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基礎篇(2 / 3)

看來,投資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不能盲目跟風,不能想當然,不能蠻幹,還需要深厚的知識做後盾。我們可把人生劃為四個時期,不同的時期采用不同的投資策略。

(1)單身期

這是指剛工作未組建家庭的年輕時期。這個階段的人收入以薪金為主,而且數額比較小,甚至有時會入不敷出,但不要以此為理由而拒絕投資。即使每月投入100元,也可以做基金定投。雖然淨資產值相對較小,但如果能堅持長期投資的話,贏利能力還是相當可觀的。

(2)養育期

這主要是指從結婚生孩子到孩子成年的一段時期。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時期。這一時期一般收入較多,比較穩定,但負擔也最重,是保險需求的高峰期,基本上都需要購買房屋償還貸款,所以可供投資的餘錢並不多。

這一階段的人除了延續單身時期的基金定投外,家庭增加保險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按照個人風險承受能力的不同,可以嚐試投資不同比例的債券型基金。在銀行投資產品的選擇方麵也可以嚐試本金安全、收益浮動的產品。

一般說來,浮動收益型的產品由於風險稍大於固定收益型,因此產品的潛在收益也通常相對較高。此外,可根據各家庭的實際情況,適當嚐試股票、黃金及外彙買賣。

(3)穩定期

這是指孩子成年後到退休的一段時期。這是最穩定的一個階段。這一階段的家庭成員由收入穩定的中年夫妻及成年兒女構成,家庭收入達到巔峰期,且支出逐漸降低,是家庭投資的黃金時期。開始生成投資收入,減少債務,積累資產,為未來的退休提供保障。

這一階段的人可在投資師的幫助下,建立具有長期性、中等風險的多元化的投資組合。此時,銀行的投資產品、新股產品及基金都是不錯的選擇。當然,還要買足終身壽險和年金保險,投資黃金和住宅之外的不動產。當然貫穿一生的基金定投也是不可缺少的。

(4)退休期

這一階段的人群由退休的老年人構成,收入減少,並且,因為健康等原因造成潛在支出增加。生活收入主要依靠社會保障收入(退休金收入)和投資收入。

這一階段的人投資的重點是降低風險,要逐漸地把多元化的投資組合轉變為固定收益或者低風險的投資產品。應選擇低風險的投資來保住價值,少量資金可進行一些有一定風險但基本風險可控的投資以抵禦通貨膨脹對資產造成的損失。如債券基金、銀行固定收益型投資產品,並可配置少量混合型基金。中年時期已買足的各類保險是當前年老多病多意外的保障,而堅持了幾十年的基金定投,這個時候可以轉為“基金定贖”,與退休工資、年金一起,共同構成養老的現金流,維持老人的生活質量。

財富是靠積少成多、“錢滾錢”地逐漸累積,平穩妥當的投資規劃應及早擬定,才有助於逐步實現“聚財”的目標。照顧好錢,錢也會照顧好你。從一袋爆米花到一次海濱度假遊,隻要留心,時時處處都能省下銀子。

3.選擇投資工具和投資策略

因為現在投資的工具太多了,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應該如何投資。定存、股票、基金、期貨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該如何選擇最適當的投資工具呢?有人認為低利率時代,因為定存收益低,無法創造豐厚的利息收入,所以首先不會去選擇定存。有的人則認為股票難賺,如果去買股票,投資報酬率絕對會比基金好,但是現在上市公司如此之多,投資人根本不知道該買哪隻股票才好,選股難度大大增加!期貨市場與境外投資機構陸續開放,投資股市的難度已經非常高了。投資到底應該選用什麼樣的工具?投資者陷入了不知如何是好的境地。

有的人在股市賺了錢,再去投資基金,結果賠了錢;而有的人則正好相反,更有的人買什麼賠什麼,全部被套住,於是認為自己不是投資的料。實際上,正如“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的道理,投資也是各有各的巧妙。投資工具沒有好壞之分,重點是哪一個最適合你。股票回報率高,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玩得轉的。在金融開放、自由的資本市場中,各式各樣的結構與標的不同的投資工具,宛如後宮佳麗三千。隻有情人眼裏才出西施,隻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投資界也有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金融達爾文哲學,市場不可能容許屢賠不賺的投資工具生存下去。而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想要適者生存,就要找對適合自己的生存法則,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投資就像談戀愛一樣,並非帥哥與美女就一定是最好的搭配,關鍵還要看是否合適。隻要合適,不論美醜都是成功的,而如果不合適,即使郎才女貌也不會幸福。選擇正確的投資工具與自己談戀愛一樣,隻有這樣自己才會足夠用心,才能賺到錢。

