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幾歲要以吃苦為樂(1 / 1)

20幾歲要以吃苦為樂

俗語說:能吃苦,吃半輩子苦;不能吃苦,吃一輩子苦。20幾歲,在人生最關鍵的幾年,要敢於應對人生挑戰,能品苦中滋味,趁黃金時期為自己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對一個20幾歲的年輕人而言永遠是顛撲不破的硬道理。

俗語說:能吃苦,吃半輩子苦;不能吃苦,吃一輩子苦。20幾歲,在人生最關鍵的幾年,要敢於應對人生挑戰,能品苦中滋味,趁黃金時期為自己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對一個20幾歲的年輕人而言永遠是顛撲不破的硬道理。

20幾歲是人生的黃金歲月,是從稚嫩走向成熟的重要過渡時期,既充滿著揚帆起航的渴望與憧憬,也容易產生紛亂與迷茫。為此,以吃苦的精神塑造自己就顯得十分重要。

小老板靠勤奮吃苦賺錢,中老板靠經營管理賺錢,大老板靠投資決策賺錢。因此,20幾歲在創業階段,尤其需要吃苦精神。“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這句話是很多民營企業家在早期創業時的真實寫照。也正是這種精神,才讓他們在缺乏資源、沒有政策支持的情況下迅速將企業的規模做強、做大。

有很大一部分年輕人,剛走進社會,不是沒有就業崗位,也不是沒有賺錢的機會,而是沒有勇氣脫離家庭的羽翼,不敢麵對壓力與競爭,隻好依賴他人生活。甚至動不動還一味地怨天怨地,歎息命運“不濟”,這種害怕吃苦,缺乏堅強的心理是要不得的。

世界景泰藍大王陳玉書總結自己成功經驗時說:“我是從做工人起家的,吃過苦、受過罪、失過業、遭過窘。回顧十幾年來走過的道路,雖非步步血汗,也是崎嶇艱難,甚至險象環生,不過終生不棄不餒,不斷求索而已。

“今天,我能夠被尊為‘景泰藍大王’,決非我有什麼超人之處,隻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結合,不畏艱難、不舍成功,機遇加勤奮罷了。

“當年到香港時,我的口袋裏僅有50元港幣,因此對於每1角錢都非常的重視,現實生活告訴我,你若沒有5角錢,又怎能買到1磅麵包充饑?我自認還有點天不怕、地不怕的氣概。可不得不承認,一文錢往往困死英雄漢,不管你本事多麼了不起,怕就怕口袋裏沒錢花,我明白:‘小富由儉’、‘勤乃無價寶’的道理。

“記得每天一大早,我從北角乘輪渡過海到觀塘去上班。為了節省1角錢,我總是坐樓下三等艙。我節省的每一分錢,都是為明天的幸福生活開路。由此,我連看報紙也舍不得花錢去買,而是身在船中,眼觀六路,看看誰手中有報,等到船靠碼頭,自己押後,就利用這一刹那時光,幾個起落,把乘客遺下的報紙拿走。如若椅上遺留一兩本雜誌,對於我真是如獲至寶,我也經常為了節省兩角錢車資,不惜徒步從中環走到西環。”

“每天收工之後回到家裏,我雖然渾身疲憊不堪,但仍堅持把從船上撿來的報刊如饑似渴地仔細閱完。從中既學到不少知識,又學會一些廣東話。

“我找到運輸工作後,就以敬業樂業的精神認真地工作。我雖然不是貨車的主人,但我很愛惜車輛,一有空便把車子洗刷得幹幹淨淨,而且買來油漆,將車子四周脫落不全的字填寫清晰。就這樣,喚起了主管的好感。他們見我是大學生,為人又和藹,從此便讓我跟他們一起吃小灶。

“在平時,我是很少像其他工友那樣,三五成群去飲茶,而總是獨自在工地裏喝開水啃麵包,簡單地吃點午飯。如今能吃上有菜有湯的熱飯,心裏自然喜不自勝。從這件小事上我悟到一條道理,凡是勤勞和有愛心的人,一定會有好的回報。回想起我在機場幹填海工程的那段日子,盡管每晚一臉塵、全身臭汗回家,我還是滿懷喜悅,因為我能夠獨立地闖天下。

“然而,正當生活剛剛步入正軌之際,不如意的警鍾又敲響了,我失業了。偏偏在這個時候,太太又懷孕了。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我們是無論如何不能再增加包袱了,於是被迫求助於醫生。醫生開價500港元,而我口袋裏隻有400港元。當時是多麼困窘啊。就為了張羅這100港元,還找了好幾位朋友,幾番周折,才湊足錢數。人生何其酸辛而苦澀。

“這個最困難的時期,我有機會到一家公司去當倉庫管理員,當時找到工作那種快慰,真是畢生難忘。

“第一天上班,我早早來到倉庫,頭一件事就是把倉庫打掃幹淨,把地板擦得光可照人,把工具、台椅放得整整齊齊。在那裏,我不僅盡職盡力地去幹,而且由衷熱情、兢兢業業,以防再一次在失業路上徘徊。

“那時我白天穿著背心短褲。跟車或者推著小車過馬路,橫過大街到各鋪各店送貨。雙腳飛快如燕,心裏甜絲如蜜,絲毫沒有恥辱羞慚。虛名誤人,什麼大學生、世家子弟、名門之後,都是假的,自下而上最現實。”

關於年輕人要不怕吃苦,以吃苦為樂,陳玉書最後感觸至深,並在人生哲理的思考中運用,梁啟超的一句名言說道“患難困苦,是磨煉人格之最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