如果被告真的是凶手,我應該對他感到憤怒,恨他奪走了我女朋友的生命;如果他不是真凶,我會覺得有種被愚弄的感覺,因為真正的凶手仍然逍遙法外。”

庭審開始了,審判長宣讀了原來的判定書,由於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檢察機關並沒有出示新的公訴材料,所以仍然維持第一次庭審時對文揚故意殺人罪的判決。

接下來是畢素文作無罪辯護。

畢素文為了這次庭審,準備了一係列的幻燈片,有當時的現場解剖圖拍照,有他作野外模擬實驗現場的錄像,還有他作實驗時記錄下的數據繪製成的圖表,以及適當的文字說明。

“對形形色色的動植物來說,一具屍體是剛露出海平麵的島嶼,上麵有著各種各樣的極為豐富的資源。從腐爛開始,到資源耗盡,貢獻最大的當屬食腐動物。而食腐動物絕大多數又屬節肢動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昆蟲。平均來說,腐屍研究中發現的生物種類中有85%是昆蟲。在自然條件下,屍體迅速布滿形形色色的生物,反過來,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把屍體侵蝕得隻剩下了最其本的元素。而在這一過程中,屍體不同的腐敗時期,會出現不同的生物種類。而同一種生物種類,占據屍體後往往又出現周期或者有規律的生活時間。這就為我們昆蟲學破案提供了依據。”

蒼蠅最早到達屍體,並在屍體自然開口處或者傷口深處大量產卵,生活周期一般表現為四個階段:卵,幼蟲,蛹,蒼蠅成蟲。考慮到本案被害者被害時間與解剖時間相差很短,所以,我在這裏隻著重談論蠅的卵和幼蟲。之所以要詳細說明這一點,主要是想科學、客觀地說清我後麵作為本案辯護的理由。

蒼蠅產卵之後,卵孵化的時間各不相同,這主要依據當地的氣溫和出現的蒼蠅種類而定。在冬季,根據資料表明,湘南活動的食屍性蠅主要為巨尾阿麗蠅。後來,我在鳥島利用死豬作野外實驗時捕捉到過這種成蟲,從客觀上證實了資料上的說法。因此,推定被害者的死亡時間所需要的主要實驗數據,就是以巨尾阿麗蠅在屍體上形成的卵和幼蟲的活動規律為基礎。

關於案發時間的氣溫,我查閱了萊市去年的氣象記錄,那幾天是睛天。前後三天的氣溫數據如下,20℃~14℃,21℃~15℃,23℃~16℃,平均氣溫十八點一度。

成蠅產卵於屍體,卵孵化後,幼蟲即以屍體為食,因而可根據幼蟲的生長發育情況,判斷死者的死亡時間。而幼蟲發育階段的確定重要指標之一就是體長。

在18℃氣溫下,巨尾阿麗蠅產卵需要1.35天,即32.4小時。發育成17.09毫米的幼蟲需要曆時158小時,據此可以計算出發育成1毫米的幼蟲的時間大約為9.24小時。也就是說,巨尾阿麗蠅產卵後再發育成1毫米的幼蟲,曆經的時間為41.64小時。當時解剖被害者的屍體時,幼蟲的最大長度不超過一毫米左右。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就是說,被害者被害的時間距離被解剖的時間已有四十一個多小時。假設被告於解剖前一天的下午二點行凶,那麼案發時間與解剖時間隻相差27小時。那麼,問題來了,昆蟲學證據提供的被害時間還有十四多個小時到哪兒去了呢?因此,隻能假定被害者的死亡時間發生在被告進鳥島之前的一段時間內。

庭審內一片嘩然。

“等等。”檢察官說道,“請問,偉大的昆蟲學家先生,照你這樣推測,死亡時間應該發生在被告去鳥島之前的深夜,即淩晨零點左右。可是,晚上蒼蠅不會出來活動,而且晚間氣溫也低,不利於蒼蠅產卵。對此,你又作如何解釋呢?”