除了選擇正確的投資工具外,還要保持投資策略的一致性。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片森林中,生活著一群猴子,每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它們外出覓食,太陽落山的時候回來休息,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有一天,一名遊客穿越森林時不小心弄丟了一塊手表,一隻年輕的猴子拾到了這塊手表。這隻聰明的猴子叫作蒙科,它很快就搞懂了手表的用途。於是,它便成了整個猴群的明星,每隻猴子都向它詢問確切的時間,整個猴群的作息時間也由它來規劃。在這個過程中,蒙科逐漸建立起威望,當上了猴王。

蒙科認為是手表給自己帶來了好運,才使自己當上猴王。於是它每天除了規劃其他猴子的時間以外,就是在森林裏麵巡查,希望能夠再拾到更多的表,讓自己的運氣更好。終於,有一天,它又獲得了第二塊手表。但這塊表不僅沒有給蒙科帶來好運,反而給他添了麻煩。因為兩隻表的時間不一樣,蒙科也不知道哪一塊表上的時間是正確的。從這一天起,再有其他的猴子來問它時間時,它的回答就不再那麼果斷,變得支支吾吾。結果猴群的作息時間變得混亂,蒙科的威信也日漸下降。終於有一天,有另一隻強壯且有智慧的猴子起來造反,把蒙科推下了猴王的寶座。同時把蒙科的“寶貝”也收為己有。但很快,這個新的猴王也麵臨著和蒙科同樣的困惑。

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隻有一隻手表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準確的時間,但擁有兩隻或者更多的手表,我們卻無法確定現在是幾點。因為更多的鍾表並不能告訴人們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人們失去依靠手表來獲知準確時間的信心。這個道理就是在管理學和教育學中被普遍關注的“手表定律”。事實上,這個定律對於我們投資者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在進行股票、期貨等證券投資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主觀地將各類不同的交易思路胡亂搭配,而應保持投資策略的一致性,這樣才能實現穩定贏利。

三、用智慧投資是永遠的贏家

人人都想賺大錢,人人也都在賺錢。但大多數人賺錢靠的是工資收入。這隻是基本意義上的賺錢。可以說,靠工資賺錢,隻是小學階段;工資隻能用來解決溫飽問題,如果尚有節餘,一般人就會存入銀行,日積月累,連本帶利,就會有一筆小小的資產,這也隻是中學階段。但存錢畢竟還是初級階段,人們希望讓自己的錢增值潛力更大,讓一定數目的錢生出更大數目的錢,甚至滾雪球似的翻番增長,這就需要選擇增值效益大的投資工具、投資方式,如果你的投資觀念正確,投資工具選對了,投資產生了等比效應,那你就進入了靠投資賺錢的大學時代。

賺錢——存錢——投資,這是一個由低向高延伸的過程。

也許你的資本很少,但你比別人差的隻有這一項而已。而且在時間的天平上,富人與窮人永遠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你要想有錢,就必須緊緊抓住有限的人生,讓自己的每一分鍾都為財富裝上輪子,讓它鼓足能量在創造財富的道路上向前飛轉。

投資可以致富,可以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投資不僅是金錢的投資,更是智慧的投資。即使沒有多少本錢,但隻要有智慧,照樣可以積累財富。

(1)花錢要有重點

掙錢就得花錢,但是你想過花錢的“質量”嗎?投資講究的是使已有的金錢增值和正確合理地使用金錢。如果你隻關注收入增加,而對減少支出沒有足夠關注的話,那麼收入的增加還有何意義?

