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無論競爭多麼激烈的對手,競爭過後都會有聯合的可能。留人一條活路,等於留給自己一條財路。
胡雪岩有一句話,叫做“做人總要講宗旨,要講信用”,他這裏說的宗旨,信用是一回事。做人要有信義,這就是宗旨,用到商場上,也就是要講“信用”。胡雪岩如此說來,也的確是如此做來。我們且來看看胡雪岩絲業將要倒閉之時是怎樣講的信義。
一代豪商胡雪岩的最後倒閉,與他不甘做外商洋行的附庸,硬著頭皮與洋人“鬥法”有很大關係。在胡雪岩的生意達到巔峰狀態的時期,他的生絲生意專營出口,幾乎壟斷了國際市場。1882年,胡雪岩墊付資本兩千多萬兩,套購生絲一萬四千包,使洋人“欲買一斤一兩而莫得。”洋商與洋行聯合起來報複胡雪岩的招術很“凶狠”。他們已經看出在上海市麵開始簫條的情況下,胡雪岩墊付的資本太多,必將周轉不靈,而他此時要應付的方麵又太多,比如要按約定償還外國銀行的貸款,要為左宗棠購置軍火等。因此洋人們衝著胡雪岩共同發誓“今年不販生絲出口”,接著緊又收銀,使胡雪岩一下子陷入危機之中。
胡雪岩此時直接傷及生意動作的危機有二點。第一,古應春投資做房地產出了意外。他投下去的資本達五十萬兩銀子,其中三十五萬是從阜康借貸的,這一情況胡雪岩事先並不知道,由於上海市麵趨於蕭條,阜康銀根隨之緊縮,胡雪岩在上海錢莊的大夥宓本常出不顧胡雪岩與古應春的情分,落井下石,逼古應春還回借款,胡雪岩得知這一情況,以他性格和為人,必然要盡力幫助古應春。但是阜康也確實到了極其困窘的地步。第二,由他出麵為朝廷籌集糧餉借貸的彙豐洋行的貸款,第一期五十萬兩本銀的還款日期就在月底。還款來源是各省外交上海道衙門代收的協餉,數目不夠由阜康代墊。但銀根如此緊張,代墊幾乎沒有可能,而上海道邵小春又借故將各省協餉拖延不給,胡雪岩的危楊也就顯得更加嚴重了。
不過胡雪岩此時也還有一條路可走,他可以向上海地區已有的三家新式機器絲廠出售蠶繭。這幾年外國新式機器繅絲已經傳入中國,浙江、江蘇一帶出現了好幾家機器繅絲廠。機器繅絲對於用傳統手工繅絲的養蠶做絲人家衝擊很大,一經推廣,必將有大批以做絲為生的人家破產,經過十數年的苦心經營,此時的胡雪岩實際上已經是絲業的老大,為了抵製機器繅絲,這幾年他大量收購蠶繭,以切斷機器繅絲的原料來源。由於他的囤積蠶繭,已經使上海地區三家機器繅絲廠由於沒有原料,麵臨停產倒閉。胡雪岩的蠶繭囤積居奇,這個時候如果答應給繅絲廠,自然可以賣出一個不錯的價錢,可以部分解決眼前的危機。而且,機器繅絲廠出絲快,質量好,向洋商找買主也容易。如此看來,出售蠶繭給繅絲廠,還可以帶動生絲生意。事實上,此時的古應春、宓本常勸胡雪岩考慮出售蠶繭,但胡雪岩就是不願意出售蠶繭,他這樣做當然並不是不知道此時出現危機對於他意味著什麼,也並不是不知道機器繅絲質量,產量確實優於土法繅絲好得多。他這樣做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作為絲業領頭人物,曾與那些絲戶達成過協議,由他到蠶農手中收購蠶繭,交由絲戶繅絲,絲戶則必須將生絲交由他來經營。由此既抵製了絲廠來搶做絲人家的飯碗,他自己也有了穩定的貨源可以控製洋莊市場。既然自己說了話,就要說一句算一句,即使在自己陷入困境之時,也不能做這種背信棄義之事。否則,那些絲人將倒大黴,飯碗就要破砸。胡雪岩當時講的那段話就是:“做人總要講宗旨,要講信用,說一句算一句,我答應過的,不準新式繅絲廠來搶鄉下養蠶做絲人家的飯碗,我不能賣繭子給他們。”
【評議】
說實話,胡雪岩是不想在任何情況下失去信用。我們今天來看待這件事情,胡雪岩抵製機器繅絲自然有一種有違曆史發展趨向之嫌,但胡雪岩出於一種樸素的感情支配,用中國傳統的義士風格來與洋人做生意,而且洋人還有背後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難免落敗。但胡雪岩在難以為繼的情況下仍不肯背信棄義,的確讓人佩服,也是我們今天應該向胡雪岩學習的地方,這種品質,應該時時具備,唯獨用的時候要注意方法和場合,一切可以因時因地而變,講求的是活學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