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洋人自身,在胡雪岩看來,也有他們的好處,他們的好處就是講道理,講信用。你認認真真去和他做生意,他也就認認真真和你談,不會想到生意之外的歪點子。中國的商人就不同,他在商業上做不贏你,逮著機會,他就會在其它方麵坑你。比如利用地方流氓勢力,比如利用官府。所以胡雪岩覺得,很多時候,和中國自己的商人打交道很吃力,和洋人打交道,就很省勁兒。洋人的整個體製,已經大大減少了商人從事商業活動的成本。這樣倒過來看,胡雪岩的成功就更顯得來之不易。中國的商人,要想辦成同樣的一件事,而付出的心血則要更多。
胡雪岩做生意,既注意培植官場勢力,也注意培植商場勢力,他培養自己在官商兩界的勢力,實際也是增強自己勢力的一個重要方麵。胡雪岩曾說:“利與勢是分不開的,有勢就有利。”他這裏說的能借勢得利的“勢”,其實既可以理解為勢力,也可以理解為可以幫助自己馳騁商場立於不敗之地的實力。一個商行、商社的實力,並不僅僅是由資金、不動產來衡量的,無論官場之勢,還是商場之勢,說到底,都是構成一個商家整體實力的有機部分。正因為如此,所以胡雪岩十分注重經營官場的勢力、商場的勢力,他說兩種勢力他都要。培植官場勢力,是為自己找到可以托靠的靠山,而培植商場勢力,實際也是為自己經營靠山。馳騁商場,畢竟日常所作都與商場有關,培養起自己在商場的勢力,也就是為自己找到了另一層的托靠。它可以幫助解決如資金周轉,聯合壟斷之類的問題。商場勢力大,可以躲蔭涼的地方就更廣闊,一般風浪,可以及時化解。從這個意義上說,商場勢力作為一棵好乘涼的大樹,其作用並不亞於官場大樹。
當然,從實際動作的局麵看,培植商場勢力和培植官場勢力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商場勢力的形成,主要是通過生意上聯合,在互利的原則下進行合作。而正因為有這一個原則起作用,商場勢力的培植過程,常常是獲取實際利益的過程,比如胡雪岩拉上大源合作承辦協餉的生意,就使大源老板孫德慶十分感激,因而死心塌地地支持阜康,自動將自己放在阜康的一萬二千兩銀子的款項轉成同業長期放款,使胡雪岩答應為麟桂填補虧空的兩萬兩銀子一下有了著落。
在這以後,胡雪岩做成的幾筆大生意與其同行的鼎力相助是分不開的。
胡雪岩常對幫他做事的人說:“天下的飯,一個人是吃不完的,隻有聯絡同行,要他們跟著自己走。”
話雖樸實無奇,卻透著胡雪岩對商場縱橫及其運作規律的深刻理解。人們常說,商場如戰場,一般的人也常常簡單地將這句話理解為對商場競爭的形象概括,以為商場之上隻有沒有硝煙的搏殺,隻有你死我活的競爭,而往往忽略商場還有另一麵,即商場上有競爭更必須有聯合。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不管你實力多麼強大,也不管你的本事有多高,你也無法占有整個市場。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是一個生意人必須需要的,要在商場上站穩腳跟,必須廣結人緣。胡雪岩深深懂得這個道理。不僅懂得,他還特別善於結人緣。
胡雪岩有句名言,說做生意的人要學會“前半夜想想自己,後半夜想想別人”。說的正是這樣的道理,隻有經常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為他人著想,才能做到真正的廣結善緣。這裏的“想想別人”,也就是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想想別人的難處,想想別人和自己一樣的辛苦,想想別人和自己一樣辛苦也和自己一樣為了賺取自己該賺的那份銀子。生意人不能不想自己,不能不去細心地算計籌劃如何去賺錢。錢是賺來的,更是籌劃來的。但在想自己的時候,不妨也相應地想想別人,這樣會避免犯錯誤,避免因拿了燙手的錢而給自己“拿”來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說到底,想別人其實也是想自己。
