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古代官場厚黑“貢”字訣(2 / 3)

馮道起初擔任晉王府中的書記,負責起草收發各種政令文告、軍事信函。不久,李存勖看到朱溫建立的後梁政權十分腐敗,就準備滅掉後梁。

李存勖滅掉後梁建立後唐以後,隻重視那些名門貴族出身的人,對馮道這樣的沒有“來曆”的人,並不特別重用。直到莊宗李存勖被殺,明宗即位,馮道才被召回。明宗鑒於前朝教訓,重用有文才的人,以文治國,馮道這才被任命為相,真正發跡。

2.及早發現自己所求“靠山”的根基是否已經動搖,以在最適當的時機改換門庭

後唐明宗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李從厚即位。李從厚即位不到四個月,同宗李從珂即興兵來伐,要奪取帝位,李從厚得到消息後,連臣下也來不及告訴,就慌忙跑到姐夫石敬瑭的軍中。第二天早上,馮道及諸大臣來到朝堂,找不到皇帝,才知道李從珂兵變,並率兵往京城趕來。馮道這時一反常態,極出人意料。他本是明宗一手提拔,從寒微之族被任命為宰相的,按理說,此時正是他報答明宗大恩的時候,況且李從珂起兵實屬反叛。但馮道所想的是李從珂擁有大軍,且性格剛愎自用,而李從厚不過是個孩子,即位以來尚未掌握實權,為人又過於寬和優柔,權衡了利弊之後,他決定率領百官迎接李從珂。

就這樣,馮道由前朝的元老重臣搖身一變,又成了新朝的開國元勳。隻是李從珂對他實在不放心,不敢委以重任,把他放到外地任官,後來又覺得過意不去,把他調回京中,給了他一個沒有多少實權的司空高職。

不久,石敬瑭同李從珂發生衝突,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打敗了李從珂,做了中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兒皇帝”。他以恢複明宗為號召,把原來明宗的官吏大多複了職,馮道也被複了職。石敬瑭是對他既往不咎,馮道是樂得當官。

3.要及時對“新主人”表忠心,以打消對方的懷疑

石敬瑭當皇帝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實現對契丹主耶律德光許下的諾言,否則,王朝就有傾覆的危險。尤其是自稱“兒皇帝”,上尊號於契丹皇帝與皇後,實在是一個說不出口的事情。據載,寫這道詔書的官吏當時是“色變手顫”,乃至於“泣下”,可見這是一奇恥大辱,至於派人去契丹當冊禮使,更是一個既要忍辱負重,又要冒生命危險的差事。石敬瑭想派宰相馮道去,一來顯得鄭重,二是馮道較為老練,但石敬瑭很為難,恐怕馮道拒絕。誰知他一開口,馮道居然毫不推辭地同意了,這真使石敬瑭喜出望外。

馮道極其圓滿地完成了這次外交任務。他在契丹被阻留了兩個多月,經過多次考驗,耶律德光覺得這個老頭兒確實忠實可靠,就決定放他回去。誰知馮道還不願回去,他多次上表表示對耶律德光的忠誠,想留在契丹。經過多次反複,耶律德光一定要他回去,馮道這才顯出一副依依不舍的樣子,準備起程。一個月以後,他才上路,在路上又走走停停,走了兩個多月,才出契丹的國境。他的隨從不解地問:“能活著回來,恨不得插翅而飛,您為什麼要走得這麼慢呢?”馮道說:“一旦走快,就顯出逃跑的樣子,即使走得再快,契丹的快馬也能追上,那有什麼用呢?反不如慢慢而行!”這也顯示出他的厚黑英雄本色。

這趟出差回來,馮道大為風光,甚至連石敬瑭都得巴結他。石敬瑭讓馮道手掌兵權,“事無巨細,悉以納之”。不久又加馮道為“魯國公”。

石敬瑭的後晉政權隻維持了十年多一點兒就完蛋了。後晉開運三年,耶律德光率三十萬軍隊南下,馮道大概覺得契丹人可以穩坐中原江山了吧,就主動來投靠耶律德光。馮道滿以為耶律德光會熱烈歡迎,沒想到北方夷族不懂中原的人情世故,耶律德光一見馮道,就指責他輔佐後晉的策略不對。這可把馮道嚇壞了,但是他馬上換上一副卑躬的臉,小心侍候。耶律德光問:“你為什麼要來朝見我?”馮道說:“我既無兵無城,怎敢不來?”又問:“你這老頭兒是什麼樣的人?”答曰:“是個又憨又傻無德無才的糟老頭兒!”馮道以老朋友的姿態裝憨賣傻,弄得耶律德光哭笑不得,就沒有為難他。

不久,耶律德光見中原百姓生靈塗炭,便問馮道說:“怎樣才能救天下百姓呢?”馮道見機會來了,就裝出一副真誠的樣子說:“這時候就是如來轉世,也救不了此地的災難,隻有陛下才能救得!”耶律德光慢慢地相信馮道,讓他當了遼王朝的太傅。後來曾有人檢舉馮道曾參與過抵抗契丹的活動,耶律德光反為馮道辯護道:“這人我信得過,他不愛多事,不會有逆謀,請不要妄加攀引。”

