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宗師李宗吾說:“楚漢相爭,項羽百戰百勝,其力最強,高祖百戰百敗,其力最弱,而高祖卒把項羽打敗者,他有句名言:吾寧鬥智不鬥力。”李宗吾分析了劉邦取勝的原因是鬥智。那麼,劉邦是怎樣與項羽鬥智的呢?就是比誰會用人。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劉邦知人善用,手下人才濟濟,個個都是極具智慧的人物,而項羽在用人上就輸給了劉邦。任何人想成就大事,必須會用人,廣納賢才,唯賢是舉,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否則,難成大事。
1.陰謀陽用,天下文人盡收囊中
厚黑宗師李宗吾認為:大事業需憑眾人智慧而完成,一個成就大事業的人,必是能夠盡攬天下英才為我所用的人,必然是一個胸懷博大、氣度恢弘,能夠任用天下之人的豪傑。厚黑之首的曹操用人誠如孫權所說:“至於禦將,古之少有,比之於操,萬不及也。”究其原因是,曹操雖然屢用陰謀,但其陽謀卻能光照天下。由於曹操善用人才,所以其氣勢、其魄力都非其他人所能夠比擬。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與左右在討論到天下人才時曾經說道:“天下的讀書人是最富有知識和智慧的,治理天下最難的不是管理百官,而是如何管理這些讀書人,要是能把這些讀書人收入我的囊中那就太好了。”後來,到宋太祖時廣開科舉之門,宋太祖站在宮闕之上,看到天下的讀書人向著科舉考場魚貫而入,就興奮地說:“我把天下的讀書人都收入囊中了。”以上兩位帝王對於人才的觀點在當時都是很進步的,他們認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並想把他們收為朝廷所用,這既給了人才以出路,又給了他們一條永久的鎖鏈,從而完成了對人才的約束和利用全過程。
在中國曆代帝王中,對人才充滿恐懼而最缺乏辦法的是秦始皇,想當初秦始皇也是渴望人才的,所以他才會繼位後發布命令吸引各國的人才到秦國來,李斯就是其中之一。但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卻認為天下的讀書人是危險的,是洪水猛獸,不光讀書人危險,就連讀書都很危險,所以,就發生了“焚書坑儒”的事件,以為這樣就天下太平了,但沒想到滅亡來得更快,失去了天下的民心,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即使是天下最強大的君王也會走向失敗。
秦朝距離東漢不過幾百年,秦始皇的教訓曹操不會不知道,所以,曹操對於人才是想像宋太祖一樣把他們收入囊中的,這符合他的帝王夢想,他也有能力做到。
三國之主都能用人,但數曹操最為高明。孫權作為後生,對曹操的用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至於禦將,古之少有,比之於操,萬不及也。”對他來說,保江東是大局,不可能產生如何消滅曹操的念頭。劉備是曹操的同輩,在曹操設法團結他時,他想的隻是如何鑽曹操的空子,搗曹操的鬼,也沒有與曹操平起平坐的想法。一般來說,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人的氣度與取得的業績是成正比的。曹操能用天下之才,孫權善用東吳一地之才,而劉備隻用三兄弟及諸葛亮,所以,天下三分,曹操得二,劉備和孫權各偏安一隅,乃用人氣度不同使然。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曹操北征烏桓回到昌國,設宴招待士大夫。酒喝到半酣時,曹操說:“我這次凱旋歸來,駐守鄴城的諸君肯定都會前來迎接,今天或者明早,大概就都到了。不能前來的,隻有邴原吧?”
誰知話剛說完,邴原卻先到了。曹操得到報告,大為驚喜,立即起身,遠遠出迎。見到邴原後,曹操說:“賢人實在是難以預料啊!我本來估計您是不會來的,誰知您卻屈駕遠遠地趕來了,這實在是滿足了我的渴盼之心啊!”
