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厚黑用人術(3 / 3)

劉備起用劉巴、李嚴、吳懿、費觀等一批人,更表現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氣度。

劉巴,是反對劉備的代表人物,他曾明確表示過堅決不與劉備合作。劉巴本是荊州人。公元208年曹操舉兵南下時,別人跟隨劉備南逃,他卻向北投了曹操,在曹軍中任了職。赤壁之戰後,荊州六郡又回到了劉備手中,劉巴被困在荊州。諸葛亮寫信給劉巴,勸他還是跟劉備一起幹,劉巴依然不肯,他跑得遠遠的,幾經周折又投靠了劉璋。對劉巴的行為,劉備曾懷恨在心。但事過不久,劉璋就徹底滅亡了。在攻打成都時,劉備怕手下人殺了劉巴,就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殺害了劉巴,就誅殺他的三族。”劉備果然捉到了劉巴,一見麵,劉備很高興,封他為左將軍西曹掾,後來又讓他代替法正當了尚書令。李嚴本是劉璋非常賞識的人,當過成都令、護軍。他投降劉備後,劉備拜他為裨將軍,後又任他當了犍為太守、興業將軍。劉備臨死,白帝城托孤,他是唯一與諸葛亮在床前受命之人。吳懿、費觀是劉璋的兒女親家,尤其是吳懿,在劉璋集團內勢力很大,他的妹妹,又是劉璋之兄劉瑁的妻子。劉備與劉璋反目,自然也危及他們的利益,不能不忌恨在心。不想劉備對他卻是以禮相待,先是誠心安撫,安排了比劉璋時還高的職位;矛盾緩和下來後,劉備就娶了吳懿寡居的妹妹。從而,進一步密切了與宿敵的政治同盟。

得人心者得天下,劉備不計前怨,任人唯賢,不僅在自己陣營中樹立了威望,在敵營中也頗有影響,因此,後來投向劉備的人很多。

5.千人一麵,因人而用

諸葛亮可算典型的用人高手。你看他,以一名“村夫”的身份,參加無權、無勢、無錢、無地盤而且缺兵少將的以劉備為首的政治集團,一下子從因為占得天時而勢不可擋的曹操口裏虎口拔牙,奪取了荊州、益州、漢中,在三分天下的角逐中占得一席之地,憑借的完全是劉備自己的那一點人馬。這一過程既好比用很少的一點本錢賺了大錢,又好像一個臨時成立的個體戶和財大氣粗的大企業平起平坐,共同瓜分市場。

從“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的角度看,諸葛亮也無疑是個大贏家,他的成功不僅鼓勵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他們提供了如何跳龍門的寶貴經驗。

管理學家們也對諸葛亮感興趣,尤其是對他的用人智慧感興趣,特別是對他在爭取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人才時的操作感興趣。

早在隆中時,諸葛亮就注意到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即劉備雖然沒有多少“本錢”,卻有許多人所不及的無形資產。首先劉備是漢室貴胄,被皇帝認作皇叔,有奉衣帶詔書討伐奸臣曹操的合法身份,這樣便有名正言順做事的理由。其次劉備有寬厚待人的名聲,對於在動亂時期追求政治前途與穩定生活的天下大眾有強大的號召力。最後劉備用結義的辦法,搜羅到了關羽、張飛這樣的人才做幫手,這就是用之不竭的人才寶庫。

在諸葛亮看來,隻要用好這一組有能之士,《隆中對》計劃就可以實現。

劉備在政治集團中相當於公司董事長的地位,他既然肯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做軍師——相當於聘請諸葛亮做公司的總經理,自然對諸葛亮的經營方針和措施全力支持。諸葛亮於是發揮劉備的兩個作用,一是作為漢室合法經營人的招牌作用,另一個是作為這個組織的領導,也就是這個集團的家長作用。所以諸葛亮發布一切命令,總是在劉備身邊進行,並不自作主張。

