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至誠至信 真不二價(3 / 3)

有關桐君托夢則否克有其事,也隻有胡雪岩自己心知肚明,而自遠古到近代,藥店為創牌子附會神靈,也是司空見慣的事,如由明朝萬曆年間從餘姚到杭州的朱養心創立、坐落於杭州城大井巷內的另一家名藥店“朱養心膏店”屋後臨山,有古井一口,傳說井內隱匿著劉海仙的蟾,後來,劉海仙到朱家取蟾,臨別以水龍畫一幅相贈。結果,這幅使朱家在大井巷多次火災中巋然獨存。而且,井中既有“仙氣”,其所製膏丹“靈驗”之名傳遍四方,“每逢春香時,一日可售錢多至百數千文。”又傳說朱養心在世時曾收留兩徒,兩人每天午飯後必到後園山麓嬉戲。有一天,天下著鵝毛大雪,二童仍像往常一樣去了後園,朱養心跟蹤而至,二童越山嶺而去,地上留下青荷葉一張。三九嚴寒,哪來的荷葉?朱養心疑心二童是和、合二仙。隔夜,他熬膏不成,取荷葉投之,居然成功,於是取名為“童祿膏”,此膏嫩而色綠,貼瘡毒鵝奇效,後來,其子孫也沿襲祖製,生意興隆。在普遍缺乏科學知識的古、近代。附會神靈能使自己籠罩在“靈驗”的神聖光環中。可見,胡雪岩假托桐君老人入夢指點龍虎丸的製作法與朱養心假和、合仙童賜荷葉製童祿膏如出一轍,都是為了現實的商業利益。

另有一種“紫雪丹”,色紫而形似霜雪,是根據南宋時頒定的我國第一部成藥製劑的規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一張成方配製的鎮驚通竅的急救良藥,杭城另一家名藥店葉種德堂有這種藥品出售,胡慶餘堂也曾試製過此藥,但療效不怎麼理想。胡雪岩虛心請教許多名醫、藥師共研重製“紫雪丹”的良策。有個從葉種德堂投奔胡慶餘堂,幹這一行已有60餘年實踐經驗的老藥工提出:聽祖輩講,製作紫雪丹最後一道工宜用銅鐵鍋煎熬,用金鏟銀鍋方能保持藥效。胡雪岩接受了這個建議,不惜工本,請來杭城最有名的金銀工匠,耗費黃金133克、白銀1835克鑄成金鏟銀鍋,專門用於製作此藥,結果,紫雪的功效確有明顯提高 。

胡慶餘堂力行“戒欺”、“采辦務真,修製務精”的結果是成功地推出了一大批名牌產品,其中有“十全大補丸、大補全鹿丸,八仙長壽丸,人參再造丸,大山人參、安宮牛黃丸、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明目地黃丸、濟生歸脾丸、婦科白鳳丸、純陽正氣丸”等,這些產品為胡雪岩開辟了滾滾財源,也在顧客心目中樹起一塊“雪記”金字招牌。

做生意是一種盈利活動,經營者都是為了利潤在奔忙,但能否賺到錢卻不是以經營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而取決於各種各樣的社會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做生意又是一種社會活動。在社會諸因素中,顧客的向背直接關係到生意的淡旺,因此,視野廣闊、目標長遠的生意人往往不會狹隘、機械地執著於錙銖小利。圖一時之功,而在最大限度地爭取顧客上下功夫。

胡雪岩就提出了“顧客乃養命之源”的店規,他要求店員把顧客當作活命源泉、衣食父母來尊敬,在這個思想指導下,胡慶餘堂除了把質量關之外,還通過優質服務來爭取顧客。自從胡慶餘堂崛起後,與葉種德堂真是棋逢對手了。由於胡慶餘堂“戒欺”立業、藥材地道、製作精細、服務周到、所以,一開張就生意興隆。葉種德堂的老板眼看著顧客紛紛往胡慶餘堂跑,心中不免暗暗著急,他左思右想,準備壓低價格對付胡慶餘堂:“高麗參,胡慶餘堂賣2錢銀子,它賣1錢7;淮山藥,胡慶餘堂要5厘紋銀,它隻賣4厘……”

