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6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3,\"start_container_index\":6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9},\"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6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4,\"start_container_index\":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4},\"quote_content\":\"《太平惠民和劑局方》reference_book_ids\":[7137130305097305102]}],\"4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1,\"start_container_index\":4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1},\"quote_content\":\"《太平惠民和劑局方》reference_book_ids\":[713713030509730510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誠信為本,千萬別抱有欺人心理。
“戒欺”——_做大商人的基本要求。
采辦務真,修製務精,顧客乃養命之源。
“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絕不是浪得虛名。
胡雪岩在全盛時期,創辦了胡慶堂雪記國藥號。
對於胡雪岩創辦藥號的原因,高陽在《燈火樓台》中是這樣描寫的:
原來胡雪岩決定開辦藥店,他本是早有此心,恰好又受了“氣”——去年夏天胡老太太受暑發痧,……請“郎中”看後,開方抓藥,一再關照下人“要快!”仍舊去了兩個時辰才回來,胡雪岩對有關老母的事異常認真,當下大發脾氣。
下人等他罵完,方始申訴:原來這年瘟疫流行,抓藥的人排著隊等,一等等了個把時辰,他忍不住擠上前去,像看病“掛號的”似的,要求先給他配方子。
“請你快點。我們老太太等在那裏要吃呢!”
“哪家沒有老太太?”藥店夥計答道:“你要快,不會自家去開一家藥店?”
挨了罵的那人,一股怨氣全發泄在藥店夥計頭上,加油添醋地形容了一番,將胡雪岩的火氣挑撥了起來,當時頓一頓足說:“好!我就開一家給他看。”
《浙江文史資料選輯》第三輯(1962)刊載的《杭州胡慶餘堂企業史》收錄另一種說法:一次,胡雪岩的小妾生病了,胡命家人到望仙橋葉種德藥號去抓藥。帶來後,發現其中有一、二味藥以次充好,就要家人去調換。那時該藥店生意正忙,夥計拒絕換藥,回說:“我店隻有此貨,如果再好一點的藥品,除非你家胡大先生自己去開一家藥鋪。”此話傳到胡雪岩那裏,他一氣之下決心開藥號。這一說法相當普遍。
以上兩種說法基本相同,都說胡雪岩是“一怒創堂”。其實,任何偶然事件都有必然性,胡雪岩創辦藥業便是他受杭州悠久的中醫文化熏陶、身處多災多病亂世,而興懸壺濟世之念的必然結果。
浙江氣候適宜、自然生態環境優越,是我國主要的藥材產地之一,浙貝、元胡、白芍、麥冬、玄參、鬱金和菊花號稱“浙八味”,在杭州城鄉都有廣泛種植,並以品質優良而為曆代皇家禦醫所采用。由於得天獨厚,早在南宋時期,杭州的中醫藥就已經很發達。當地出產的中藥材70餘種,官方設立“惠民和劑藥局”,收集醫家和民間驗方製成丸、散等出售,並把藥方編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詳細羅列主治病症和製劑方法。金元時期雖因戰亂,中醫藥發展緩慢,但中醫學已發展成為“金元四大家”,其中之一的朱丹溪(1281-1358浙江義烏人)所創的滋陰說就源自於杭州羅源(南宋理宗禦醫)師門;元代杭州還有個夏應祥(曾任軍器局提舉司同提舉)在壽安坊(今官巷口附近)開設壽安堂藥室,不惜血本采辦異方殊材,還向貧病交加的人施舍藥品。到了明代,隨著杭州經濟、文化的發展,藥業發展尤為迅速,1524年(嘉靖三年),卸任後的明朝禦醫許某在杭州靴兒河下新宮橋堍開設許廣和國藥號,鼎盛時期成藥多達380多種,分內、婦、兒、喉、眼、外諸科;明朝萬曆年間,餘姚人朱養心在杭州大井巷中設朱養心丹膏店,醫術高超,藥物靈驗。清代杭州醫藥業在前代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出現了規模較大的中藥鋪,1805年(嘉慶十年),慈溪人張梅在同春坊盤進沈同泰國藥號,名為“張同泰”。
