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鍾》reference_book_ids\":[710539425766546128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各種應用的普及,開啟了全球“共享一個信息平台”的時代。在網絡世界裏,每個人都可以是媒體,也都可以成為話題中心。自媒體時代就這樣被數十億網民共同締造了出來。
所謂自媒體(We Media),是以各種新媒體為載體的個人媒體的統稱,其中包括博客、微博、微信、自媒體平台、個人視頻、個人電台及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美國《連線》雜誌給自媒體的定義是:由所有人麵向所有人進行的傳播。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在他們出版的關於自媒體的研究報告中認為,長期以來的新聞傳播模式被自媒體改變了,以前,媒體向受眾傳播新聞,是自上而下的“廣播”模式;現在,信息的傳播是點對點的模式,傳播者和受眾的身份界限逐漸模糊,這種狀態也可以叫作“互播”。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普通民眾對信息的自主提供與分享成了自媒體的核心。中國新聞傳播學者喻國明把這種狀況概括為“全民DIY”。
《紐約時報》的大衛·格拉格曾這樣描述博客:“大約五年前(1997年),一些程序員嚐試在網上推出超鏈接形式的日記,在網上張貼他們自己的技術層麵的思考心得與個人生活方麵的休閑內容。在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後,他們為那些技術門外漢兼網絡熱衷者開發了現在廣為使用的博客網站簡便維護工具,形形色色的博客網站就此悄悄繁榮起來。”
博客就是一種相當純粹的自媒體,博客強調博主自我存在的特性決定了它是自媒體的最佳載體和典型形式。曾經有很多專家預測,多年以後,個人博客或與之相似的各種自媒體,將是世界上50%的新聞來源地。
大眾的、自產自銷的共享媒體就是自媒體。它有著積極的、巨大的潛在力量;在技術保障下無限發展的可能性,是它的最大優勢;媒體形態的演變進程被它深刻地影響著,傳統媒體形式正在受到它的猛烈衝擊。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比起傳統媒體的“宣講”,自媒體的“對話”更具有效力。
富士施樂公司首席科學家約翰·希利·布朗說:“在人人都可以當記者或評論員的網絡時代,新聞事業邁向‘雙向新聞學’時代,記者變成討論會主持人(比較像中間人,而非老師或演講者),閱聽人也不再是消費者,而是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綜合體。”
自媒體對參與式新聞的定義是:一個或一群公民,收集、報道、分析、散播新聞和信息的積極行動,目的在於提供民眾所需的獨立的、可信的、準確的、廣泛的、切合需求的信息。當人人都可以書寫博客、拍攝照片與DV,他們也就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記者”。
近幾年來,“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媒體”的發展趨勢,漸呈燎原之勢。丹·吉爾默是《聖何塞水星報》的專欄作家,在他的論著《草根媒體》裏,他以《草根新聞,源於大眾,為了大眾》作為副標題,詮釋了自媒體這種新的新聞傳播方式。“人人都是爆料王”,無論是博客、微博、播客、微信,還是Facebook、Instagram等,都有可能成為即時新聞的消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