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在馬裏蘭州中部的城市巴爾的摩,一些船主、商人和機械師新組建了一家頗具影響力的俱樂部。這些人的軍事才能得到了怎樣的發展,我們可想而知。曾經普普通通的商人,沒有經過西點軍校1的任何訓練,卻變身為上尉、上校及將軍。很快他們便可以在戰略和技術方麵與歐洲的同僚們相提並論了,通過捐獻大量的炮彈、人力和財力,也打了些許勝仗。
但是美國人勝過歐洲人,主要還是在炮彈技術領域。這倒不是說他們的武器裝備多麼完善,而是因為美國人研究的炮彈體積超大,並且在當時具有絕無僅有的遠射程。在平射、俯射或者直射、斜射又或者縱射、反射等方麵,英國人、法國人、普魯士人都沒什麼好學的了;反觀他們的大炮、榴彈炮、迫擊炮,和美國大炮的精湛裝備相比,簡直是相形見絀。
這也不足為怪。同意大利人天生就精通音樂、德國人生來就擅長玄學一樣,美國人,這批世界上最初的機械師,天生就有工程師的才能。因此,他們大膽地把創新創造力運用於炮彈技術,也就再正常不過了。雖然這些巨型炮彈遠不及縫紉機那麼實用,但也同樣令人震驚,而且更加受到人們的崇拜。我們知道這其中還有帕羅特、達爾格倫和羅德曼的成果。在這些強勁的美國對手麵前,歐洲大陸的“阿姆斯特朗”“帕利瑟”和奧地利“博利厄”等大炮也隻能自愧不如。
因此,在北方人與南方人死拚的時候,大炮發明家明顯占了上風;美利堅合眾國的報紙熱烈地祝賀他們的發明,以至於一些平庸的小商販、幼稚愛湊熱鬧的小市民沒日沒夜絞盡腦汁地估算不切實際的彈道射程。
而當一個美國人有了一個想法,就會告訴另外一個人。倘若是三個人,他們便會選出一個領導人和兩個秘書。若有四個人,他們還會指派一個檔案員,一個辦公室也就這樣運轉了起來。五個人則能召開股東大會,建立一個俱樂部了。巴爾的摩城的俱樂部就是這樣形成的。第一個發明新型大炮的人聯合了鑄造這門大炮的人,和為這門大炮打炮眼的人,這也是大炮俱樂部的核心成員。俱樂部成立一個月後,便發展了1833名正式會員和305765名通訊會員。
所有想加入此俱樂部的人都需具備一個必要條件:已經發明或至少改良過一門大炮。如若不是大炮,其他種類的槍炮也勉強可以。但是不管怎麼說,十五響左輪手槍、旋轉式卡賓槍或軍刀式手槍都是不太入流的武器。任何情況下,炮彈專業人員都是優先加入俱樂部的人群。
“會員所得到的尊重,”有一天,俱樂部裏最具才華的演說者之一說道,“取決於他們所貢獻的大炮個頭以及炮彈射程的具體平方數!”
再說得更明白點,這是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在道德秩序領域內的具體體現。
俱樂部成立之後,我們便很容易想象出美國人的創造天賦帶來什麼成果:在各種發明中占主要部分,大炮遠遠超過了原本需要的體積和射程,偶爾失控還會傷及到無辜的平民百姓。所有的這些發明讓歐洲那些寒磣的裝備望塵莫及。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數字來評判:
在曾經所謂的“戰爭美好年代”,一枚36磅的圓炮彈,可在300英尺之外擊穿36匹馬和68個人。而且那時還是炮彈技術的萌芽期。從那之後,炮彈技術才開始真正發展起來。“羅德曼”大炮在7英裏之外(一英裏約等於1609米)發射了一枚半噸重(500公斤)的炮彈,輕而易舉地就要了150匹馬和300個人的命。大炮俱樂部甚至想做次試驗來進行驗證。不過,即便找到馬匹,恐怕也找不到自願舍命的人。
不管怎麼說,這些大炮都極具殺傷力。每次開炮,士兵便像農民鐮刀下的麥穗一樣紛紛倒地。1587年法國科特拉斯之戰中的著名大炮把25個士兵炸飛;在1758年普俄之間爆發的曹恩道夫之戰中,另一門大炮炸死了40名步兵;1742年普奧發動的凱賽爾多爾夫戰爭中,奧地利的大炮每發射一次,就能撂倒70個敵人。與上文提到的炮彈相比,這意味著什麼呢?決定戰爭命運的“易安娜”大炮和“奧斯特裏茨”大炮所發揮的驚人威力又意味著什麼?而在南北戰爭中這樣的大炮數不勝數!葛底斯堡戰役中滑膛炮射出的一個圓錐形炮彈擊斃了173個南部聯邦士兵;“羅德曼”大炮射出的圓炮彈經過波托馬克渡口時,把215個擁護南部同盟的民眾帶到了另一個美好世界。說到這兒,不得不提一下J.T.馬斯頓發明的令人生畏的迫擊炮,他是大炮俱樂部的榮譽會員兼常任秘書。他所發明的迫擊炮的殺傷力可是更上一層樓,僅在試炮時就炸死了337個人。一聲轟響,一切便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