道光年間,張梅之子,舉人張耐先繼承父業,棄儒經商,在鹹豐年間購地千餘畝,使“張同泰”擴建為杭州著名大藥鋪。1808年(喜慶十三年)寧波人葉譜山在望仙橋直街吉祥巷中創設葉種德國藥號,前店後場,規模之大,為杭城之首,該藥號精心配製各種成藥不下400餘種。
在中國人文傳統中,“困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被喻為處世為人的良箴,而從醫製藥以救死扶傷贏得社會的普遍敬重。胡雪岩身處醫藥業發達的杭州,或多或少地會受到中醫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麵,鹹豐、同治、光緒三朝,全國範圍的農民起義、中外交戰此起彼伏,每打完一仗,往往屍積如山,加上自然災害也相當頻繁,各地瘟疫盛行,這些都對中醫藥的以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1851年(鹹豐元年)清代人口超過4億,比1811年(嘉慶十六年)增長了15%,年平均增長率為4.7%,但到1875年(光緒元年),人口下降到3.2億,處於負增長,這與當時戰亂、疫情有直接關係,胡雪岩看在眼裏,心中拿定救死扶傷的主意,早在清軍鎮壓太平軍和出關西征時,他就已經邀請浙江名醫研製出“胡氏辟瘟丹”、“諸葛行軍散”、“八寶紅靈丹”等藥品,寄給曾國藩、左宗棠軍營及受災區陝甘晉等各省藩署。戰亂結束後,“討取填門,即遠省寄書之藥者目不暇接”。為“廣救於人”,胡雪岩決定開辦藥號。
胡雪岩出身錢莊,不熟悉藥業,但他不恥下問,有著勇於探索的精神。1874年(同治十三年),他在杭州直吉祥巷九間頭設立胡慶餘堂雪記藥號籌備處,邀請許多名醫和國藥業商人共同商量經營方針。那時候,國藥業有藥號、藥行和門市之分,藥號範圍大,直接向產地進貨,然後批銷給藥行,門市限於資金,隻能向藥行批購藥材零星銷售。在胡雪岩征集意見時,許多人的建議都沒跳出一般藥號經營的圈子。唯有江蘇鬆江餘天成藥號的經理兼股東餘修成獨具經營之道。他認為開藥店“是乃仁術”,不應目光短淺,斤斤計較於眼前的蠅頭小利,而要有長遠的、全局的眼光。要成大氣候,必須下決心花大本錢建成集藥廠、藥號和門市為一條龍的實體。胡雪岩非常讚同這個建議,就聘請餘修成負責籌備。專門設置了製丹丸大料部、製丹丸細料部、切藥片子部、煉揀藥部。
1874年(同治十三年),胡雪岩在杭州湧金門外(今南山路)購地區性10餘畝造屋建造膠廠,下設曬驢皮工場、鏟驢皮工場、丸散工場、養鹿園等。在此設膠廠,可以利用西湖的淡水熬製膠藥。與此同時,胡雪岩在杭州城隍山下大井巷購地8畝,籌建高大宏偉的營業場所,1878年(光緒四年)春天,大井巷店屋正式落成營業。事前,胡雪岩請了省內外名醫,廣泛搜集民間秘方和古方,參照北時的《太平惠民和濟局方》,整理出400多個配製丸散膏丹、膠露油酒的驗方,加以研究和試製,推出14大類成藥,包括:補益心腎、脾胃泄瀉、飲食氣滯、痰火咳嗽、諸風傷寒、諸火暑濕、婦科、兒科、眼科、外科、杜煎諸膠、秘製諸膏、各種花露、行種香油藥酒等。其中多數是治療性成藥,如:辟瘟丹專治霍亂吐瀉、暑熱諸症;痧氣奪命丹墳治痧疫;益歡散專治腫脹;虎骨木瓜酒專治風濕疼痛;玉液金丹專治婦女月經不調。
1875年(光緒元年)開始,胡雪岩便雇人身穿印有“胡慶餘堂藥號”字樣的號衣,在水陸碼頭向下車、登岸的客商、香客免費贈送辟瘟丹、痧藥等民家必備的“太平藥”,宣傳藥效,使外地人一到杭州,就知道杭州有家胡慶餘堂藥號。據說,從1875年到1878年(光緒四年)的3年多時間裏,光施送藥品一項,就花去胡雪岩10多萬兩銀子。同時,胡慶餘堂在《申報》等報紙個刊登廣告,並印刷了大批《浙杭春慶餘堂雪記丸散全集》分送社會各界。人們的口碑是流動的廣告,胡雪岩免費所做的善舉通過受其惠、見其事的人一傳十、十傳百而聞名遐邇,終使胡慶餘堂尚未開始營業就已名揚四海,這是胡雪岩“長線遠鷂”的經營策略。1878年(光緒四年)春,大井巷店堂開張以後,上述耗費就以成倍的利潤回收了。
到1880年(光緒六年),胡慶餘堂的資金已達280萬兩銀子,與北京的百年老店同仁堂分峙南北,有“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之稱。一個不熟悉藥業的人終於在中國藥業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筆。行醫施藥救死扶傷,符合儒家社會一向倡導的“仁道”,胡雪岩創辦胡慶餘堂之時已有出將入相的左文襄公做靠山,與清政府各級官吏過從密切,擁資二三千萬兩以上,被人恭為“活財神”。可見,他創辦藥號並不完全是為了經濟效益,更多的是把他作為一種慈善事業來辦。由於善名遠播,無形之中轉化為難以計數的實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