不為賺錢而結怨,不搶別人的好處,這是調節商場人際關係時要優先考慮的問題。同時,為了不在同行中處於孤立地位,還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即不自招妒嫉。被人嫉妒,會在自己與同行之間造成一種無形的隔閡,生意上攜手合作的可能就會大打折扣。特別是容易使自己在同行同業中處於孤立地位,甚至還有可能使同行聯起手來與你做對,這樣,你也就會感到處處掣肘,四麵支絀,要想獲得成功,也就難上加難了。
從這一角度看,自招妒嫉,其實也就是在為自己樹敵。而且應該知道,由自招妒嫉而樹敵,這“敵”比通常意義上的“敵”還可怕,因為他常常隱在暗處,難以對付,表麵上嫉妒你的人和你一團和氣,暗地裏卻就是因為嫉妒你的而給你下“絆子”讓你知道有對手卻不知道在哪裏,等你找到對手之後,也許你精心籌劃開創的事業已經付之東流了。
所以,一個精明的商人,雖然知道遭人嫉妒常常是免不了的,但決不自招嫉妒。而他們不自招嫉妒的方法,也不外乎和胡雪岩一樣。第一,不在同行中鋒芒太露;第二,不能總想著自己好事占全;第三,時刻注意得饒人時且饒人,以化解可能產生的敵意。總之一句,做事要不落痕跡。
胡雪岩的生意最終破產倒閉,除他個人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洋人與盛懷宣等人出於擠垮他的目的,有意無意間結成的合力的作用。對於此時的胡雪岩來說,靠山不存,大勢已去,即使手中還握有一點資本,即使他的能耐再大,也是無濟於事了。
這才是胡雪岩在最後關頭決定徹底放棄的真正原因。
“中國人做生意要靠山”,這句話透著胡雪岩的深刻理解。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朝中有人好做官”。這些說法的確透著一種庸俗,但它們概括的又的確是封建時代的現實。確實,一個有著必千年封建傳統的社會中,無論做官還是做生意,都離不開靠山的支撐。“朝中人”是下麵做官者的靠山,官場勢力則是那個時代馳騁商界者的靠山。對於那個時代的生意人來說,有了靠山,也就有了保護傘,買賣也就可以做得關節通暢得心應手。胡雪岩縱橫商場之上,能夠迅速發跡,一定程度上就是得之於他有可靠的官場靠山,得之於他對於這些官場靠山的巧妙利用。沒有王有齡,沒有左宗棠,胡雪岩也就像山倒一樣不可挽回地崩潰了。
在我們今天這樣一個法製逐步健全的社會,胡雪岩的說法自然已經過時了,而且,他為經營自己的靠山使用的一些手段,在今天看來,無論如何也是不可取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人是一種社會存在,因而在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既需要自己踏踏實實的努力,也常常需要別人的幫助提攜,這也是常情常理。人立身在世總不能全無托靠。由此說來,我們既不能把胡雪岩“中國人做生意要靠山”的說法,不加分析地用於我們的今天的時代,更不能不加選擇地采用胡雪岩經營靠山時采用的那些具體手段,但他能從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出發,從自己的現實環境出發去設計自己的事業,並采用相應的手段去成就自己的事業,終歸還是能夠提供一些啟發的。
綜觀胡雪岩的一生,可以說是靠經營官場勢力發家,卻也是毀於官場勢力之競爭中。因為可以說是左宗棠和李鴻章的權力之爭毀了胡雪岩苦心經營的商業巨廈。
昔時,左宗棠欲在上海辦海防,而這直接與李鴻章在上海的利益發生了衝突。因為此前左宗棠發展陸軍,李鴻章專營海軍,二人各爭一端,各自相安,雖然嫌隙,但為大局出發,也隻是內心有怨。而如今左宗棠染指海防,李鴻章自然心有不甘,並決心與左宗棠一鬥了。
李鴻章心知要搞掉左宗棠,必須要搞垮胡雪岩,這正是結症之所在。便一直尋找時機,準備搞垮胡雪岩。
時值此時,法國入侵越南,越南乃中國的鄰邦,法國此舉,明顯是得隴望蜀。左宗棠受命助越南抗擊,又找胡雪岩借錢購買軍火糧草。胡雪岩此時錢莊並無太多現銀,但又無法拒絕左宗棠。
恰此時有不少有錢人將錢存入錢莊,且數額龐大。於是胡雪岩給左宗棠發去急電,同意借銀子一百萬兩。而問題正出在近日存入的巨額款項上。就在錢莊挪空之後,那些近日存錢的主顧紛紛要求取款,這顯然是李鴻章設下的毒計。且洋商也集體不購買胡雪岩的幾百萬兩銀子的生絲存貨,如購買須依他們的價格,可洋商的出價幾乎可以使胡雪岩在這筆生絲生意上本錢賠光。他發電給左宗棠,要求其暫不動用那一百萬銀子。可左宗棠回電,銀子已經用於購買軍火。
