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做事講信用的人大凡能成大業,而不講信用的人,即使原來做成了大業,也會敗得一塌糊塗,失信於人。屬於大事固然會引起大問題,屬於小事也可能一樣引起大問題。有些人對失信不算一回事,因而說過的話不算數,約定了的人不踐約,當然得不到人們的信任,那他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
【用典】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講“信義”就講到了這一點,他非常善於因時因地講信用,要不然,以他一介書生模樣,如何指揮千軍萬馬馳騁沙場,而且屢屢得勝。諸葛亮以信為本,治軍頗得軍心,再加上運籌帷幄,指揮有方,戰績頻頻。
諸葛亮一生,以信義為其做人行事的準則,由於劉備三顧茅廬,他有感於劉備興漢救民的誠意,便答應為主效力。當時劉備無立錐之地,不久,曹操大軍南下荊州,劉備敗逃,處此危險處境,諸葛亮毫不動搖,奉命到吳聯合孫權。正如他所說:“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劉孫全力打敗曹操。
劉備臨危托孤,諸葛亮信誓旦旦:“臣敢謁股脹之力,效忠貞書之節,繼之而死。”而後二十多年時間裏,他都信至其誓言,輔佐劉禪,真正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對信義身體力行,更體現在他治軍。治軍,唯獨如此,才能建立威信,才能做到有令必行,指揮打仗才有保證,諸葛亮治軍才有希望。諸葛亮曾以五萬兵力抗擊魏國二十萬大軍,使魏方將司馬懿畏蜀如虎,且也取得了驚人戰績。如他在祁山打敗魏軍殺其名將張合,也因其能以信治軍。張合率領雍涼銳卒,潛密進,規向劍閣。當時諸葛亮在祁山,而蜀軍輪換將士之令已發出,新來的將兵又未到,參佐認為敵軍勢盛,建議回蜀的將兵權再留一月,否則很難抗擊來犯敵軍。諸葛亮不同意說:“吾用兵命將,以信為本,吾縱取勝,失信於人矣!蜀兵應去,皆準備回,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難,決不留他,則全其自信耳。”於是,將應輪換回蜀的將士全部遣返。這使全軍去留的都非常感激諸葛亮的守信和關懷,應去者自動要求願留一戰,留者也表示效死擊敵,都說:“諸葛公之恩,死未猶報也。”臨戰日,莫不拔刃爭先,以一當十,大敗魏軍,殺張合。顯然,這裏諸葛亮以信治軍,所以發出的無窮威力,緣發士氣鼓勵將士,一舉取勝。
再如,西周的國王周幽王,姓姬,名宮涅,公元前781---公元前771年在位,他是西周的最後一個君王,西周滅亡,就是由於他荒淫無道,剝削嚴重。但直接原因卻是由於他失信諸侯而造成的。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褒國送一美女褒姒給周幽王,幽王寵愛異常。褒姒生子伯服,幽王便皇後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褒姒雖得幽王寵愛,貴為皇後,卻從末見她笑過。幽王是覺得褒姒很美,如果笑了不是更媚人嗎?便千方百計引她笑,但是徒勞,幽王想了許多辦法都沒有博得她的一笑,失望之餘,他異想天開想出一個辦法,即舉烽火,烽火是為了保障國家安全在邊界設的,這是報警的煙火,如敵人在白天來侵就燃幹狼糞放煙,而且是一處接一處,一直燒到遠方,諸侯看見煙火,就立即趕來救援,於是周王便帶褒姒到驪山去玩,並下令點起烽火,各路諸侯立即率兵急如星火趕到,褒姒看見千軍萬馬從四麵八方趕來,樂得終於開口笑了。褒姒終於笑了,諸侯卻白跑了一趟,怏怏而返。幽王為了欣賞褒姒笑的媚態,屢次點起烽火,諸侯上了一次當後,感到失望和沮喪。第二次就非常怨恨,第三次就不來了。這次敵人真的來了,這是申後的父親申侯怨恨幽王廢後和太子,便發動繒國和西夷犬戎一起起兵攻幽王,幽王勢孤,無兵救援,被殺於驪山腳下,俘虜褒姒,將周王室錢財寶物擄掠一空,西周滅亡。
周幽王為了博美人一笑,竟不惜以整個國家安全拿來開玩笑,並因此使得整個國家失信於諸侯,落個國破家亡的下場。
可見,講究信義可以成就一個君王,不講信義可以毀掉一個國家!信義於人於國都絕不可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