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麼是自媒體(2 / 3)

(2)可信度低。因為自媒體的門檻低,所以各式各樣的人都可以建立自媒體平台,而網絡的隱匿性又給了一些自媒體人“隨心所欲”的空間。因為在這裏,平民話語權終於獲得了伸張,自然“有話要說”的人越來越多。而有些自媒體,出於急於求成的心態,他們就會發布一些隻是為了追求點擊率的新聞,從而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這些不良行為,導致部分自媒體人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線,而這就降低了所傳播的信息可信度。

(3)相關法律不規範。自媒體讓每個人都有了話語權的同時,自然就會產生一些與《憲法》、社會道德規範相悖的聲音。

作為自媒體,如果從《憲法》的規定來看,指的是個人言論自由權的延伸,它從誕生起就受到了諸多法律條文的限製。而作為一種權利,自媒體也不能突破法律規定的一些界限。

雖然說,我國目前有很多關於自媒體平台的管製法令,可這些法令還都隻停留在對網站的管理上,比起現在自媒體發展的勢頭,這些法令就顯得不夠全麵。因此,如何在法律上對自媒體進行規範與引導,迫切需要整個社會參與,共謀良策。

相對於西方“自媒體”的迅猛發展,中國的“自媒體”在管理上還處於起步階段。所以,自媒體人需要的是自律,是應該學習在這個言論自由的地方,如何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在行使權利的同時不忘義務,從而讓自媒體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3.自媒體的進化

2003年7月,謝因波曼與克裏斯·威理斯兩位美國人明確提出了“We Media”這一概念,中文翻譯過來就是“自媒體”,並對其進行了非常嚴謹的定義。至此,“自媒體”這一概念才真正地進入大眾的視野。

自媒體的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自媒體初始化階段,它以BBS為代表;第二個階段是自媒體的雛形階段,主要以博客、個人網站、微博為代表;第三個階段是自媒體意識覺醒時代,主要是以微信公眾平台、搜狐新聞客戶端為代表。就目前來講,自媒體的發展正處於雛形階段向自媒體覺醒時代的過渡時期。但是由於自媒體的誕生至今也不過十多年,這三個階段其實同時存在,隻不過現階段是以微博、微信公眾平台為自媒體的主體,其他的就相對弱小。

自媒體的發展可謂是風生水起。在自媒體發展的初始化階段,BBS是互聯網的一種電子信息服務係統,它提供一個對話框,用戶可以在上麵打出自己的想法或者評價,有很強的交互性。BBS誕生於1978年的美國,但是當時技術水平有限並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媒體。直到1984年,美國的Tom Jonning開發了一套具有電子功能的電子公告板程序FIDO,才讓BBS網絡出現了自媒體的雛形。到1991年,中國擁有了自己的BBS網站,但是改革開放沒有多久的中國,正是百廢待興的階段,也正是經濟和科技相當落後的時期,互聯網在中國更是鮮為人知。直到1995年,隨著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的大幅降價,BBS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1996年以後BBS得到了快速發展。

BBS之所以在自媒體發展初期就這麼受歡迎,是因為BBS是一種新鮮的事物,能夠引起人們的好奇,是個性展現的一個途徑。其實BBS就是論壇,而論壇就是大家口中常提的BBS。但是這裏的論壇是網絡論壇,是大家思想交流碰撞的天堂。BBS論壇其強大的交互特性,使得其在自媒體發展的初期相當受歡迎,但那個時代的自媒體操作相比現在要麻煩得多,而且那時網民也並不多。

論壇可以為BBS論壇和網絡以外的論壇。在網絡以外的現實世界中,“論壇”是指一種高規格、有長期主辦組織、多次召開的研討會議。著名的有博鼇亞洲論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論壇等;BBS論壇主要有貓撲社區、天涯社區、搜狐論壇、網易論壇、百度貼吧等。時至今日,這些初期的自媒體還廣為人們所用,但是BBS論壇已不再有往日風光。現在的論壇主要是技術的交流中心、共同愛好者的興趣交流集中營,其中百度貼吧表現最為明顯,每一個貼吧代表一個主題。BBS目前正在微信絞殺的大背景下艱難前行。

BBS時代雖然進入的門檻低、操作簡單,但是當時真正會上網的人畢竟是少數,況且電腦對普通大眾來說本身就是一件奢侈品,因此BBS大眾化、全民化就無從談起。

進入21世紀後,自媒體的發展才真正實現了大眾化、平民化、全民化。這是因為這時候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當人們滿足了物質需求以後,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而上網就成為一件很普遍的事情,這也為博客、微博、個人網站等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發展土壤。博客原構想於1998年,但是直到21世紀才開始真正流行起來。2005年博客真正意義上進入中國,人們也開始認識博客並使用博客,博客也得到了迅速發展,而到了2008年的博客全盛時期,僅中國就有1億的博客注冊用戶。博客是早期互聯網個人網站之後的自媒體典型應用,而微博其實就是一種“微型博客”或者叫作“一句話的博客”。相比傳統的博客,它的出現更具有衝擊力,微博的信息以簡短著稱,能迅速閱讀完信息,這就加快了生活和工作的速度和效率。微博作為一種及時分享和交流的互動平台,其更注重時效性和隨意性。微博可在任何時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最新動態,而傳統的博客更像寫日記、寫周記一樣,是要經過深思熟慮才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

2009年,新浪微博誕生,因為它強大的自媒體屬性,成為當時中國的頭號互聯網應用之一,但是隨著微信的出現,微博逐漸開始走向衰落,用戶量不斷下降。

但是,都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所以,相對於自媒體平台來說,新浪微博依舊具有重要的地位。