此後,更多主顧要求提款,其它地方也出現了提款風潮。
官府不得不出麵幹涉。朝廷中,一些大臣上書皇上,說胡雪岩涉嫌欺詐。左宗棠是極力保胡雪岩,然而各地主顧紛紛上書,狀告胡雪岩,於是朝廷下旨查封的氏家產,並除去的氏的二品官銜。
胡雪岩再無力力挽狂瀾,如此一棟商業巨廈頃刻之間倒塌了。
晚清,特殊的社會環境使得商業不得不依賴於政治。政治上的鬥爭往往使得商業發展曆經波折,如果不依靠官場,不可能有大的發展,但靠得太近,卻又不可能不成不鬥爭的犧牲品,胡氏即為一例。
胡雪岩這些過人的素質,使他成為一個傳統文化意義上的哲商,並在經商的過程中不斷感悟,不斷升華,他的智慧和商業活動也就不斷通向一個爐火純青的境界。
誠信,曆來被中國人視為為人處事之本。胡雪岩之態信,非一般人所理解之誠信,是真誠真信,大誠大信,非有過人膽識者不能做到。下麵就胡雪岩如何幫助別人作一翻剖析,從中可以看出胡雪岩以誠信為根本、做大企業之路的奧秘。
儒家拋開做事,一味講做人。老調常談,空洞無物,人們不免厭煩。話又說回來,你要能靜下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事情可不就是這樣。我們常說做事做事,其實幹巴巴的事情本身有什麼好做的?所謂做事,無非也就是做人。人的工作做好了,事情自然也就成了。
三百六十行,無非勞心與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還是離不開一個“人”字。“治人者食人,治於人者食於人”。還是離不開一個“人”字。如果按了勞心與勞力的標準來劃分行業,商業就應該屬於勞心一行,商人應該是世上最大的勞心者。
勞心者的目的是治人。廣義地講,治人就是搜羅人、運用人、管理人。管理人有很多方法,胡雪岩的方法與眾不同,叫做“花花轎兒人抬人。”
在現代社會,交往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應。皇帝要太監,老爺要跟班,隻有叫花子不要人照應。這個比方不太恰當,不過做生意一定要有夥計。市麵要撐得大,沒有人照應,赤手空拳,天大的本事也無用。”這也就是說:一個人之所以能獲得成功的原因,人都要幫忙,有人照應,即為自己結一張人際關係網,隻有有了這張網,事業才能有成,才能捉住水中的魚。
當然,一個人要立身於世,不管是官場、商場,還是在別的什麼“場”,都少不了要靠自己的才識、能力。沒有這些。再好的條件也是枉然。但當已具備了這些能力條件時,外界的所謂靠山、人緣,也是就能夠給自己以幫助的人,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不用說,胡雪岩的本事再大也要人照應,自然也是事實。事實上,在胡雪岩走向“紅頂商人”輝煌頂點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王有齡、左宗棠、古應春、尤五、鬱四、劉慶生這些人的幫助、照應,他也確實是“天大的本事也無用”。
在商場上,朋友往往存在著兩種:一是生意場上的朋友,二是人生中的朋友。兩者有可能存在極為有趣的對立:有時生意場上最強勁的對手卻往往成為你人生難得的一大知己;而有時生意場上的朋友卻往往就是相處得最為敷衍的“瞧不起”。但知己也好,“瞧不起”也好,無論如何,這兩種朋友在你的創業道路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多一個朋友,就意味著多一個契機。
在生意上,強調朋友的重要並不與金錢第一成為悖反。相反隻有兩者的完美結合,才能真正成就你心中的宏圖霸業。毋庸置疑,生意場上多朋友是需要金錢來維持,生意人絕不會與不擁有金錢的窮光蛋交往。對這種朋友,一定“有錢能使鬼推磨”,但我們的目的也不過就止於使其“嘴軟”“點頭”而已。你的大方的表率,往往使得他不能像平時那樣斤斤計較、小肚雞腸。胡雪岩對待其朋友,向來都是出手大方,舍之不惜,也正是因為他意識到生意場交朋友絕對要義利並重。
