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就是捧場的捧字。“戲台上魏公出來了,那華歆的舉動,是絕好的模範的人物。”“吹喇叭的”要想得到“坐轎的”恩寵,必須善於觀察,投其所好,大力捧一捧。隔靴搔癢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隻有撓到心裏,才使對方全身舒坦。所以,古代官場幾乎成了那些馬屁精的舞台。
1.適當恭維,捧人有術
在厚黑之人看來,在當他想恭維一個人時,出言亂讚是不好的,一定要表現出一種足以使對方認為“讚得對”的熱忱,而且所讚的一定是個客觀的事實。秦末漢初的叔孫通,就是個善於捧場的厚黑能手。
秦始皇死後第二年,陳勝、吳廣等人在楚地揭竿而起,開始反秦暴政的義舉。二世皇帝接獲消息後,便召集宮中大臣說:“聽說楚地國界的守軍叛亂,占領了蘄,接著又攻入陳郡;關於這件事,你們有何意見?”
雖然秦始皇已死,但人們對於三年前“焚書坑儒”的事件仍心有餘悸,且二世皇帝為了顯示大秦帝國的國威,不斷問罪群臣並濫殺無辜,因此,群臣對於皇帝的問話莫不異口同聲說:“身為宮中大臣,連做夢都不該有背叛天子的念頭,他們的行為,實是罪該萬死,必須立刻派兵鎮壓。”
可是,皇帝一聽有人想背叛他,便露出不悅的表情。叔孫通看到這種情形之後,說:“臣不認為陳勝、吳廣有背叛的行為。今天下歸秦,四海為一家,郡縣間的城牆被拆除,兵器也被熔掉,舉國之內,再也沒有戰爭的跡象,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天子在上,威令遍布全國,人民恪守自己的工作崗位,天下的人無不悅服皇上。在這樣的太平盛世中,哪會有叛亂的事發生,那隻不過是件單純的盜賊案罷了,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臣等惶恐。”
皇帝聽了這番話,頻頻點頭,深表讚許,賞賜他二十匹綢緞和一套衣服並升他為博士。而那些認為是一場叛亂的大臣,卻均以出言不遜的罪名交給司寇處理。
退朝之後,叔孫通的同僚們攻擊他說:“你阿諛奉承的態度,也未免太過分了。”
“道不同不相為謀,我隻不過是剛逃出虎口罷了。”
雖然叔孫通這樣的做法不為人們所服,但在那個時代,他也是迫於無奈,也是一種官場厚黑生存之道。不過,我們卻不能夠否認恭維的作用。
2.給公主捧場,博皇帝寵信
和珅(1750—1799),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其父常保本是不知名的副都統,和珅少年時貧窮而無所依恃。至乾隆中期,還不過是八旗官學生,隻中過秀才。以這樣的基礎,和珅要出人頭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他後來位極人臣,大權獨攬,靠的就是他官場上的機靈,官場上的“捧”字功夫。
乾隆有一個特點:愛聽奉承話,但又不喜歡人們在當麵捧他。他非常喜歡談文講史,對文史的整理工作很重視。相傳刊印二十四史時,乾隆怕有差誤,常親自校核,每次校核出一件差錯來,覺得是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心中很是痛快。大臣們為了迎合他的心理,就在抄寫給他的書稿中,故意於明顯的地方抄錯幾個字,以便“宸翰勘正”。這是變著法兒地讓乾隆高興。這樣做,比當麵奉承他學識高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當然,書稿中也有乾隆改正不到的,但經他改定的書稿,就沒有人敢再動了。所以,今天見到的殿版書常有訛舛,有不少就是這樣形成的。可是像和珅這樣的大臣,隻顧變著法兒討乾隆的歡心,卻不會管這些,以致謬種流傳,貽害後人。
和珅最了解乾隆的這個特點,他在任何事情上都曲意逢迎,選取最恰當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歡心。乾隆也最寵信和珅。
和珅除了對乾隆曲意逢迎外,對乾隆身邊的人,特別是對乾隆喜歡的人,也百般討好。
十公主是乾隆最小的女兒,後來被封為和孝公主。乾隆非常疼愛他這個女兒,常說:“我這小女兒長得很像我,一定有福氣。”還常常和這小女兒開玩笑說:“你可惜不是個男孩兒,要是男孩兒的話,我一定立你為太子。”十公主性格剛毅,不像一般的女孩子。她力氣很大,據說十多歲就能彎硬弓。她也和父皇撒嬌地說:“女孩子又怎麼樣!我就非要學個男孩兒的樣子不可。”小的時候,她常常女扮男裝,跟著父皇去打獵。乾隆微服私訪時,她也扮成男孩兒跟著去。有和珅跟隨時,她竟稱和珅為“丈人”。乾隆對他這個小女兒特別喜歡,她提出的要求,乾隆是百依百順;她說的話,乾隆聽來句句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