在一定的市場購買力情況下,價格的升降與消費的增減是成反比的,價格低,消費量會增加。葉種德堂的低價銷售還真把一批顧客吸引過去了。

胡慶餘堂的經理著了急,但胡雪岩明白:壓價銷售不是長久之計,它必然會導致藥品質量同步下降,而藥效一差,就會失去顧客。所以,他胸有成竹地給自己的部下講了一個“真不二價”的故事:

相傳,中國古代有個叫韓康的人以采藥賣藥為生。市場上有賣假藥的,碰到顧客討價還價,因為自己報了虛價,貨物又假又次,往往會退讓一點,而韓康賣的是上等真貨,報的又是實價,所以他不允讓價,自稱“真不二價”。病人吃了韓康的藥,隻需一、二帖就立竿見影。所以,盡管韓康的藥價格高了一點,但他的生意還是越做越好。

胡雪岩講這則故事的目的是要員工明白“真不二價”的經營之道,他不僅沒有隨波逐流地跟著降價售貨,反而在店堂向外掛出一塊寫有“真不二價”四個字的金光閃閃的招牌。

“真不二價”主要是在“真”上做文章。胡慶餘堂除了如前所述把住進貨和加工兩個關口,真正做到“采辦務真,修製務精”外,還足秤足量。譬如,當時別的藥號出售人參即使不短斤缺兩,也會因人參中含水分而使顧客感到有損耗,而胡慶餘堂購進人參之後,必先在生石灰中放一下,讓石灰吸幹參中的水分,這樣做對胡慶餘堂來說,損失了一部分利潤,但這種參出售時份量足、成色好,顧客買的是“幹貨”,回去放幾天,吸收了空氣中的水分,重量還會“增加”呢!這麼一來,顧客開心,胡慶餘堂羸得人心,不久,營業額又直線上升了。

不錯,在市場競爭中,價格浮動對生產和消費起著直接而又明顯的調節作用,可是如果沒有物美這個前提,價廉是沒有生命力的,隻有當性能相同、質量查等時,價格低的商品才會在競爭中略勝一籌。實際上,商品質量總是與商品中的物化勞動成正比的,而商品價格又是由物化勞動決定的。所以,一般來講,質量高的商品所花的人工、物力相對要多些,因而價格也貴些,所謂“好貨不便宜,便宜無好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通過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而實現產品的薄利多銷,那又當別論。關鍵是競爭必須優質,優質才能競爭。

而葉種德堂恰恰在這方麵跌了一跤,它壓價銷售,時間一長,次等藥因藥效不好而無人問津,優質藥因花了不少成本,減價勢必虧本,所以不久,該店隻得又恢複原價。

【評議】

曆史事實證明:靠投機欺詐隻能獲取一時的蠅頭小利而自毀永久的聲譽;誠實為本、恪守信譽、抓好質量才能創出牌子,開辟出取之不竭的財源。這個結論也是符合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作為商品,俱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重性,而價值是通過使用價值來實現的,質量好的商品使用價值當然高,所以,貸真質優是一切買賣成交的前提。消費者人人都希望價廉物美,但其中又有主次這分,物美占主導地位,如果不能做到物美又價廉,人們情願質優價貴也不願質次價廉,更不會容忍質次價貴。

“北有同仁堂 ,南有慶餘堂”,“不負眾望,江南藥王”。企業形象是企業的無形資產。胡雪岩在顧客心目中樹立起了“胡慶餘堂”這塊百年不倒的“金字招牌”為什麼?“戒欺”、“價實”、“精修”、“顧客第一”、“至誠至信”、“真不二價”等無不體現其經營文化的真諦。

【用典】

誠是天地的大道,是聖人。真誠的人,也是最普通的人。至誠也就是一。所以說,“誠作為人性的第一美德”,把它擴充開來,就可以配合天地而參化育。還有什麼害怕人們不服從?還有什麼害怕事功不能成,德業不能立?

