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至誠至信 真不二價(2 / 3)

胡雪岩開胡慶餘堂,經營的是中醫藥業,這個行業自古以來主有單方秘製的特點,一旦製成藥品,一般人是很難辨識真假優劣的,故有“藥糊塗”之說。可是,藥品事關人命,許多生藥材(指未加工過的動、植物及礦物)含有對人體有毒的成份,必須經過水製、火製或水火炮製後,才能既保持藥效又除去或中和其中的有毒成份。在達到藥用要求後,還需對藥材作取舍搭配,而這要求藥的種類、數量和質量等來不得半點虛假和馬虎。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減少貴重藥的配量都會影響療效,甚至危及人的性命。所以,1878年5月(同治四年四月)胡慶餘堂創辦之初,胡雪岩就親自立下“戒欺”匾,全文如下:

“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願諸君心餘之心,采辦務真,修製務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則造福冥冥,謂諸君善為餘謀也可,謂諸君之善自為謀也亦可。光緒四年四月雪記主人跋。”

“戒欺”匾上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說:做任何買賣都不可有欺詐行為,藥業是人命關天的行當,更不能以偽劣藥品牟取暴利,希望大家采購藥材要地道,加工成藥要精細,不至於蒙騙我又蒙騙世人,這樣才是積“陰德”,可說大家為我著想,也是大家自重自愛。

胡慶堂眾多的匾額和招牌都是朝外掛的,用以方便顧客觀賞,唯獨這塊黃底綠字、筆力遒勁的“戒欺”匾卻是朝裏掛著,正對著坐堂經理的位置,這包含著雪記主人期望坐堂經理嚴格把關、督促眾人恪守“戒欺”這個店訓的一片苦心。

與“戒欺”匾相呼應的是《胡慶堂雪記丸散全集》“序言”中的警句,即:“大凡藥之真偽難辨,至丸散膏丹更不易辨!要之,藥之真,視之心之真偽而已,……莫謂人不見,須知天下昭彰,近報己身,遠報兒孫,可不敬乎,可不懼乎!”

以上警句和“戒欺”匾的中心思想是強調信譽。

信譽是多次商品交換中形成的消費者對商品生產和銷售者的一種信賴,是商品的微觀經濟效益與宏觀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具體體現。信譽是倫理學範疇,蘊含著功自心誠、利從義來的辯證關係,它要求企業素質的綜合反映,是企業經營文化的結晶體,它要求企業“言必信,行必果”,“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始終如一地保持產品的成份、質量和性質。

胡雪岩正是作為一個有眼光、有頭腦的經營者清楚地認識到:信譽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才立“戒欺”匾的。“戒欺”店規代代相傳,成了曆代慶餘人的“傳世秘方”,120多年來,胡慶餘堂真正做到了童叟無欺,貨真價實。

胡慶餘堂要打響牌子,關鍵在於藥品的質量,而藥品質量一取決於選料地道,二取決於加工精細,即“戒欺”匾中所講的“采辦務真,修製務精”,這是“戒欺”精神在製藥過程中的具體貫徹。

“采辦務真”是履行“戒欺”諾言的首要前提。由於作為中成藥主要原料的天然動物、植物和礦物,它們品種多、分布廣、屬性複雜,僅典籍所載就有3000多種,而中藥特點是多味配方,每味藥材的真偽直接關係到藥品質量,一味摻假,療效就大不一樣。有鑒於此,胡雪岩不通過藥材行采辦原藥材,而是利用有官場作靠山,有錢莊、銀號、當鋪構成的金融網做後盾的優勢,隔年貸款給藥材產區的藥農,使他們的資金周轉靈活,樂於獻出上品,並派熟悉藥材產地、生長季節、質量優劣的專人到全國各地的藥材產區自設機構,收購地道藥材,如:到河北新集、山東濮縣等處收購驢皮;去淮河流域采辦懷山藥,生地、牛膝、金銀花;去陝西、甘肅等省采辦當歸、黨參、黃芪;去江西樟樹采購貝母、銀耳;去四川、貴州等省采辦麝香、川蓮;去湖北漢陽采辦龜板;去東北三省采辦人參、虎骨、鹿茸;向進口行家直接訂購外國的豆蔻、西洋參、犀角、木香等。即使對一般藥材的輔料也一絲不苟,譬如:桔皮在浙江本地產量很高,價格也便宜,但胡雪岩嫌浙江桔皮藥性不足,寧可千裏迢迢到廣東去采購,還專揀已陳三年的“陳皮”。又如:配製“愈風酒”所有的冰糖到福建采購,燒酒必須到紹興選購“三年陳”。直接從產地進貨可以克服從藥材房進貨中間環節多的弊病,從而降低了成本,使胡慶堂有可能從低於別家藥店的價格銷售產品,讓利於消費者,更為重要的是能夠確保藥材質量。

