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木版年畫

年畫的風格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麵貌,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山東濰坊年畫、河南朱仙鎮年畫並稱為是中國四大木版年畫。這四種年畫都於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楊柳青年畫產生於明代崇禎年間,以宮廷趣味和市民趣味見長。它繼承了宋、元繪畫傳統,且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戲劇舞台、工藝美術的形式,創立了喜氣吉祥、鮮明活潑、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它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以宣紙印刷,半印半畫,筆法細膩,畫麵色彩明顯,人物秀麗多姿。其工藝成品兼具版味與木味,年久色彩不褪不變,具有濃鬱的民間藝術的韻味,以及濃厚的中國氣息。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以細膩工整見長,曾在江南一帶廣為流傳。在中國版畫史上,桃花塢年畫與楊柳青年畫並稱“南桃北柳”。該年畫采用木板套印,刻工、色彩和造型精細秀雅,構圖豐滿,顏色絢麗,極具裝飾性。題材多采用民間故事、戲文時事,多以寓意、象征、誇張的手法,表達人們的美好願望。由於其出色的工藝水準,桃花塢年畫還曾遠渡重洋,流傳海外,特別是對日本的‘浮世繪’產生了重要影響,有“東方古藝之花”的美譽。

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始於元末明初洪武年間,繁榮於清代。年畫以濃鬱的鄉土氣息和古樸雅拙的藝術風格見長。該年畫製作工藝別具特色,構圖完整,造型誇張,題材形式新穎多樣,表現內容豐富多彩,畫麵充滿粗獷奔放、勤勞幽默的民風,生活氣息濃鬱,有極強的裝飾性。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作為黃河流域地道的農民畫,楊家埠年畫在民間廣受歡迎,同時也馳名海外,並且是“濰坊千裏民俗旅遊線”上的主要景點之一。

朱仙鎮年畫是中國曆史最為悠久的年畫,以古樸稚拙見長。該年畫采用木版與鏤版相結合,構圖飽滿且左右對稱,線條粗獷簡練,造型古樸誇張,人物頭大身小,色彩新鮮豔麗。且為了看起來更自然和諧,朱仙鎮的年畫並不像其他年畫那樣打紅臉蛋。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使整個工藝作品既具有喜劇效果又能讓觀者感覺到勻稱舒適。此外,朱仙鎮木版年畫在用色上也十分講究,其顏料均以植物、礦物為原料自行手工磨製,色彩純淨,且能做到久不褪色。

木版年畫的困局

隨著傳統習俗的改變和社會的現代化變革,全世界很多傳統民族民間藝術都麵臨瀕危局麵,我國傳統年畫也不例外。一方麵,簡單快捷的機器膠印大大衝擊了傳統手工製作的木版年畫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麵,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化成了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民居的建築格局也正發生著極大改變,再也不是昔日農耕社會的田園牧歌了。傳統年畫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目前,僅有一些傳統文化愛好者與收藏家還在為木版年畫做著最後的努力,但是這些力量也是十分薄弱的。就算收藏愛好者收藏了一些經典的作品,如果新品沒有市場,那麼這種手工製作工藝便很可能會失傳。目前,也就隻有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湖南灘頭、河南朱仙鎮、山東濰坊、四川綿竹、福建漳州、廣東佛山、陝西鳳翔等地的年畫作坊還尚存一些經典的年畫。因此,為了防止我國民間藝術精華的缺失,中國政府已經啟動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傳統木版年畫被列為搶救和保護對象。

2010年3月21日,朱仙鎮木版年畫博物館在開封縣朱仙鎮正式開工建設,其投資規模之大、功能之全在國內首屈一指。該館對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生產、製作工藝以及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等地的精品木版年畫都做了全麵展示,對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整理、收藏、研究、保護和開發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但這對於木版年畫的發展來說隻是杯水車薪,在傳揚中華傳統民俗文化路上,我們仍然任重而道遠。

不安寂寞的人類除了工作之外,花費精力最多的事情無疑就是玩了,從占領大街小巷的廣場舞,到人山人海的旅遊景點,如何玩得好成了現代人閑暇之餘思慮最多的問題。傳統的跑步、健身、球類等運動似乎已無法撥動人們渴望自由與刺激的神經,那些以往屬於小眾化的極限運動反倒成了人們熱衷的戶外體驗,下麵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流行海外的全球十大極限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