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在總結古代官場厚黑“恐”字訣時說:“學者須知,恐字與捧字,是互相為用的,善恐者捧之中有恐,旁觀之人,看他在上鋒麵前說話,句句是阿諛逢迎,其實是暗擊要害,上鋒聽了,汗流浹背。善捧者恐之中有捧,旁觀的人,看他傲骨棱棱,句句話責備上鋒,其實受之者滿心歡喜,骨節皆酥。”在古代官場,恐字不可輕意使用,除非到迫不得已時,但“恐”的效果要會好得多。所以,在古代官場上,那些拿出“狗急了要咬人”的架勢來嚇唬人的惡作劇最常見。
1.狐假虎威,挾天子以令諸侯
眾所周知,曹操在起家時,所采用的也是《厚黑學》中的“恐”字謀略。曹操知道,在群雄並起的戰亂年代,要想謀求霸業,必須營造一種自己的優勢來號令天下。因此,他一生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舉所產生的影響是任何人都不能預料到的。
古代的中國是一個講究名分的傳統社會,旗幟和號令都屬於那些具有天子血統的皇親國戚,任何人都不能染指。作為一支異軍突起的政治力量,曹操當然沒有太大的號召力,這就使得他在長期的軍事鬥爭中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以至於不突破這個瓶頸就難以找到發展的道路。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大好的時機突然從天而降,來自漢獻帝身邊的董昭給他帶來了一個奉戴天子,營造自己政治優勢的大好機會,他又豈能錯過。
曹操奉漢獻帝之詔打敗李傕、郭汜後,在城外駐紮。有一天,漢獻帝命人到曹操軍營,宣召曹操入宮議事。曹操聞聽漢獻帝的使節到了,趕快請進相見。隻見那人眉清目秀,精力充沛。曹操心中暗想:今東都大荒,官僚軍民皆有饑色,此人何得獨肥?於是問道:“公尊顏充腴,以何調理而至此?”來人回答說:“某無他法,隻食淡三十年矣。”曹操點頭稱是,又問道:“君居何職?”回答說:“某舉孝廉。原為袁紹、張楊從事。今聞天子還都,特來朝覲,官封正議郎。濟陰定陶人,姓董,名昭,字公仁。”曹操站起來,重施一禮,說道:“聞名久矣!幸得於此相見。”於是曹操在帳中擺酒相待,令與荀彧相會。忽有人報告說:“一隊軍往東而去,不知何人。”曹操急令人打探。董昭說:“此乃李傕舊將楊奉,與白波帥韓暹,因明公來此,故引兵欲投大梁去耳。”曹操說:“莫非疑操乎?”董昭說:“此乃無謀之輩,明公何足慮也。”曹操又說:“李、郭二賊此去若何?”董昭說:“虎無爪,鳥無翼,不久當為明公所擒,無足介意。”
曹操見與董昭說話很是投機,便問到朝廷大事。董昭說:“明公興義兵以誅暴亂,入朝輔佐天子,此五霸之功也。但諸將人殊意異,未必服從,今若留此,恐有不便。唯移駕幸許都為上策。然朝廷播越,新還京師,遠近仰望,以冀一朝之安,今複徙駕,不厭眾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願將軍決計之。”曹操握著董昭的手笑著說:“此吾之本誌也。但楊奉在大梁,大臣在朝,不有他變否?”董昭說:“易也。以書與楊奉,先安其心。明告大臣,以京師無糧,欲車駕幸許都,近魯陽,轉運糧食,庶無欠缺懸隔之憂。大臣聞之,當欣從也。”曹操大喜。董昭謝別。曹操牽著他的手說:“凡操有所圖,唯公教之。”董昭稱謝而去。
第二日,曹操進見漢獻帝,奏告說:“東都荒廢久矣,不可修葺,更兼轉運糧食艱辛。許都地近魯陽,城郭宮室,錢糧民物,足可備用。臣敢請駕幸許都,唯陛下從之。”漢獻帝不敢不從,群臣也都畏懼曹操勢力,也沒有人敢提出異議。於是擇日起駕。曹操引軍護行,百官皆從。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計謀就這樣實現了。
曹操剛崛起時,天下群雄的勢力各有優勢,孫策憑借長江天險而固守,劉備則借著“光複漢室”的招牌而感召天下,在這種形勢下,曹操經過比較權衡,幾經周折,也決定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來作為自己的政治優勢。
曹操洛陽護駕後,吸取了董卓失敗的教訓,接納了荀彧“奉天子以從眾望”的建議,將漢獻帝迎奉自己軍中,這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第一步。
將窘困流徙中的獻帝移到許昌,由自己來充當獻帝的保護人,可謂是曹操創業伊始的得意之作,不僅使自己獲取了高於所有文臣武將的地位,而且可以把獻帝變成自己進行統一戰爭的工具,為自己的霸業奠定了政治基礎。從此,無論是征伐異己還是人事任命都可以利用獻帝的名義,可謂名正言順,置對手於被動地位,而給自己創造了極大的政治優勢。
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假借天命,一來可以表明自己是真正的正義之師,二來可以吸引那些根深蒂固崇拜王權的順民,三來可以將其他力量劃歸自己的屬下,難怪自古以來,拉大旗做虎皮者比比皆是。所以曹操認為,借地利之便雖然可發揮優勢,但終不能壓服人心;借人和之便雖然可以共同對敵,但最終還要看實力如何;而假借天命,挾天子以令諸侯,領王命而威天下則可能不戰而勝,這也就是曹操所總結的雄霸天下的奧妙所在。在封建君主統治的國家裏人們對天命存在著絕對的敬畏,所以,假借天命是想得天下者最常用的手法。它既可用來鼓舞士氣,又可用來號令天下,而當時能用它來成就自己霸業的曹操可謂是天下第一人。
人要成事,必須造勢,而造勢之法一定要借用某種力量,這種計謀全在“借”字之上。而曹操這種“借”是靠“恐”來完成的。
2.在痛處下手,直接抓住對方的“命根子”
《厚黑學》認為在運用“恐”字時關鍵在於要善於抓住製約和影響對方態度、行為的主要矛盾,或點明其症結所在,或分析其利弊得失,或指出其解決的途徑,並以此吸引對方聽取自己意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要利用矛盾。以“利用矛盾”的方法去鉗製,必須要有政治家和謀略家的眼光,對各種形勢深刻地了解,對所求辦事之人與其他有關各方的矛盾洞若觀火,抓住各自的利益而適時誘之以利,從對方“命根子”處“恐嚇”對方。
古代謀士張儀在遊說的策略中主要就是運用“恐”字的厚黑之術,並巧妙地利用了矛盾。
戰國時期的張儀,一生的主要生涯就是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到諸侯列國遊說。他是魏國人,早年求學於鬼穀子門下,學成後,遊說諸侯,到處碰壁,貧困潦倒,一次因為被懷疑偷楚相的玉璧而遭到痛打。他的妻子說:“如果不讀書還不至於此。”張儀雖然屁股上還隱隱作痛,仍伸出舌頭讓妻子看:“舌頭還在嗎?”妻子以為他氣瘋了,笑道:“還在。”張儀說:“這就行了!”這充分展現出張儀的“厚顏黑心”。
公元前329年,張儀到了正在招攬人才的秦國,受秦惠王的賞識,參與朝政。他以“連橫”的外交政策,打破諸侯“合縱抗秦”的陣線,的確為秦惠王出了大力。縱觀他的遊說生涯,“利用矛盾”這一遊說策略,張儀算是運用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