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宗師李宗吾在總結曆代官場厚黑“空”字訣時說:“空即空洞的意思。隨便辦什麼事情,都是活搖活動,東倒也可,西倒也可,有時辦得雷厲風行,其實暗中藏有退路,如果見勢不佳,就從那條路抽身走了,絕不會把自己牽掛著。”古代官場厚黑之人都深諳其中玄機,大行明哲保身之道,太平地做自己的官。
1.夾縫生存,攀附有術
厚黑人士最善於在官場的夾縫中生存。雖然說在官場的夾縫中最難生存,但厚黑人士卻往往喜歡在夾縫中尋找機會,他們有時候還往往能夠在“夾縫”中左右逢源,飛黃騰達。
隋唐之際的封德彝,所以能夠有幸成為蒙蔽李世民的大臣,除了因為他“多揣慮之才”外,還得益於他的“附托之巧”,即根據形勢變化進行政治投機。
隋煬帝時,權臣楊素病死後,封德彝投靠在權臣虞世基的門下,為他“密為指畫”,教他“諂顧主心”。虞世基成了煬帝的寵臣,他也隨之成為煬帝麵前的紅人。但當煬帝、虞世基等人困守江都、坐以待斃之際,封德彝卻早有打算,一頭紮進隋煬帝的大臣宇文化及的懷抱,成為江都兵變的積極參與者。
他唯恐宇文化及信不過自己,所以總想露上一手,以博得新主子的賞識。隋煬帝被抓獲後,封德彝不待宇文化及吩咐,就氣勢洶洶地走上前來,指著煬帝開口欲罵,誰知煬帝搶先發問道:“卿是士人,何為亦爾?”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是一個讀書人,為何也這樣趨炎附勢,這麼無恥呢?
封德彝頓時麵紅耳赤,張口結舌,悄然而退。但不管怎樣,總算給宇文化及留下了好印象。
封德彝跟著宇文化及沒有多久,便看出此公難成大氣候,於是找了個借口,拉著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轉而投向反宇文化及的另一個大貴族李淵。李淵初見他時,連諷刺帶挖苦,難聽話講了一大堆,封德彝厚著臉皮洗耳恭聽,毫無愧色,又向李淵獻上“秘策”以示效忠,終於打動了李淵,被封為內史舍人。
封德彝雖然搖身一變成為大唐朝臣,但仍然惡習難改,仍熱衷於狡兔三窟的投機鑽營。
唐初,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各植黨羽,二虎相爭,高祖李淵則態度曖昧,搖擺不定。封德彝看出這父子、兄弟三人最終將至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便采取首鼠兩端、陽奉陰違的卑鄙手段,一麵向李淵父子三人分別表示效忠和親附,一麵在三人之間挑撥離間、煽風點火。最初,他曾向李世民“效進忠款”,很快就騙取了李世民的信任。但他又看到李世民親黨太多,擔心自己將來不受重用,於是暗中向李建成屢送“秋波”,並在李淵麵前竭力維護李建成。
“玄武門之變”爆發前的緊要關頭,封德彝依然不肯放棄投機立場,居然一麵力勸李世民搶先下手爭取主動,一麵則在李淵麵前大肆攻擊李世民“不服居太子之下”,鼓動李淵早下決心,除去李世民,同時又對李建成說:“夫為四海者,不顧其親。漢高乞羹,此之謂也。”挑唆他及早動手。
沒有明確的政治信仰和基本的政治立場、沒有真情實感、沒有起碼的道德觀念,完全從個人利益出發而大行朝三暮四之計,這是一切厚黑之人的共同特征,但像封德彝這樣膽大妄為的人,在曆史上還是不多見的。他之所以敢於如此冒險投機,正在於其自恃“所為秘隱,時人莫知”。
李世民奪取帝位之後,把封德彝當做功臣行賞,提拔他為尚書右仆射。封德彝病死,李世民還“深悼之”,為他廢朝三日,直至貞觀十七年時才處治封德彝。以李世民之英明,尚且蒙受封德彝的欺蔽,“彼中材之主,求不惑於佞,難哉”。
2.隱藏實力,關起門來等時機
在厚黑學看來,鋒芒畢露,咄咄逼人,固然能從氣勢上壓倒對方,從而取得勝利。但韜光養晦,暫時隱藏實力,削弱對方對自己的提防與控製,特別是在自己處於劣勢時,借以隱蔽和保護自己,討好蒙騙敵手,發展壯大力量,伺機待發,也能取得同樣的效果。
例如,北齊的高洋,其沒有得誌時沉默寡言,顯得愚鈍憨厚,沒有人把他放在眼裏。連他的哥哥高澄有時都說:“我這個弟弟如得富貴,那麼預言吉凶的相麵書就無法解釋了。”言外之意,高洋實在不具備當帝王的野心與實力。
恰恰就是這個高洋,成了北齊的開國皇帝。這主要得益於高洋的韜光養晦的計謀。
高洋在當上皇帝之前少言少語,退朝回家常常是閉門靜坐,對妻妾也說不上幾句話,最激烈的舉動也不過是有時脫了鞋,光著膀子在院子裏奔跳不停,其實也正借以掩蓋心中的不平靜,而這一切都與他的哥哥高澄形成了鮮明對比。高澄凶狠暴烈,狂傲不羈,鋒芒畢露,總攬朝綱,甚至還調戲高洋的美妾,總之根本不把弟弟放在眼裏。