邴原離開曹操後,軍中士大夫前去拜訪的多達數百人。曹操知道邴原德高望重,從此以後對邴原更加敬重。
曹操對人才的坦誠態度,還表現在他對部屬生老病死乃至對其家屬子女的關心上。郭嘉病重時,曹操派去探視的人一個接著一個。
郎中令袁渙(字曜卿)死後,家無餘財,曹操先後下了兩道手令,撫恤他的家屬。充分表達了自己對部屬的那一份特殊的情意。
部屬死後,曹操常常為之痛惜,特別是對重要僚屬的死亡,曹操更是哀慟不已,往往親臨吊唁,追贈加封,惠及子孫。曹操對郭嘉、荀攸之死所表現的態度,便是其中突出的例子。
正如曹操自己所說:“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意思是說:我隻有像周公那樣“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才能把天下人統一在我的麾下。
官渡之戰,是曹操平定北方的決定性戰役。這一戰役的勝利,其實也是曹操善於用人的勝利。曹兵與袁兵以一比十處於明顯劣勢。這場曆時九個多月的大戰,曹操曾幾度陷入困境,但每到關鍵時刻,總是虛心采納謀士意見,從而避免了決策失誤,轉危為安。戰鬥一開始,袁紹派大將郭圖、顏良等東攻白馬,自率兵將渡河。曹操想徑直去救白馬。當時謀士荀攸說:咱們兵少不敵,到延津後如渡兵去抄袁後路,袁必西應,然後出其不備,輕兵襲白馬,顏良可擒。“公從之。”袁紹果然上當,曹操初戰即勝。隨後兩軍在官渡拉鋸,曹兵幾戰不利,“傷者十二三”,眼看又斷了糧草,曹操想退兵,寫信與荀彧商量,荀彧說:現在雙方主力都在這裏,咱們是以弱戰強,若這樣退兵,必為紹軍所乘,那咱們可完了。袁紹不會用人,相持必敗。曹操又“從之”。袁紹也有軍糧不足問題,第一次運糧千車,曹操“用荀攸計”,派徐晃等將截擊大破之。第二次袁紹派兵萬人運糧,恰巧這時袁紹的謀臣許攸來降,建議曹操截擊,“左右疑之”,荀攸、賈詡認為可行。曹操當即采納,親自領兵奇襲,大獲全勝。從此袁紹軍心大亂,眾叛親離,慘敗而逃。查史書,同是這個戰役,曹操對參謀人員的意見是“三從”,而袁紹則是“三拒”,高下判然。
曹操的政治抱負宏大,用人的氣度也不凡,因為他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在對待人才上是十分地渴慕,一心想盡攬天下之英才。
劉備是一個反複無常的人,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謀士主張殺掉劉備,這時荀彧進來勸諫曹操說:“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後必為患。”曹操不回答,等荀彧出去,郭嘉進來。曹操對他說:“荀彧勸我殺玄德,當如何?”郭嘉說:“不可,主公興義兵,為百姓除暴,唯仗信義以招俊傑,猶懼其不來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窮而來投,若殺之,是害賢也。天下智謀之士,聞而自疑,將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息,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
曹操認為郭嘉說得有理,並認為劉備是個難得的人才,因此對劉備十分敬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總想把他納入自己的營壘。劉備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麵上應付著曹操,實際上另有企圖。他與曹操翻臉後,一次被曹兵打得大敗,妻子和大將關羽都被生俘。在這前後,曹操的謀士程昱、荀攸等,幾次提醒趁機殺掉劉備,可曹操的回答隻是一句話:“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明知劉備是勁敵,也有機會殺他,但隻要有一絲爭取的希望,也不肯下手,這是何等的氣量!唯恐殺一,丟掉一片,這又是多麼的高明!
2.不拘一格,來者不拒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田文雖以善於養士著稱,但他最初也並非來者不拒,對不太喜歡的士人,他也常逐之。後來,經過魯仲連的勸說,他才真正懂得了用人不拘一格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