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拉克戰爭報道中,有些地方戰地記者無法觸及,這時他們的信息就是“網民記者”自發提供的。比如,Salam Pax的博客,每天被成千上萬的人搜索,這裏有最真實的生活記載,都是有關戰火之下、圍城之中的巴格達,從炮火的威力到西紅柿價格,應有盡有。

突發性是重大新聞事件獨有的特點,當一場災難性事件發生時,隻要手中擁有一定的工具,任何人都能成為現場“新聞記者”。以前的很多重大事件,都是由這些業餘記者最先發布出來的。比如“9·11”事件,就是路人用家用攝像機拍攝的撞機錄像。2004年印度洋海嘯時,也是由帶著手機的遊客發布了第一批現場實況。發生在2005年7月7日的英國倫敦地鐵大爆炸,也是通過“個人媒體”——博客,提供了包括現場照片在內的第一手資料。

在給公眾提供均等的寫作、表達機會的同時,自媒體也有可能引爆輿論。當一條新聞由自媒體披露以後,在受到廣泛關注時,還能促使更多熱心的公眾挖掘更多的線索及真相。比如說,2004年9月8日,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60分鍾》的節目中,播出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什捏造服役記錄的內容。沒想到這條新聞一經播出,就遭到了某博客博主的強力質疑,從而引發了一場輿論風暴。最終,有著二十多年主播經曆的丹·拉瑟被迫道歉並提前退休,才使這場風波得以平息。

2006年9月1日,中國互聯網上第一個平民新聞網站“直播中國”亮相。該網站鼓勵公眾記錄自己的見聞和周邊事件,從而擔當記者的角色,結果受到熱烈響應。很多普通人通過手機、照相機,拍攝並記錄了社會上發生的各種事情,並發布在“直播中國”網站上。

“自媒體”之所以在中國風生水起,歸功於移動互聯網及各種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工具,正是它們催生了新的內容生產、傳播方式。在各種促使自媒體茁壯成長的工具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微信了。微信在2012年8月23日推出公眾平台,它具有群發文字、圖片、語音等功能。人們可以通過這個平台,打造屬於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此後,眾多媒體被這個平台吸引了過來,其中不乏眾多尋求轉型和突破的媒體人。

在以微信為代表的一大批應用的共同刺激下,“自媒體”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顯著標簽之一。一時間,“人人都是自媒體”便成了自媒體的又一口號。自媒體的商業模式也逐漸多元化,可以通過廣告、粉絲經濟以及打包出售等方式,為企業量身打造一站式、個性化自媒體營銷方案。

因此,有自媒體人這樣說:“自媒體可能是近幾年最火爆的一個互聯網詞彙,既有虎嗅網這樣的平台在孵化自媒體,也有We Media聯盟那樣的組織在整合自媒體。在一片大好的環境下,自媒體好像真的已經超越傳統媒體,掌握了數字時代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