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事無巨細 仁義當頭(2 / 2)

在亂世之中,要以一人之力而擔國家的債務,這是沒有為自己綢繆計劃,且局勢已經發生變化,上海市麵已經極為蕭條,市麵存銀僅百萬兩的情況下,特別是當時李鴻章要整掉胡雪岩的端倪已昭然顯露。他又接受了為左宗棠籌集近五十萬兩糧餉的任務,更沒有為自己留下一點退路。同時在這種情況下,胡雪岩還決心在生絲生意上與洋人一拚到底,“打得羸要打,打不羸也要打”,不肯將囤積的絲,脫貨求現,則是不僅不留退路,甚至是自己將自己的退路都堵死而至背水一戰。這樣:風波突起之時,也就除了破產查封清償之外,別無它路可走了。

在胡雪岩對左宗棠的態度上,有兩點讓我們非常感佩:第一,他不是對別人用完就扔的人,不過河拆橋。胡雪岩結識左宗棠,從他作為一個生意人來說,他是將左宗棠作為可以利用、依靠的官場靠山來龍去脈“經營”的,他也確實從這座靠山那裏得利多多。他絕不僅僅隻將左宗棠作為能靠就靠,靠不住了就棄之的靠山,因而即使自己已經處於極其艱難之境地,他也要完成答應左宗棠交辦的事情。第二,胡雪岩用他一生的兢兢業業,辛辛苦苦做出來的信用,絕不願意在最後為一兩件事使這種信用付諸東流,做到維持信用,始終如一。因此,即使到了真正的勉強支撐,寧可撐到僅餘餘力,也要保持自己的信譽形象。

【評議】

無論從做人的角度看,還是從做生意的角度看,這兩點其實都很重要。一個生意人的信用,既要看他在某一樁具體生意運作程中的守信程度,更要看他一貫的信譽狀況。生意人的信譽形象是由他一貫守信建立起的。而且,建立信譽形象易,一次信用危機,足以使一輩子建立起來的信用形象坍塌。這是任何一個生意人都必須注意的。生意上的信用,其實來自生意人的信義。一個對別人用完就扔,甚至過河拆橋的人,是不可能有什麼信用可言的,人們也決不會相信這種人所謂的“信用”。

曆史上,自古以來人們都十分厭惡過河拆橋之人,做出這種行徑的人,在普通百姓當中有之,在堂堂天子當中也有,人們分別將這兩種人斥為“小人”和“昏君”。這種人,人們稱之為陰損,一般禽獸都知感激之情,這種人倒真連禽獸都不如。

【用典】

漢朝的周勃曾經跟隨劉邦東征西戰,戰功卓著,後封為絳侯。周勃死後,其長子周旺之繼為侯爵,但因罪被除。漢文帝臨終時,訓誡太子劉啟說:“假如有急事,周亞夫是真正可以付與統軍作戰的人。”文帝崩,拜亞夫為車騎將軍。

漢景帝三年,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當時叛亂軍隊力量十分強大,並且叛軍有很好的後勤保障。因為吳王濞所在吳國地處東南膏腴之地,不但物產豐富,而且還有產銅冶煉之業,其他各諸侯也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而且吳、楚早有叛亂之意,軍隊也訓練有素。相形之下,漢代天子的力量反而不及吳楚。敵強我弱,叛亂軍隊很快占領了大片地盤,形勢萬分危急,漢景帝想到了乃父臨終的囑咐,馬上任命周亞夫為太尉,東擊吳楚。周亞夫出發前,對景帝說:“楚兵剽壯,難與爭鋒。請求讓梁國先吸引他們的主力,我先斷絕他的糧道,這樣才能戰勝他們。”周亞夫用此計果然戰勝了七國之亂,但因功勳過高,漢景帝想此人勞苦功高,定難以為自己這個少年皇帝統轄,後來周亞夫的兒子為了替年老的父親預留後事,便違反規定,到國家工官尚方署買了甲盾五百副,準備殉葬之用。後來有人借此事告周亞夫想起兵造反,景帝知道此事後,便交給一個獄吏去辦。吏簿責條侯,但條侯周亞夫心想這隻是一個小小獄吏,便不答理獄吏。景帝又將亞夫押解到廷尉處,廷尉責問周亞夫:“君侯欲反邪?”亞夫曰:“臣所買器,乃葬器也,何謂反耶?”吏曰:“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於地下耳。”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周亞夫被下到獄中,吏侯之益急,周亞夫絕食五日,最給嘔血而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像這樣不講信義道德,用完就棄,實在令人可唾可棄,他們的為人不管以前給人造成怎樣的假象,此後他們是很難再想恢複如昔了。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這樣,誰還能指望他能幹出什麼事業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