除了交生意場中的朋友之外,更應交人生中的朋友,這是一個戰略上的問題,而此時,結交朋友,絕對要以誠相待。這絕不都是金錢所能全都給予的。
所以,在生意場中,我們不諱言金錢的第一,但我們應牢牢記住,朋友更為重要。生意場上靠朋友,有了朋友可以信步天下,沒有朋友卻寸步難行。“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在生意場中用心去交朋友絕對是必要的,這正是胡雪岩給我們帶來的寶貴啟示。
“一個人的力量到底有限,就算三頭六臂,又辦得了多少事?要成大事,全靠和衷共濟。說起來我一無所有,有的隻是朋友。要拿朋友的事當自己的事,朋友才會拿你的事當自己的事,沒有朋友,就是有天大的本事,還是沒有辦法。”這是胡雪岩常說的一句話。
胡雪岩交朋友的本事確實高,隻要他用得著的人,不管其身份是江湖上人,正道官場上人,還是商業競爭對手,甚至老仇人等等都可以結交得到。也許正是這樣才使他顯得如此“神通廣大”吧。連要背後拆他台的人、背後要出賣他的人,胡雪岩都能夠將他弄得服服帖帖、感激涕零,我們不得不佩服其手段之老到,眼光之深遠,要向他學的東西確實不少。多一個朋友,尤其是能夠獨當一麵的朋友,就等於為自己增添了一個翅膀,多生了一隻眼睛,多長了一雙耳朵,從此可以看得更高更遠,聽到更多聲音,才有可能越飛越高!
這是胡雪岩的得意之作之一,可算是一個經典事例。這樣的事也隻有胡雪岩這樣的人才做得出。比如龐二,開始就準備跟朱福年翻臉,叫他卷鋪蓋走路,但胡雪岩念其本非貪婪忘本之徒,加之一生性格如是,不願輕易敲碎人家的飯碗,這為胡雪岩帶來的又是一個得力幹將,而且絕對賣力和忠誠。
做“仁”做事,當學胡雪岩此舉多矣!
天下人若都順了你的意思去行事,那你就無往而不利。但是要想讓天下人順了你的勁兒走。看重人、抬舉人、幫助人、提攜人。一個人一輩子如果在這些方麵做得好,那他就處處有朋友,處處有人和他同心,處處有人願意幫助他、支持他、順從他、敬重他。不獨商人如是,行政管理者也如是。不獨行政管理者如是,所有勞心者皆如是。假如再往寬講,你是屬於勞心者還是屬於勞力者,不在於你的行業之客觀成分,而在於你個人的主觀努力。
本來勞心者與勞力者的界限很明確。勞力者之所以低於勞心者,就是因為勞力者隻做事,不做人。不跟人打交道,一天到晚隻見死的物,自然是隻能憑一己之氣力吃飯,功效是最小的了。勞心才之優於勞力者,就是勞心者不純憑自己之力,還憑了自己的心智把世界上各種力量都聯絡起來。
可是為什麼有些人從事的是勞心行業,我們還認為他是一個勞力者?因為他對人太生硬,到處以一己為中心,處處壓製人、打擊人、嘲弄人、貶低人。到頭來眾叛親離,矛盾重重。這樣的人往往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陷入勞力者的位置。
所以胡雪岩說,人活在世上就是要人幫人,按杭州的俗話,就叫“花花轎兒人抬人”。所謂“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人活一世,要成就大事,赤手空拳拓展的一點兒不算大,大家幫著做的那一片才算大。你今天幫了別人,明天別人逮著機會自然會幫助你。自古以來,人們都將這視為義舉。
古人尚義,胡雪岩慕義,而且他特別注意創造環境,為人做仗義之事。有人會說,在商言商,胡雪岩這樣離開了商業的利益原則去做疏財仗義之事,有時甚至不惜血本專門搜羅江湖賭棍去放交情,是不是有點舍本逐末?
的確,放著水裏浮起的大魚不下手去逮,卻要退回來一點一點結網,這是一件與目標不直接相關的事。但是如果憑你一雙手去捕魚,肯定不如你先結了網再捕魚效果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胡雪岩這樣做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實上也是在做結網的工作,這是一種投資,或遠或近,或早或遲,這些投資都會連本帶利翻回來。交情多表明你路數多,為蠅頭小利而斷交情,表明你至多能做一個小生意。
胡雪岩願意處處時時幫別人。拿了他的話說:“人有了錢,不是拿銀票糊牆壁,看看過隱就算數,我有了錢要用出去!世界上頂頂痛快的一件事,就是看見你窮途末路,幾乎一文錢逼死英雄漢,我有機會揮手斥金。喏,拿去用。夠不夠?”
