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根,百事可做(1 / 1)

吃得苦根,百事可做

20幾歲,不管吃多少苦也不能懈怠地停下腳步,須知,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之地,吃點苦是應該的,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20幾歲要明白,舒服的日子是用辛苦換來的。

20幾歲,不管吃多少苦也不能懈怠地停下腳步,須知,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之地,吃點苦是應該的,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20幾歲要明白,舒服的日子是用辛苦換來的。

人在清苦的環境中容易奮發上進,人在優裕環境中容易墮落腐敗。20幾歲如果能知道這一道理,就能注重修煉自我,防患於未然。“吃得苦根,百事可做”這句話道出了意誌的寶貴,也道出了經曆風雨、可見彩虹的哲理所在。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一個人如果在艱苦貧困的環境中,周圍的一切都好像是針對自己過失的良方妙藥,砥礪節操,鍛煉德行而不覺得;而在順境麵前堆滿了前進的障礙,腐蝕自己的意誌卻不知道。

戰國中後期,尤其是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秦國越來越強大。麵對著這種趨勢,其他六國不免恐慌起來。有的主張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抗秦,這種主張被叫做合縱;有的主張六國中的任何一國聯合秦國,來攻擊其他國家,這種主張被叫做連橫。在這場“合縱連橫”活動中出現了許多能言善辯、靠遊說獲功名利祿的遊士、食客。蘇秦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蘇秦出身於農民家庭,家裏很窮,他讀書時,生活非常艱苦,餓極了就把自己的長發剪下去賣點錢,還常常幫人抄寫書簡,這樣既可以換飯吃,又在抄書簡的同時學到很多知識。這時,蘇秦以為自己的學識已差不多了,就外出遊說。他想見周天子,當麵陳述,對時勢的看法和自己的政見,但沒有人為他引薦。他來到西方的秦國,求見秦惠文王,向他獻計怎樣兼並六國,實現統一。秦惠文王客氣地拒絕了他的意見,說:“你的意見很好,隻是我現在還不能做到啊!”蘇秦想,建議不被采納,能給個—官半職也好嘛,可是他什麼也沒有得到。他在秦國耐著性子等了一年多,家裏帶來的盤纏都花光了。皮襖穿破了,生活非常困難,無可奈何,隻好長途跋涉回家去。

蘇秦回到家裏,一副狼狽的樣子,一家人很不高興,都不理他,父母不與他說話,妻子坐在織機上隻顧織布,看也不看他。他放下行李,又累又餓,求嫂嫂給他弄點飯吃,嫂嫂不僅不弄,還奚落他一頓。在一家人的責怪下,蘇秦非常難過。他想:我就這麼沒出息嗎?出外遊說,宣傳我的主張,人家為什麼不接受呢?那一定是自己沒有把書讀透,沒有把道理講清楚。他感到很慚愧,但是他沒有灰心。他暗暗下決心,要把兵法研習好。

有了決心,行動也跟上來了。白天,他跟兄弟一起勞動,晚上就刻苦學習,直到深夜。夜深人靜時,他讀著讀著就疲倦了,總想睡覺,眼皮粘到一塊兒怎麼也睜不開。他氣極了,罵自己沒出息。他想,瞌睡是一個大魔鬼,我一定要想法治治它!他想的是什麼法子呢?他找來一把錐子,當困勁上來的時候,就用錐子往大腿上一刺,血流出來了。這樣雖然很疼,但這一疼就把瞌睡衝走了。精神振作起來,他又繼續讀書。

蘇秦就這樣苦苦地讀了一年多,掌握了薑太公的兵法,他還研究了各諸侯國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利益衝突,他又研究了諸侯的心理,以便於遊說他們的時候,自己的意見、主張能被采納。這時蘇秦覺得已有成功的條件,他再次出家,風塵仆仆地上了遊說之路。

這次蘇秦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公元前333年,六國諸侯正式訂立合縱的盟約,大家一致推蘇秦為“縱約長”,把六國的相印都交給他,讓他專門管理聯盟的事。

受挫自省,不怨天尤人;刺股律已,終成大器。蘇秦的這條成才之路,給後人留下了養成良好德行的許多啟示。

身居逆境固然是痛苦壓抑的,但對一個有作為、能自省的年輕人來講,在各種磨礪中可以鍛煉自己的意誌,修正自己的不足,一旦有了機會,就可能由逆向順。身居順境當然是好事,但對於一個沒有良好的品質和遠大追求的人來講,優裕環境中往往容易墮落腐敗,這和在清苦環境中的容易發奮上進道理一樣。一個人生活一優裕,就容易遊手好閑不肯奮鬥;反之如果處在艱苦窮困的環境中,“窮則變,變則通”。所以貧與富不是絕對不變的,順與逆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20幾歲,就從現在開始為了今後的人生多努力吧,即便是辛苦一點兒又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