誠,可以說是“真實無妄”,是天地的本性。不以二心為體,不以說假話為用。所以苟子有“內不自誣,外不自欺”的教訓。佛家有“不打妄語”的戒律。哲士說:“獨行不愧對影子,獨睡不愧對就衣被”,“從外麵省察自己不欺萬物,從內省察沒有欺騙於心”;以及“君子的心中,常存敬畏,雖然聽不到看不見,卻不敢忽視”等等。這正如《中庸》所說的“不要認為是看不見的惡就去做,不要以為是很小的善就不去做。君子在這方麵很謹慎”。

沒有二心作為內心的純一化,不說假話作為外表行為的純一化,這是謹慎的獨家功夫,也就是心性的純一化。君子要做到“普通的人所不知道的而獨自知道的境地”,使自己真誠,純正。這就是道心的流行,天理的流行。所以《中庸》中說:“誠就是不努力而中正,不思考而有所得,沉著而守中道,聖人就是這個樣子。”這完全是一片天理渾然。又說:“誠實的人,選擇善行而不肯改變。”這完全是一片天性渾然。天理隻是誠實的流行,天性隻是善行的流行,舍棄自己的虛偽而培養自己的真誠,舍去自己的惡行而修養自己的善行,這也是超凡入聖的不二法門。

朱夫子注解《中庸》的 “自明誠” 之意義說:“自就是自由。德無不實在,明無不照耀,聖人的德行,是本性所具有的,這是天道。先明朗於善行,而後能實行他的善。賢人的學問,由教習傳給人們,這是人道。城就無所不明,明又能至於誠了。”我們學習的以誠為教,也在於使人人都由明進入誠,並期望合乎天道而至天理。

《說苑》中說:“巧妙的假話不如笨拙的誠實”,巧妙的假話一流入人的智慧裏,怎麼能戰勝得了天理?所以胡林翼說:“誠信的最好道理,能夠挽救欺詐的極端。能夠欺騙一件事,不能欺騙所有的事;能欺騙一人,不能欺騙所有的人;能欺騙一時,卻不能欺騙萬代。”說得多麼透徹!

曾國藩曾經說:“勤奮能醫治懶惰,慎能醫治驕傲。這二個字的前麵,必須有個誠來立足根本。立誌要把這事懂得透徹,辨得明白,專心誠意去做,就是再的難事也能把它做到,鬼神也會避讓,這就在於自己的誠意了。除盡自己的私心,對待什麼事都能推心置腹,讓人們都明白無疑,這是待人接物的誠實。以誠字為本,以勤字為實用,大概可以免除罪過吧。”寂靜不動的人就是誠。感悟而順著融通的人,已經出神入化。動而不在形體之間的人不多。誠心誠意就能明白,神明感應便能巧妙,微小極至所以深幽,誠心入神幾天便進入聖人狀態。這是講由誠開始可以做到聖人。

真誠可以做到入道,廣大得很,誠作為德行,普及深遠,誠作為真實,神妙無比。誠能感天動人,彌綸宇宙,怎麼僅限於人們的修心養性呢?誠在儒家看來,作為宇宙萬有的本體。人以天地的大德作為生命,體現天道以立人道,體現天德以立人德,所以說誠是人性中的第一美德。

我國曆代學者中,以誠為人生中第一大事的人,首推周濂溪。他論“誠”,周詳博大,高明神聖。他在通書中說:“誠是聖人的根本,偉大得與天同一。萬物資助的開端,是誠的來源。元亨是誠的通融,利貞是誠的回複,大而容易變換,是性命的來源。”這是說誠的體形。

聖,誠而已!誠,五常的根本,百行的源頭。靜無而動有,到了正中就明達。五常百行,隻是誠,而非其他,邪暗閉塞,所以誠就無事了。萬事克製自己,按照禮去做,天下就歸於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