關羽是劉備桃園結義的兄弟,相當於公司的副董事長,他有極高的武藝,有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醜等戰績,有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辭曹歸漢的名聲,在任何情況下都有獨當一麵的能力。不過他又過於驕傲,對諸葛亮這樣的白麵書生更是不大看得起。諸葛亮不得不一方麵做出點實際成績讓關羽承認,一方麵盡量說些恭維話助長關羽為劉備出力的雄心,同時還讓關羽在華容道攔截曹操這樣的難題前丟點小醜,以提醒他不能過於自負。

張飛的地位雖然次於關羽,但本領卻與關羽相差不多。他那快人快語的性格暴露出懷疑諸葛亮能力的心態。諸葛亮認為這是需要發掘的人力資源,先在博望坡用兵使他折服,再屢次激勵他動腦筋解決難題,因為被人認為頭腦簡單的張飛一旦用計,就會使對手防不勝防。

趙雲沒有參加桃園結義,為了爭取政治前途,隻能是忠誠地為劉備效力。諸葛亮看準了趙雲這一背景,總是把最關鍵的任務交給他來完成。而且一有機會,就要當眾肯定趙雲的功勞和貢獻,使得趙雲在諸葛亮經營蜀漢事業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可見,諸葛亮的用人秘訣是十分考究的,對關羽既恭維,又打擊;對張飛不恭維隻激勵;對趙雲則經常表揚。

對人的管理不做出統一的標準,千人千麵,這就是諸葛亮的用人智慧。

6.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輕信讒言,這是曆代政治家用人的大忌。而作為厚黑梟雄的曹操在用人上,能夠做到不信讒言,除誹去謗,這是難能可貴的。

三國時,魏國“四朝元老”蔣濟剛剛走上仕途時,正值曹操赤壁之戰兵敗撤退。曹操當時想把江淮之間的老百姓轉移到北邊去,可地方官蔣濟極力反對,曹操卻非要這樣做,結果把十萬多人嚇得跑到了吳國。對此,有人寫信給曹操,告蔣濟要率眾造反。曹操根據當時的情況認為,這是誣告。他便把和蔣濟一起任職的其他官員叫到一塊兒,拿著告狀信說:“蔣濟怎麼可能有這種事呢?這一定是有人自己想叛亂而栽贓於蔣濟,以攪亂我的視聽,好達到自己的險惡目的。”他把蔣濟調到自己身邊,給予了充分信任,自然也就給和蔣濟一同任職的其他人吃了定心丸。

曹操手下一個主管農業的大臣叫國淵,這個人很有才幹,把自己分管的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條,深受百姓的歡迎。但國淵卻常常遭人誹謗,有人甚至寫信給曹操告他。曹操見到告狀信非常氣憤。為了懲治告狀的人,曹操將信交給國淵本人,並讓他親自負責追查告狀人。國淵根據寫信人的字跡,采取措施,按圖索驥,終於挖出了告狀人,使真相大白。這件事教育了別人,更使曹操贏得了信譽。

曹操的智囊團中有一個叫程昱的人,此人雖然很受曹操賞識,但個性過強,很難與別人融洽相處,時間長了,有人忌恨,就告他要謀反,想借助曹操手中的權力除掉他。曹操對程昱是了解的,他清楚,程昱雖然有缺點,但絕非謀反之人。曹操為了維護程昱,人們越是告狀,他就越是寬厚對待程昱。告狀人見久告不成,也隻好作罷。從而,保護了一位雖有缺點但有見識的謀士。曹操的另一位高級幕僚郭嘉,也深得曹操信任。但郭嘉作風鬆散,行為不夠檢點。剛開始的時候,有個叫陳群的人不服郭嘉,就抓住這些毛病,一有機會就四處張揚。一遇到這種情況,曹操總是先肯定陳群講的是事實,但並不說郭嘉不好,反而對郭嘉更器重。采取這種處理方式,逐漸地就把陳群的注意力引導到對方的優點上來,使他的怨氣和不滿打消,與郭嘉的矛盾得到緩和。而曹操呢,同樣得到了兩個人的信賴。

當然,曹操也有猜忌多疑的一麵,尤其到了晚年,這種局限性表現得更為明顯,乃至許多功臣都成了他刀口下的冤死鬼。這一點,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