每個人花錢都有目的,因此,錢雖然已不屬於自己所有,但必能得到比它更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支出金錢時,你首先應考慮“這個支出是否必要”,如果你在每次花錢時都考慮這個問題,資金利用效率就會有所提高。

(2)掌握花錢的時機

花錢的時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將幾年前買房子的人和最近買房子的人相比較,可以發現兩者之間的差距:前者是在金錢較有價值的時候買的,所以占了不少便宜。同樣,現在買房子肯定要比以後買有利得多。

有些人非常善於選擇支出金錢的時機。他會在經濟景氣時去賺錢,等到通貨緊縮開始時就去投資。隻要你能把握大勢,抓住時機,把錢投資出去,自然就能使金錢增值。同樣的錢,投資的時機不一樣,效果差異也是很大的。

1.成本平均法,堅持能賺錢

人們在投資的過程中,很難控製自己的投資心情:貪婪、恐懼和盲從。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有朋友說,我買了某某股票,本來已經漲了很多,但是很遺憾我沒有及時賣出。或者是本來市場已經出現了很好的投資機會,但是因為人們的恐懼心理,害怕行情會繼續下跌而錯過投資時機。還有人總是迷信所謂的“內部消息”,結果也經常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在證券市場越來越規範的今天,想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收益,需要有正確的投資方法。而利用成本平均法進行長期投資,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利用成本平均法投資,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投資時間應該相對較長。如果是一筆很快就會使用的投資,那麼這種投資方式就不合適了。因為成本平均法的原理就是通過市場的波動,在價格較低時買入較多的份額。這樣可以避免對買入時機進行選擇,而這個選擇通常是最令普通投資者頭疼的問題。這樣一來,隻要市場有波動,那麼投資者就會有獲利的可能。但是,假如投資時間較短,也許在這段時間內市場波動幅度有限,或者市場經過下跌還沒有回升,而這時投入的資金馬上就要使用,那麼,使用成本平均法就不是很好的選擇了。因此,這種方法最適合長期投資的情況。

王輝今年30出頭,在外企的他平時工作非常緊張,晚上加班更是家常便飯。繁忙的工作使他沒有時間關注股市的變化,但是又不滿足銀行的低利息,於是他通過非常特殊的方法進行投資。他每月固定投入200元進行同一證券的買賣,連續投資6個月。由於利用了正確的投資方法,所以在市場上升、下降或者波動但價格不變時,王輝的投資都獲得了好的收益。而且王輝不用考慮究竟應該何時出手投資,也不用每天花時間研究股票的走勢,但卻取得了讓別人羨慕的投資收益。

很多人熱衷於預測市場漲跌。其實不要試圖“擇時”,因為很多風險無法一眼看出。即使是投資基金,也不要一次性投入所有資金。還是采取“平均成本法”,即每個月定期、定額投入,既不因市場上漲而增加,也不因市場下跌而減少。長期來說,平均成本法能夠讓你在所有市場都賺錢。對於個人投資者,這是一種增加財富的最佳投資方法。

2.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2007年9月,李健投資50萬元和朋友合夥成立了一家軟件公司,並努力吸引風險資本的關注,希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同時,根據“要把很多的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的理論,他把手頭另外160萬元資產進行分配:50萬元投資房產,50萬元投資外彙,60萬元分別投資澳大利亞股票和國內股票。李健想分散風險,因此多麵出擊。畢竟他的資產並不是很少,如果在資產很少又有很強的增值願望的前提下,則更適合集中操作。

三年後分配在不同領域的投資資產,各自取得了增長,隻是李健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這些資產會增長到近千萬元。李健在投資房產方麵賺得盆滿缽滿,手中房產的評估價值已經達到590萬元,他仍然手握190多萬元的現金,在等待下一套值得投資的房產。雖然他投資在國內股市的30萬元資產縮水到了15萬元,但李健投資的澳洲股票每年都有穩定的回報,當初投入的5萬多澳元至今已翻倍,約合人民幣60萬元。在彙市投資方麵,李健用作外彙投資的50萬元如今增值了50%。

三年來,李健一直按照當時資金分配的數額在進行操作,沒有因為房產盈利多而迅速增加房產的投資,也沒有因為澳洲股票比較穩定而增加持股數量,一切都還按當初的分配。

“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李健這個投資理念是相當成功的。

1990年,馬科維茨、夏普和米勒同時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的主要貢獻就在於對投資組合和證券市場理論的分析。投資組合,簡單地說,就是“把雞蛋分放在不同的籃子裏”。這樣,即使部分籃子摔了,也不至於導致弄破所有的雞蛋。