4.腳踩多隻船,確保在任何時候都有多條做官的門路

在中原百姓的反抗之下,契丹人被迫撤回。馮道隨契丹撤到恒州,趁契丹敗退之機,逃了回來。這時石敬瑭的大將劉知遠趁機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後漢政權。劉知遠一方麵想安定人心,籠絡勢力,一方麵馮道也因保護別人而得讚譽,劉知遠就拜馮道為太師。

然而,五代時期的政權更迭,真如走馬燈一般,令人眼花繚亂。劉知遠的後漢政權剛剛建立四年便維持不下去了,郭威就扯旗造反,帶兵攻入京城。這時候的馮道,又故技重施,準備率百官迎接郭威。他做了後唐明宗的七年宰相,尚且不念舊恩,何況後漢太師隻做了不到四年,更是不足掛齒。馮道率百官迎郭威進汴京,當上了郭威所建的後周政權的宰相,並主動請纓,去收服劉知遠的宗族劉贅、劉密等手握重兵的將領。劉贅相信了馮道,認為這位三十年的故舊世交,總不會欺騙他,沒想到一到宗州,劉贅就被郭威的軍隊解除了武裝。馮道又為後周的穩固立了一大功。

沒過幾年,郭威病死,郭威的義子柴榮繼位為周世宗。割據一方的後漢宗族劉崇勾結契丹,企圖一舉推翻後周政權。馮道根據半個世紀的經驗,認為此次後周是保不住了,肯定又得改朝換代,自己雖已近苟延殘喘之年,還是想要保住官位爵祿。

柴榮當時隻有三十四歲,年紀不大,卻很有膽識氣魄。劉崇、契丹聯軍襲來時,一般大臣都認為皇帝新喪,人心易搖,不可輕動,但柴榮卻一定要親征,別人見柴榮意誌堅定,便願隨出征,不再多說,隻有馮道在一邊冷嘲熱諷。惹得柴榮大怒,他私下裏對人說:“馮道太看不起我了!”

其實,馮道倒不是看不起柴榮,而是為自己在下一個什麼朝代做官留下一條後路,弄一點兒投靠新主子的資本。

誰知柴榮敢作敢為,親率軍隊,於高平之戰中大敗劉崇、契丹聯軍。就在柴榮凱旋之際,厚黑的馮道油盡燈枯,一命嗚呼了。

4.翻臉比翻書還快,看風使舵隨風倒

在古代官場想做個“不倒翁”並不容易,除了臉皮厚如城牆以外,還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如果慢了的話,想看風使舵也不一定來得及。

1.古代厚黑之人翻臉比翻書還快

例如張全義。他生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出身十分貧苦,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張全義長大以後,為了生存,便到當地縣衙裏當了仆役,曾多次遭到縣令的欺壓和汙辱。因此,當王仙芝的起義軍到達滁州一帶時,他就積極參加了王仙芝的軍隊,王仙芝失敗後,他又加入黃巢的起義大軍。在軍中,張全義作戰英勇,又精明能幹,迅速得到提升,在黃巢起義軍攻占長安後,他被任命為大齊農民政權的吏部尚書兼水運使。在當時,吏部尚書主管政府的官吏考核與任免,權力大,職位也十分重要,而水運使更是擔負著為長安百萬義軍從水路轉運糧食的重任。從這兩個職務可以看出張全義在黃巢起義軍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不久,黃巢大起義在唐朝軍隊和唐朝借助的外族軍隊的聯合鎮壓下失敗,張全義也像許多農民起義軍將領一樣,投降了唐朝。張全義見河陽節度使諸葛爽較有勢力,便投靠了他,諸葛爽屢次派他剿殺起義軍殘部和襲擊其他軍閥,張全義立了許多戰功。在諸葛爽的推薦保舉下,張全義被任命為澤州刺史。不久,諸葛爽病死,其部下李罕之與劉經相互仇殺,都希望能占領洛陽。當時,張全義是劉經的部下,劉經認為張全義既可靠,又有作戰經驗,就派他去抵抗凶悍的李罕之。張全義帶著劉經給他的兵馬來到前線,發現李罕之的勢力很大,而且戰鬥力很強,別說自己,就是劉經親來也無法抵敵。在分析具體情況後,張全義就毫不遲疑地投靠了李罕之,反過來與劉經為敵,劉經見張全義背叛,隻得向諸葛爽的兒子諸葛仲求援。在諸葛仲的支持下,劉經打敗了李罕之。李罕之見劉經求救於人,也不甘示弱,就向以鎮壓農民起義軍起家的大軍閥李克用求救。得到李克用的幫助後,李罕之又反敗為勝,占領了許多地方。這樣,張全義又被李罕之推薦為河南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