以下是胡慶堂“采辦務真”的兩個實例。

胡慶堂獨家生產的“胡氏辟瘟丹”具有除穢氣、解頭暈胸悶、止腹瀉的療效,左宗棠西征戰荒蕪的西北邊地途中因水土不服、疫情蔓延,胡氏辟瘟丹在解除西征軍病疫中曾大顯身手。這種藥共需74味藥材,每味都須用頂真的原料,其中有一味“石龍子”,俗稱“四腳蛇”,本是一種隨處可見的小爬蟲,可是,用於胡氏辟瘟丹的“石龍子”卻指定必須是出沒於杭州靈隱、天竺、韜光一帶的金背白肚、背上縱貫一條黃線“銅古龍子”。銅古龍子生性警覺、爬行快捷,不易抓到,但為了保證藥物的質量,每年夏天,胡慶堂都組織員工上山捕捉。由於年年如此,靈隱寺的和尚就見怪不怪了,還時常提供方便。采藥行醫是濟世善舉,和尚們作為佛門弟子哪有不幫忙的道理。

“大補全鹿丸”需用鹿身上30多種珍貴藥材,而且必須選用梅花雄鹿。為了保證原料質量,胡雪岩在杭州湧金門外的膠廠內辟設鹿園,養了一群梅花鹿,成為西子湖邊的一個獨特景點。胡慶餘堂製作全鹿丸往往選“黃道吉日”抬著披紅戴綠的鹿,敲鑼打鼓,遊街一圈,之後又回鹿園,在眾目睽睽之下宰殺、剝皮、放血,除鹿毛、鹿糞外,其餘都送進製藥工場,以示取材頂真。

為確保藥材質量,除了如上所述嚴把進貨關外,胡雪岩還抓了以下兩項事務:第一,嚴格挑選。原料進來之後,先要揀去雜質,胡慶餘堂藥工寧精勿濫,即使像麝香之類的貴重原料,他們也仔細地把混在麝香粉裏的細毛、血衣一一剔出,雖然這樣做原料損耗往往高於其他藥店,但確保了藥效。

第二,精心貯藏。為防止藥材黴爛變質,胡雪岩購地40畝,造起東、西、南三個藥材倉庫,另設一個設計獨特、陰涼透風、溫度適宜的膠庫,在此貯藏的驢皮膏曆時近百年也不變質。

中藥貴在純。采辦道地藥材是製造良藥的必要前提,接著,就進入修製階段。修製包括修治和製劑兩個環節。修治也叫炮製,即對動物、植物、礦物等“生藥材”進行必要的漂、煎、熬、煮、淬、泡、炸、炒、炙、煉等加工,使其達到藥用要求;製劑就是將炮製過的藥材做成丸、散、膏、丹、酒等成藥。