隨著自媒體的蓬勃發展,自媒體平台之間的競爭也開始進入春秋時代,競爭相當激烈,各自盤踞一方,都有自己相當數量的用戶,隻有強大弱小之分,並且在不斷的變化之中。

到了今天自媒體的覺醒時代,自媒體平台的格局基本上算是穩定下來了,微信一家獨大,其他平台相互之間不斷蠶食。

微信公眾平台一推出,就出現了排山倒海式的發展勢頭,摧垮了很多其他的自媒體平台,削弱了競爭對手。微信的出現,讓米聊、易信等苟延殘喘、奄奄一息,也讓微博自媒體人不斷縮減。微信能夠發展主要是因為其功能的豐富和近10億人數的QQ用戶群體。2011年,騰訊集團推出了自己的撒手鐧——微信,剛開始和QQ一樣隻是一種聊天交友的即時通信工具,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既然有QQ為什麼還出微信?到2012年微信正式推出微信公眾賬號,引發了大量的企業、公司、各種國家機構和個人入駐,開設了自己的公眾號。到目前,各品牌的微信公眾賬號總數已經超過1000萬個,坐擁近7億用戶(2010年3月統計)的微信目前已經成為亞洲地區擁有最大用戶群體的移動即時通信軟件。微信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講,使曾經被微博打敗的博客得到了另一種方式的重生。微信其實就是一種界麵式的博客。

自媒體時代,自媒體平台的相互競爭,使得自媒體平台也在不斷地改進技術,優化自身功能,同時也推動新的自媒體平台的出現,有競爭必然就會產生合作,而競爭與合作也加速了自媒體的不斷前進。

自媒體是一個包容萬象的事物,有無商業目的都可以成為自媒體,個體、企業、國家機構都能成為自媒體的傳播者,這與傳播者有無商業目的無關。自媒體本身不具有商業性質,但是運營主體有的會刻意追求經濟利益,簡單地說,自媒體本身不能產生經濟利潤,但可以作為商業經濟的運營平台,微信的出現使得它成為一種商業手段。無論是企業還是個體,都把微信作為一個信息傳播、廣告宣傳的工具。很多朋友都喜歡在朋友圈裏發代購商品圖片,吸引人們去關注、去購買。

雖然自媒體平台很多,但是真正讓自媒體既具有商業化又具有平民化、無功利化的平台很少,能成功的更少,而微信就是其中之一。微信的出現使曆經了十多年的中國自媒體走到了規模化的機構媒體邊上。自媒體的發展將在微信的帶領下一路前行!

4.自媒體的五大好處及五大優勢

自媒體之所以能發展得如此迅猛,這跟它帶給人們的利益有著很大的關聯,都說無利不起早,又有誰會為沒有利益的事而起早貪黑,折騰自己呢?所以自媒體能有這樣的發展速度,是因為它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和利益,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五大好處”及“五大優勢”。

不管我們選擇做什麼,好處必定是我們第一要考慮的因素,不管這個好處是什麼,隻要是對我們有用的,就會成為我們考慮的要素之一。那麼,自媒體又將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好處呢?

(1)盈利。自媒體的第一大好處,就是變現。可能有人會覺得說錢顯得有點俗,但是,錢是所有發展的基礎。隻要我們是憑自己的本事賺錢,說錢也就無可厚非。知識變現這個現實是推動自媒體人努力經營的動力,也是讓粉絲們分享到更精致、有價值內容的原動力。不管一個人有多高尚,也得吃五穀雜糧。所以,作為一個自媒體人,變現才是硬道理。就像那些家喻戶曉的知名自媒體人程苓峰、盧鬆鬆,他們都在努力地尋找各種方式來實現變現,至於那些目前還沒有開始謀求利潤的自媒體,也隻是時機還沒成熟而已。

(2)出名。作為自媒體人的第二大好處就是成為名人。雖然名氣有大有小,可能自媒體人不能像明星那樣家喻戶曉,但是在自媒體人自己經營的那個領域裏,或者在自己的粉絲眼裏,自媒體人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這個時候你的一舉一動,都會獲得粉絲們的關注,都會牽動他們的眼睛和心,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們的行為。在自媒體這個圈裏,你不需要是大腕,隻要能把自己的自媒體平台做得有個性,做出足夠的影響力,那麼你也就有可能跟那些大腕平起平坐了。

(3)提升自己。這是自媒體的第三大好處。如果想要做出更精致且有價值的內容,就不得不迫使自己不斷提升,這就要求人們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來充實自己,要不然,你的肚子很快就會被掏空了。一個沒有足夠知識量、沒有足夠經曆的人,他又有什麼能力和實力給別人提供有價值的東西呢?因此,做自媒體的過程,也是間接逼迫自己在各方麵不斷提升的過程。

(4)收獲人脈。自媒體的第四大好處,就是能因此籠絡到人心。現今社會,就是一個人脈的社會,因為大家都知道人脈帶給自己的益處,所以現在的人都很重視人脈,也知道交流的重要性。因為很多想法和靈感都是經過一幫人的頭腦風暴而冒出來的。所以,有了人脈,也就意味著我們多了一個信息來源的渠道,多了一個參謀,而且也因此多了一個同行者。但並不一定是很有影響力的人,才是最合格的人脈。不同階層,不同行業的人,都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碰撞。所以隻要是願意和我們真誠交流的,都是合格的人脈。那些看似普普通通的聊天,都有可能擦出火花,因此帶給我們一些有用的東西,或者讓我們悟到一些東西。當然,想要獲得人脈,自然要先付出,那就是先要讓自己成為對別人有價值的人,這樣別人也會帶給我們有價值的東西。