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規章製度管理下屬
在一個單位或公司裏特別需要“規矩”,需要規章製度。一套好的規章製度,甚至要比多添幾個主管還頂用得多。規章製度是管理者駕馭下屬的一道法旨,誰若違反了規章製度,誰就應受到應有的懲罰,在這方麵,管理者應絕不姑息犯戒者。
然而,再好的規章製度也是從出台的那一天就開始在老化,因為一個單位和它的員工是隨著時間不斷發展變化的,作為一套規章製度,必須適應這個變化,才能發揮好作用。因此,作為一個主管,必須時刻注意自己手下的規章製度,發現不切實際或不合情理的要及時糾正,不斷改革,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可以這樣說,一個好的規章製度,必然是不斷發展不斷改革著的。這樣的規章製度是活著的規章製度,隻有活著的規章製度才有意義。
有些隻重視理論的理想派主管。總是在規章製度中強調“勿……”的單方麵主張。比如:“凡公司員工一律需要閱讀公報,發現不接受者,給予適當處罰”。你看看,強製下屬做這些就很不符合實際。假若公報缺乏內容,辭不達意,誰還去看呢?就算是去強迫執行,也肯定是收不到效果。
規章製度製定的目的是對一些暖昧不明的事項,定出一個明確的標準。因此,它時間性很強,同時也是為適應時代環境而定出來的,因而絕非是千古不變的定律,當時代、環境發生了變化,規章製度本身也必然變化。
曾經有過這樣滑稽的規則,譬如,某單位以發生意外事故的多寡來決定是否表彰員工,這樣的規章製度如用在幾乎沒有危險性的工作場所,未免就不合情理。表揚無事故記錄的下屬自然很好,但要考慮各種不同的情況,對於有些人,工作本身就沒有危險性,那肯定是要受表揚了。
還有這麼一則故事,據說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企業界很流傳,它是說:
“有一個不擅指揮,無能的連長,獲得了一項最高榮譽。原因就是來自一條規章製度,規章製度中表示,凡連隊中有任何官兵,在軍事演習中,獲得了最高成績,則連長可獲得最高榮譽”。
這項規章製度在當初製定時,肯定是出於某種特殊的原因。但過上一段日子再執行起來,自然就顯得有點迂腐,因此才會產生無能長官接受褒獎的情形。
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這則故事之所以流行於企業界,而主要還是對於那些墨守成規領導有一定借鑒作用。
總而言之,一套完善的規章製度,是一個領導管理人才、使用人才的法寶。把一切規則化、一切製度化,一個有經驗的領導,應善於用規則管理你的下屬。但也應力避把規章製度僵化,或過於依賴規章製度。
有一套完善的規章製度,這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讓下屬遵守它,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應培養下屬遵守紀律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