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目光敏銳的觀察家,若是置身於一個萬物圍繞的陌生的中心位置,必然會看到這個混沌的宇宙空間中密布著無數原子。但是,幾個世紀以來,時代的遷移促成了了悄無聲息的變化,萬有引力定律出現了,一直以來,所有遊離的原子都遵守著這一定律,它們在引力的作用下化合成為分子,最終形成模糊的星團,散布在宇宙深處。
這些星團立即圍繞它們的中心點旋轉起來。眾多分子漸漸聚集在一起,開始繞著這個中心點轉動;而這個中心點也是由眾多分子組成的,在分子凝聚的過程中開始繞著自己的軸心旋轉。另外,根據萬有引力不變的定律,隨著它的體積由於分子凝結而減小,旋轉速度加劇,兩種持續的影響最終形成了一個主星,即模糊星團的中心。
如果再仔細觀察,觀察家還會看到星團的其他分子像主星一樣,以它們各自的方式漸漸加劇旋轉並凝結,形成無數的恒星,在主星四周轉動。星雲就是這樣形成的,目前,據天文學界統計,迄今宇宙大約有5000個星雲。
在這5000個星雲中,人類把其中一個星雲命名為“銀河”18,它包含有1800萬顆恒星,而每一顆星星都是某個太陽係的中心。
如果觀察家特別注意這1800萬顆恒星中最普通、最暗淡的那顆四等星19,也就是頗為自豪地被稱為太陽的那一顆,那麼相繼呈現在他眼前的將是太陽係形成的所有現象。
太陽在它運行的橢圓形軌道上,用萬有引力控製著它的那8個“仆人”,其中有幾個擁有自己的衛星。
事實上,當時的太陽還呈氣體狀態,由無數移動的分子組成,觀察家能看到它們為了最終聚集在一起,不停歇地繞著軸心轉動。這種遵循力學原理的運動隨著體積的減小而加劇,最終,把分子推向中心點的向心力敗給離心力,甘拜下風。
這時專注的觀察家還會注意到另外一種現象,位於赤道表麵的分子,就像彈弓上的石頭在繩子突然斷開後一樣飛出去,繞著太陽形成幾束類似土星光環一樣的同心圈。而這些宇宙物質組成的光環繞著一個中心轉動,分裂成為團霧狀的星雲,這就是行星。
如果觀察家更加全神貫注地觀察這些行星,他會看到它們在像太陽一般運轉的同時,產生了一束或幾束宇宙光環,這也是低級天體衛星的起源。
因此,從原子到分子,從分子到星團,從星團到星雲,從星雲到主星雲,從主星雲到太陽,從太陽到行星,從行星到衛星,我們可以看到自宇宙初期開始,天體經曆的一係列的演變。
太陽似乎迷失在無邊無際的恒星世界中,根據現代科學理論,那時它還附屬於銀河星雲。作為太陽係的中心,它在太空中顯得如此渺小,然而其實很巨大,它足有地球的140萬倍大。自創世之初,從它那兒逐漸衍變而來的8個行星環繞著它運行。它們從近到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火星與木星之間還有一些較小的天體有規則地繞行著,它們可能是某個爆裂成數以萬計碎片的天體的殘骸,到目前為止,望遠鏡已經可以觀測到97塊20。
太陽在它運行的橢圓形軌道上,用萬有引力控製著它的那8個“仆人”,其中有幾個擁有自己的衛星。天王星有8個,土星有8個,木星有4個,海王星可能有3個,地球有一個,也是太陽係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個衛星,即月球。大膽的美國人宣布要用天才征服的也正是它。
由於離我們相對較近,而且它在不同時間段呈現出不同的月景,讓人類在注意到太陽之前就已率先被它吸引了。而且太陽看起來太讓人疲憊,它的光芒四射總是讓注視者們不得不垂下雙眼。但月亮正好與之相反,這位金發菲庇女神更善解人意,她總是謙虛地讓人欣賞她的風度,她目光和藹,也並不咄咄逼人,有時候還遮住了她的兄弟——光芒四射的阿波羅,而他,從沒有遮住過她。
最初的人類尤其崇拜這位聖潔的女神。埃及人稱其為愛西斯神;腓尼基人把它命名為阿斯塔特;希臘人對其更是崇敬,冠以拉多娜和朱庇特的女兒菲庇之名,他們還認為月食是由於狄安娜女神21偷偷探望帥氣的恩底彌翁之故。還有這些神話:奈梅埃的獅子在來地球之前就已經在月球上的田野中馳騁,據希臘作家普魯塔克引證,詩人阿傑西納克斯曾在他的詩句中歌頌月神塞勒涅具有的溫柔雙眸、秀美鼻子和丹唇皓齒。
即便從神話角度來講,古人算是很好地掌握了月球的性格、脾氣以及道德品質,但是即便是他們中最博學的人,對月麵學也還是一無所知。
然而,遠古時期的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月球的一些特性,而且也得到了現代科學的證實。亞加狄亞人宣稱在月球還沒誕生的時候他們就在地球上居住過,塔修斯把它看做太陽係分離出的一塊碎片,亞裏士多德的學生克萊阿爾克則認為它是倒映海洋影像的光滑鏡子,還有一些人把它歸結為地球散發的一團蒸汽,或者是一個一半火焰一半冰川的自傳球體,有幾個科學家,雖然缺少光學儀器,卻憑借敏銳的觀察力,猜測出統治月球這個黑夜星體的大部分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