為了防範投資市場的風險,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不要將資金投資在某一個或某一類品種上,而是需要組合投資,以分散投資風險,避免投資損失。其核心思想就是東邊不亮西邊亮。組合投資有三句箴言:“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意味著要分散風險;“不要一個籃子裏隻放一個雞蛋”,即組合投資並不意味著把錢過度分散,過度分散反而會降低投資收益;“把雞蛋放在不同類型的籃子裏”,不同類型的籃子是指相關係數低的投資產品,例如股票基金與債券基金各買一些,這樣的組合才能發揮組合投資的優勢。

組合投資的本質、要害、目的,是為了分散投資風險,獲得平穩收益。它建立的基礎,是對於各行業、各公司的發展前景有一定把握,但沒有太大把握。所以,大體上均衡持有,以獲得有保障的基本收益。它是穩健投資的一個基本策略。通常情況下,采用這個策略,投資業績不會好到哪裏去,但也不會壞到哪裏去。

現在市麵上可供選擇的投資品種很多,股票、基金、外彙、房產、黃金等等不一而足,而各自的收益和風險又不一樣。作為普通老百姓來說,投資這些資產既想要取得理想的收益又要規避風險,而控製投資風險的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分散投資並根據情況的變化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多種投資方式同時進行,這樣才能夠有效地避免風險。

3.利潤最大化原則

你願意將以1元錢成本生產的工藝品賣100元,還是將以99元錢生產的工藝品賣100元?

這個問題,看起來就像一加一等於幾一樣毫無難度。顯然百分之百的人都會選擇前者。雖然用哪一種方式賣工藝品你都會得到比你生產用的成本多,無論是多99元還是多1元。既然哪種投資都能賺取利益,那為什麼還要煩惱用哪一種方式進行售賣呢?

事實很簡單,因為同樣是賺,那當然是挑投入最少,賺得最多的交易。這就是所謂的“利潤最大化原則”。

怎麼樣才算是利潤最大化呢?

說清楚這個問題並不難。這就需要認識兩個概念:邊際效益和邊際成本。

如果你是一家企業的老總,當企業在生產一種商品時,你隻停留在一個生產水平而止步不前,那麼我要告訴你,要不然你是太有錢可供亂花費,要不然你這家企業肯定會“關門大吉”。事實上,一般正常的企業為追求最大利潤,總會多次進行擴大生產,而每一單位投資都會產生相應的收益,這個收益就是邊際收益。邊際收益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遞減原則。

打個比方,走在路上,你忽然感到口很渴,於是在路邊買了五杯水。當你喝下第一杯水的時候,你覺得它比任何東西都要美味;你喝下第二杯水的時候,你覺得它味道好像差了點;喝完第三杯水,你覺得足夠了,其實不用再喝了;為了省錢你硬喝下第四杯水;最後,肚子脹得鼓鼓的,看著第五杯水,你已經在害怕喝下它會把肚皮脹破了。

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因為從第一杯水到最後一杯水,你喝水享受解渴感覺的那種邊際效益在逐步遞減。

投資還要明白什麼叫作邊際成本。名字叫成本,顧名思義,當然是指生產或購買商品所投入的本錢。邊際成本就是每生產或購買一單位商品所投入的成本。在這裏,這個邊際成本就是指每買一杯水所支付的錢。

當邊際效益等於邊際成本時,那麼恭喜你,你達到了利潤最大化。

當然,理論和實踐總是有一些差距,以上的結果要在理想條件下才能達到,市場上互動的因素很多,總會遇到一些突發情況。

事實上,我們經常處在一個競爭極其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同一樣產品,同樣的投資,幾乎有成千上萬的投資者在對市場份額進行“爭鬥搶奪”,一不小心便會被“槍林彈雨”所擊中,被人淘汰也是家常便飯。通常企業為了能夠有一尺“立身之地”,就算在邊際效益小於邊際成本的狀態下,也依然會增大產量,務求薄利多銷,盡可能達到壟斷市場的目的。這其實萬變不離其宗,還是在“曲線救國”,最終還是在爭取“利潤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