“檢察官先生提出的問題正是我下麵需要進一步解釋的內容。上麵的數據是依照氣溫在十八度的情況下推測出來的。巨尾阿麗蠅停止產卵及幼蟲停止發育要在八度以下才會停止,所以,在當時的氣候條件下,巨尾阿麗蠅產卵及幼蟲的發育時間是連續的。”

在昆蟲學中,食屍性蠅類為完成某個發育期必須滿足一定的熱量要求,這叫做有效積溫。41.64小時乘18度,得出的數字為749.52小時度。這是巨尾阿麗蠅從產卵到發育成一毫米幼蟲的總有效積溫數字。

現在,我們不妨假定屍體是從一個氣溫二十八度的地方移到船上,而且移到船上之後距屍體解剖時間相隔恰好24小時。就是說,屍體有24小時是在氣溫十八度的環境中度過的。這段時間內的有效積溫為24小時乘18度,即432小時度。總有效積溫數字減掉432小時度後所得的有效積溫為317.52小時度,這是屍體在二十八度氣溫環境下的有效積溫。再將317.52小時度除以二十八度,我們不難得出屍體放在二十八度環境下的時間為11.34小時。

“請問,你這樣假設的根據是什麼?”檢察官問道。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我三個月前在鳥島所做的模擬現場實驗。”說著,畢素文打出他在鳥島的實驗錄像資料,“我將三頭豬的屍體分別放在三個不同的場所。一頭放在鳥島幹燥的地方,一頭放在船隻上,一頭放在可能大家都不知道的地方,那就是鳥島對麵鵝嶺山下一個隱蔽的山洞裏。”

“鵝嶺山附近有兩個為大家所熟知的地方,一個是專門生產重晶石的化工廠,重晶石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鋇。另一個是著名的硫酸鹽溫泉風景區。這說明鵝嶺山的地質構造不同於別處,有豐富的硫元素和地熱。而這個山洞,恰好處於地熱的上方,相當於一個開著空調的內室,終年溫度不變。山洞裏的氣候,如同熱帶上的島,不能與周邊地區相提並論。我的實驗數據記錄表明,裏麵的溫度在二十九度左右,濕度大約73%,這樣的環境很適合蠅類的快速發育。我推測被害者很可能是在山洞內遇害,之後轉到鳥島,被人塞入船中,嫁禍於被告。”

2

“我認為對方在胡說八道。”檢察官按捺不住氣憤地說道,“第一,你這種假設純屬胡亂猜測。隻能在構思科幻小說中的情節出現,而不能科學地解釋現象。”

畢素文微微一笑,“關於這點,我拿鳥島和山洞內屍體上的幼蟲專門作了含硫量的對比分析。結果分析表明,鳥島屍體上的幼蟲含硫量為0.21%,而山洞內屍體上的幼蟲含硫量為0.38%,兩者有顯著差異。鑒於此,我已委托萊市公安法醫對被害者屍體內的幼蟲進行取樣分析。”

“請法醫上場。”審判長說道。

“根據我們的取樣分析,被害者屍體內的幼蟲仍然存在,檢測結果由中南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給出,含硫量為0.30%。”法醫從座位上站起來宣布結果道。

“第二,就算你的數據是對的,可是,被害者與被告是同時進鳥島的。被害者發生被害的時間隻能發生在被告進到鳥島之後,怎麼會發生在此之前,你這是什麼科學推測?”檢察官臉上帶著蔑視的微笑。

此時,法庭內鴉雀無聲,一個個睜大眼睛看著畢素文,看他怎麼解釋這種奇怪的現象。

“如果我們假定屍體是下午五點從山洞轉移到船上的,我們根據屍體在山洞內停留的時間為11.34小時,可以推測被害時間應當在早上五點半以前。而被害者是在下午兩點左右和被告一同進去,也就是說,這中間的時間差為八個半小時左右。那麼,這個問題出在哪兒呢?”

這個可以由屍冷現象來說明。

人體的正常體溫,是由身體產熱散熱而保持動態穩定的。人死後由於新陳代謝停止,體內不能繼續產生熱能,而屍體內部原有的熱能卻仍然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水分蒸發等方式不斷地向外界散發。這就使得屍體溫度降低,逐漸變冷,直至與外界溫度接近或略低於外界溫度。這種屍體現象稱為屍體冷卻或屍冷。屍體冷卻速度的快慢,常常要受到屍體的各種因素及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

由於處於冬季,被害者穿的衣物多,有保暖作用,加上被害者年輕,又是女性,具有較多保溫作用的脂肪,散熱慢。屍體周圍環境的溫度越低,屍熱發散越快,屍體冷卻也就越快。普通成年人的屍體,在通常室溫環境中(16~18℃)中死後的10小時內,平均每小時大約下降1℃,10小時以後下降速度減慢,經過24小時左右,屍溫就降至與環境溫度基本接近。而20℃以上的環境,屍體溫度平均每小時大約下降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