胡雪岩要求員工遵循“修製務精”的準則,就是在原料加工到成品製作的全過程中要精工細作,絕不允許偷工減料。

在胡慶餘堂就掛著這樣一副對聯:“修合雖無人見,誠心自有天知”,這是胡雪岩對顧客的真誠告白,也是他對藥工的諄諄訓誡。對聯中的“修”是指對“生藥材”做加工炮製,去除其中的毒素,保持藥效;“合”是指對藥材作搭配組合。由於當時中藥的修合大多沿襲單方秘製的傳統,不允許外人偷看,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迷霧。人們看到的已是成品,其中的優劣良莠,不是內行人是看不出來的,這就為一些不法店家用次充好、以假亂真來牟取暴利提供了方便,然而,話說回來,一片誠心由天地來監察豈非虛無飄渺,產品的質量倒是實實在在的一麵鏡子。具體到胡慶餘堂來講,藥效就是人們判斷這家國藥號的經營者是否心誠的最實際的標準,而人們建立在判斷基礎上的對胡慶餘堂的口碑又直接關係到胡慶餘堂的信譽及其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所以“心誠”實際上也關係到胡慶餘堂自身的商業利益,胡雪岩能不高度重視嗎?

胡雪岩創立胡慶餘堂之後,一直堅持“修製務精”的原則。

首先,“修”是指一絲不苟。如多年生蓼科植物大黃性寒味苦,有開積化滯、清火解毒的功能,主治實熱便秘、胃腕脹痛、痢疾、黃疸、瘀血閉經、目赤口瘡、癰腫疔毒、腸癰腹痛等症,外敷可治燙傷。大黃是一味常用藥,但入藥時僅取其要狀莖,胡慶餘堂的藥工總是仔細地剝去大黃表皮。梔子是茜草科常綠灌木,果實性寒味苦,有清熱瀉火的功能,主治目赤、鼻衄、黃疸、瘡毒等症,胡慶餘堂用它做“牛黃清心丸”前,總要不厭其煩地剝殼去仁。此外,苦杏仁尖有毒,胡慶餘堂藥工在除尖後才將它入藥;麥冬芯性寒,他們必先去芯;麻黃要去節、蓮子要去芯、肉桂剝去皮、五倍子去掉毛……所有這些確保了胡慶餘堂生產的中藥在色、香、味和療效上都有獨到之處。

其次,在“製”上精益求精。以治療瘡的良藥“立馬回療丹”為例,其中有一味原料叫“金頂砒”,這是按東晉著名道士學家、丹術家葛洪(約281—341年,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的煉丹法,用青銅、砒霜提煉,取其上麵的結晶體入藥。又如:治療癲狂症的“龍虎丸”內含劇毒品砒霜,按古方炮製規定,用白布把砒霜包起來再嵌入豆腐中,文火慢煮,待豆腐變黑(即砒霜中的部分毒汁被豆腐吸附)才可入藥。為了防止服藥者中毒,嚴格要求把已排除部分毒汁的砒霜與其他磨成細粉的藥味攪得非常均勻。據《胡慶餘堂:中藥文化國寶》記載,這裏還有一則故事呢。

胡慶餘堂開辦不久,就有一個因自己中舉而高興過度引發癲狂的新科舉人登門求醫。此人家道貧寒,十年寒窗,磨穿硯台,好不容易求得功名,父母本指望他支撐門戶,不料遭此厄運。聽罷原委,有個名醫說:用龍虎丸或許能治愈此病。隻是胡慶餘堂沒有這種藥,但胡雪岩還是表示:半月之內,一定製出龍虎丸。

當時的藥物全用手工攪爛,龍虎丸中有劇毒,由於擔心拌不均勻關及人命,沒有一個藥工敢承擔這個冒風險的活。可是10天後,胡雪岩宣稱藥王桐君老人昨夜托夢教他製作龍虎丸的秘訣。他叫人把一間工場打掃幹淨,關閉門窗,隻留下幾個操作工,並向他們麵授機宜。三天以後,龍虎丹果然製麵,那位舉人服用了沒幾天就根治了癲狂症。胡雪岩有一次酒後吐真言,原來,他命藥工將藥粉均勻地攤在竹筻上,再用木棒反反複複顛來倒去地寫“龍”“虎”二字,共寫999遍,這樣一來。藥粉自然拌透了,哪會不勻?操作時關閉門窗,不準外人偷看,乍看之下神秘兮兮,其實是要求藥工專心一致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