殊不料事有突變。一次,高澄對東魏皇帝元善見不滿,與幾個心腹密謀廢立之事,被家奴蘭京聚眾刺殺身亡。高洋得報後,神色不變,率兵趕至,將蘭京等凶手一一捕殺。對外則宣布大丞相隻是在家奴造反時受了點傷。又向皇帝元善見請求護送高澄回晉陽養傷。元善見心中暗喜,立即準行,認為高澄既傷,而高洋難成大器,威權當複歸帝室了。高洋回晉陽後,當即召集群臣布置政事,推行新法,革除弊政。不到一年,把晉陽治理得井井有條,百業俱興,百官驚歎不已。高洋見內外安定,這才宣布高澄去世,為其兄發喪。元善見認為他毫無野心,便晉封他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襲封齊王。
數月後,高洋率兵抵達國都,逼皇帝元善見禪位。元善見聞知後,驚得目瞪口呆,隻好交出王位。高洋登台南麵,改國號齊。
“我這個弟弟(指高洋)如得富貴,那麼預言吉凶的相麵書就無法解釋了。”回頭再看高澄的這句話,多麼具有諷刺意味啊。高洋正是借用韜晦,不僅瞞過了疑心滿腹的皇帝,瞞過了文武百官,連親哥哥也瞞了過去。如果高澄有幸當立,自然不屑加害於高洋。而高洋最後竟成就了帝王的大業,雖然是緣於機遇,卻也是韜略的成功。
3.能屈能伸,先當孫子後當爺
守弱是官場厚黑學的一條重要原則,弱可以轉化為強,強又可以轉化為弱,所以,在官場中與其守強不如守弱。
在《厚黑學》中,當李宗吾談到劉邦時說:“劉邦天資既高,學曆又深,把流俗所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一一打破,又把仁義廉恥,掃除淨盡,所以能夠平蕩群雄,統一海內,一直經過了四百幾十年,他那黑的餘氣,方才消失,漢家的係統,於是乎方斷絕了。”劉邦是曆代官場上最為厚黑的人物,但他也最能“裝孫子”。
“裝孫子”就是守弱的表現,劉邦是一個很會“裝孫子”的人,但這並不影響他最後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而項羽英雄蓋世,處處逞強,卻成為了垓下之鬼。這兩種不同生存手段所帶來的結果,很讓人深思。對於厚黑之首的劉邦,有做“孫子”的機會,他就“裝孫子”,而且還要做得有滋有味,像模像樣。
秦二世元年秋天,陳勝、吳廣等起兵於蘄,成為正式以武裝力量反秦的第一支軍隊。在陳勝全力造勢下,天下大亂,各地地方官員大為緊張,沛縣自然也不例外,劉邦乘機在沛縣起兵,奪取了沛縣的控製權,成為了秦末起義群雄中一支農民軍的領袖。
經過數年的經營,劉邦的軍隊已成為秦末起義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推翻秦朝的鬥爭中,劉邦領兵率先進入關中後,便不想離開關中。有個儒生,看出了劉邦的心思,悄悄對劉邦說:“關中土地肥沃,地勢險峻,位置適中,是成就帝王之業的風水寶地。聽說秦朝將軍章邯投降了項羽,被項羽封為雍王,派他治理關中。要是章邯一來,沛公您的位子可往哪裏擺?”
劉邦一聽,趕忙要這個儒生出主意。這個儒生說:“您隻要派兵堵住函穀關,不讓諸侯軍隊進來,自然就能在關中穩穩當當地稱王。”劉邦聽他說得有理,立即調派軍隊,嚴守函穀關。
劉邦剛剛調兵遣將完畢,項羽統率的諸侯聯軍,就開到了關下。
項羽來到函穀關後,見關門緊閉,關上重兵把守,誰也不許進入。項羽一打聽,原來是劉邦早已入關,在這裏設下障礙。他不禁大怒,下令強攻。守關的部隊哪是項羽的對手。不大一會兒,函穀關就被攻破。項羽怒氣衝衝地來到了戲水。這裏離劉邦屯軍的灞上已經不遠了。項羽命令部隊先駐紮下來,他要考慮考慮,如何收拾膽敢攔他入關的劉邦。
這時,項羽的謀士範增又火上澆油,說:“劉邦在山東時,貪財好色,如今進了關中,卻變成了另一個人,既不收取財物,又不親近婦女,由此可見,他的野心不小啊!”
因為劉邦經常自詡頭上有天子氣,範增又搬出他的“雲氣”說來挑起項羽的怒火:“我仔細觀望了雲氣,隻見劉邦頭頂上五彩繽紛,顯現出盤龍臥虎的形勢,這可是天子的征兆。”
這一說,把項羽氣得火冒三丈。他緊緊握著拳頭,狠狠擂擊桌麵,斬釘截鐵地說道:“亞父(範增)盡管放心,我一定想辦法除去這個禍根。”
那時,項羽的兵馬四十萬,駐紮在鴻門;劉邦的兵馬隻有十萬,駐紮在灞上。雙方相隔隻有四十裏地,兵力懸殊。劉邦的處境十分危險。
過了幾日,劉邦就收到了項羽的請柬,請他到鴻門赴宴,劉邦知道來者不善,急得跺腳,直喊:“這可怎麼辦?”忙叫手下的謀士張良過來,商量對策。
張良對劉邦說:“項羽是一個吃軟不吃硬的人,你要向項羽道歉,並裝作很服從他的樣子,這樣才能平息他的怒火,平息了他的怒火,他就不會殺你。”
劉邦想了一想,沒有其他的辦法,隻有先裝裝孫子了。
第二天清早,劉邦帶著一百多個隨從,到了鴻門拜見項羽。劉邦一見項羽,滿臉堆著諂媚的笑說:“我跟將軍同心協力攻打秦國,將軍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沒有想到能夠先入了關。今天在這兒和將軍相見,真是件令人高興的事。哪兒知道有人在您麵前挑撥,叫您生了氣,這實在太不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