其實胡雪岩廣結天下,別說有了錢會這麼做,就是在他還沒有大宗進項,兢兢業業為別人做夥計的時候,他已經從生活中總結出了經驗,人總要互相幫上一把的。他總是看穩了便承諾,承諾了便兌現。他為此吃盡了苦頭,不過因此也真的建立起來了一個有效的人際網,最終因此發跡暴富。
胡雪岩從小家貧,但最後能支撐起一個壟斷半壁江山的錢業大網,其發跡不是靠了強掠,而是靠了用心編織的人際網,胡雪岩的財富,是以心換來的。
胡雪岩傾力資助被眾人視為落魄無用的王有齡進京捐官,為此將自己在錢莊的前途毀於一旦,這在常人眼裏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胡雪岩相信自己的眼光,雖然自己似乎山窮水盡,但他仍堅信,資助王有齡是明智之舉,絕非一時衝動。而事情的發展正如他所想的一樣,日後他正是憑借王有齡的發跡邁出了他事業的第一步。
自古隻有非常人,有非常眼光,識得非常人。韓愈說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伯樂正是有非常眼光之人。
胡雪岩正是伯樂,他看出王有齡絕非常人,於是便以一個平穩的前途為賭注,為賭得一個更為燦爛的前途。
這場賭局,胡雪岩贏了。
在日後的商業經營中,胡雪岩在知人用人亦屢有佳作。
商場如戰場。一個沒有獨到眼光的人是根本無法有所作為的。
眼光絕非隻是虛無飄渺的第六感覺,而是在長期積累的社會經驗和社會閱曆中習得的,並伴以智慧和勇氣。
商場有時像一場巨大而華麗的賭局,在這場賭局中,有人氣定神閑,有人氣急敗壞。共同圍坐一張鋪著腥紅毯子的賭桌邊,押上自己的一切。
但商場絕非毫無規律可言,有眼光,有智慧,有勇氣之人才能在這場美麗而殘忍的戰爭中勝出。胡雪岩對劉慶生說:“做生意,頂要緊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你的眼光越要放得遠……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國,就能做外國的生意。”憑著這種眼光,他很早打算讓陳世龍學洋文,他聽從嵇鶴齡,主張養“門客”,他說:“要弄個舒舒服服的大地方,養班吃閑飯的人,三年不做事,不要緊,做一件事就值得養他三年。”他甚至不惜讓劉不才大把輸錢給有幾代積蓄的絲業世家龐二爺,以便相機進言,即使一次生意做不成功,“以後跟他合作的日子還有”,胡雪岩認為“做生意就是賭心思。”
做生意,既要有遠大的眼光,又要的銳利的眼光。有遠大的眼光,才能從長遠和大局考慮問題,而不是鼠目寸光,或步人後塵;有銳利的目光,才能審時度勢,準確把握市場方向,將天時地利人和彙於一身,生意無有不成。
前文曾說過,在胡雪岩身上,最能體現一“伸”字,引而論之便是“神”字,所謂的神乃在於能通天入地,就如前人所讚的“長袖善舞”。
胡雪岩所從事的職業,乃是以充分發揮個人才智為特征的商業活動。成敗利鈍,全在一念之間,個人發揮的餘地很大,客觀受掣肘因素甚小,而且表現的方式也大為不同。所以胡雪岩能以錢莊學生子的出身,最後發展到支撐半壁江山的錢莊業,如此氣魄,翻開近代商業史,少有人與之比肩。
胡雪岩的商業活動,為近代的重大曆史事件的走向發揮了影響。胡雪岩充分展露了一個人對自身,對外界的把握和應對,這充分體現、概括了一個字,乃是大發舒意的“伸”字,也需要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後半部分,或者說,表現出的是一種圓而神的處世方式,所謂圓,就是圓融通達,行得通也。我們著迷於胡雪岩的,無非就是這個處處事事行得通的道理。而通天入地之神,也就是為人能夠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無所阻滯,是曰圓神。
商人需要擴展,就此而論,胡雪岩與其他商人無異。但是胡雪岩的時代特殊,胡雪岩的應對手法也與常人迥異,從而使胡雪岩的商業擴展成為特點鮮明、世人矚目的現象。
胡雪岩在其商業表現出了氣吞山河的大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